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郭松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人们常被各种视频和抖音迷惑,不仅需要言行的智慧,更需要内心的觉醒。就像那句耳熟能详的话: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许多人为了追求存在感、认同感或独特感,常把自己放在一个高估的位置,仿佛人生的意义都与他人的评价相关,甚至不顾自己和他人的真实感受。

人们常在朋友圈看到,别人过得多么潇洒和美好,其实看到的只是表象,在这潇洒和美好的背后,有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苦楚;人们总是太在意别人的关注,而忽视自己内心的冷暖。

有些人总是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借势造势,把自己放在一个别人看来重要的位置;这不仅不会让人对你产生深厚的印象,反而会让人对你产生浅薄的印象。

撒狗粮,是个网络属语,表示秀恩爱的意思。有时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表现,比如有的情侣或夫妻感情好,走路时会情不自禁地牵着手,只要动作不过于私密,一般都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有的情侣或夫妻,为了获得他人关注和羡慕,刻意展示、炫耀亲密提升自我价值。感情一般或不好的夫妻,也可能通过秀恩爱来满足感情需求。过度或虚假的秀恩爱可能适得其反,引发他人不适或厌烦。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既要相信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别把自己想得太卑微;更要认请自己、摆正位置,别把自己想得太重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审视生活的每个情节和细节。

林清玄说:“唯有谦卑,才配得上智慧。”人生一世,谁都不用看不起谁,而应怀揣一颗谦卑之心;唯有谦卑,不断修行,方能自在。《曾国藩家书》有句话:“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思想家培根曾说:“最大的谄媚者是一个人的自我。”

在人的一生中,不应妄自菲薄;一旦被高傲遮蔽了眼睛,就会多了自以为是,少了自知之明;保持一颗谦卑之心,不高估自己,不仅是做人的姿态,更是人生的智慧。

生活中,常见到一些狂妄自大的人,有了一定的权力、钱财或者名声,便自以为高人一等,不可一世。俗话说:“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当一个人变得目中无人,自以为是,那灾祸很快会找上门来。

古人讲:“天欲其亡,必先令其狂。”意思是,上天想让一个人毁灭,会先让他变得骄狂、狂妄自大。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就会惹麻烦。谦卑的人,如春风般温暖人心,虚怀若谷,善待别人,会交好人、积好运。

左宗棠说过:“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意思是,看问题应有长远目光,待人接物应谦逊温和,凡事留有余地。境界越高的人,越是谦卑朴实,不是傲慢无礼。曾经在南京政治学院听过一个讲座,授课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很多人慕名而来,座无虚席,还有很多人站着。因飞机延误那位作家没能准时到达,过了一会儿,见他匆匆忙忙地赶到现场。他先向礼堂里的近千名同学深深地鞠躬,表示歉意;然后向站着的听众表示感谢;讲座结束后,他又深深地向在场的人鞠了一躬。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骄傲和个人主义常大行其道,失去了尊重他人的观念,事实上,一个人最大的魅力, 是骨子里有坚强,言行中有修养, 交往中有包容,心底里有善良;唯有认识到自己的平凡,能力的有限,并心存谦卑,才是一个人灵魂高贵的体现。

西班牙有句谚语:“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思想浅薄的人对自我的认知也浅薄,一旦外界对自己有一点好的评价,便会高估自己的重要。实际上,人家捧你,你是杯子,人家放手,你是渣子,别高估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德国有句谚语:“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

在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各人都有各人的生活,别以为所有人都会把精力放在你身上。无论拥有多少东西,处于何种地位,都不要高估自己的重要。

古希腊哲学家特莱斯有句名言:“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一个人可以自信,但不要自大;可以狂放,但不要狂妄。人最可怕的是看不清自己,过高的估计自己对周遭的影响,一叶障目,看不见山外之山,人外之人。

著名历史学家邓拓说过:“越是没有本事的就越加自命不凡。”越是成熟的麦穗,头垂得越低;越是脑袋空空的人,头昂得越高。做人,应时时刻刻谦卑,虚心学习,才能有所精进,成就更好的自己。

戏曲宗师梅兰芳有一次登台演出,底下一片叫好声。忽听一位老者大声道:“这是什么名角,连舞剑都走了样,还敢登台!”众人见状,劝梅兰芳:“一个老头胡言乱语,不要放在心上。”梅兰芳却把这件事记在心上,并托人打听老者的住处。找着老者后,他恭敬地前去拜访并向其讨教:“老人家,您那天说得好,我确实学艺不精,来向您讨教。”老者却说:“您可是名角,我哪敢指教。”梅兰芳又鞠了一躬,说:“晚辈才疏学浅,一心想弘扬国粹,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老者经不住梅兰芳的请求,答应指点一二。梅兰芳跟着老者潜心学习,技艺比有了突破。

《弟子箴言·崇礼让》有云:“有一分谦退,便有一分受益处;有一分矜张,便有一分挫折。”真正有实力的人,大都低调谦和,深藏不露,不管有多大成就,从不自视甚高,骄傲自满。拥有谦虚的心态,保持谦卑的姿态,是一种豁达从容、大智若愚。

莎士比亚曾说:“一个骄傲的人,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为人处世,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一种谦卑的状态,别太看得起自己,太拿自己当回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更有底气地面对生活中风雨。

人老了,更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你在别人眼里不是你想的那样。越粗壮的竹子,空心越大;越饱满的稻穗,头弯得越低。人生就像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圆,见识越多,圆撑得越大,接触的未知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那些知道得越少的人,越是容易自以为是。

把自己看得越重的人,失望越多。茫茫人海,浩瀚人世,每个人都不过是沧海一粟。惟有认清自己,才能踏实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技能、特长、优点,不要高估自己,要保持一颗低调、谦逊、好学的心。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见过世面的人,目睹过世界的阔大,更看得到自己的局限。成绩可以引以为豪、增添信心,但不可骄傲、不可炫耀。《了凡四训》中说,“唯谦受福”,有谦逊之心的人,会是有福气的人。为人处事唯有谦虚,才会走得更远;风光也好,富裕也罢,都不可目中无人;你心怀谦卑,别人才会温和以待。

刘慈欣在《三体》中写道:“无畏来源于无知,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曾国藩说过:“我虽然侥幸有了些许成就,但也不敢自诩为有本领,更不敢自以为是。”

年轻的时候,曾国藩曾骄傲自满过,没想到,在考取秀才时,他多次落榜,最后考中时,成绩也非名列前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曾国藩领悟到“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他在家书中写道:“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时常看到那些喜欢夸耀自己的人,因为猎取名誉而受到别人的嘲笑。”

海的姿态低,从而能容纳百川;地的姿态低,从而能承载万物。杯满酒难再倒,钵满米不能盛。放低姿态,是成其高、成其大的智慧。当你懂得放低自己,才能在尘世中有成长,有所成。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功名利禄也好,荣华富贵也罢,都忌狂妄自大,惟有心怀谦恭、心存敬畏,才能在世间行稳致远。

年轻时,我们或许总在意他人的评价,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真正让自己快乐的,往往不是外界的眼光,而是内心的满足与平静。不必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应追求那些让自己心灵充实的事情。无论是重拾年轻时的爱好,还是尝试新的领域,都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和热爱。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人,有的成为挚友,有的只是过客。很多时候我们会高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你并不是别人眼中的关注点,不必强求每种关系都如你所愿。

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活到老,学到老。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并不能决定心态和活力。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风景和惊喜。不要忘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这不仅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也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我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年轻时或许总是追求完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与之和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放下包袱,轻松前行。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