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董元奔史论选008

董元奔史论选008

——太康为何失国

 

文/董元奔(江苏省)

 

【按】董元奔自2012年以来在各大网站创作了大量史论,短到千字文,长到“万言书”。《董元奔史论选》择其中3000字以内短篇,依据作品内容的历史时序重新校对后选发。

 

邦惟固本自安宁,临下常须驭朽惊。

何事十旬游不返,祸胎从此召殷兵。

酒色声禽号四荒,那堪峻宇又雕墙。

静思今古为君者,未或因兹不灭亡。

唯彼陶唐有冀方,少年都不解思量。

如今算得当时事,首为盘游乱纪纲。

明明我祖万邦君,典则贻将示子孙。

惆怅太康荒坠后,覆宗绝祀灭其门。

仇雠万姓遂无依,颜厚何曾解忸怩。

五子既歌邦已失,一场前事悔难追。

 

——(夏)《五子之歌》

 

太康是公元前21世纪建立起来的夏朝的第二个王,《五子之歌》相传是太康的五个弟弟共同创作。此诗后来被收入《尚书》。

 

太康为什么失国?谁夺了太康的国?太康的夏王朝又是怎样复国的?这些,《史记》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是《尚书•夏书》中有只言片语,我们可以大略还原太康和后来他的后代复国的这一历史过程。

 

太康因沉湎田猎而荒芜了朝政,藩属国——有穷国君主后羿趁机反叛,太康战败外逃。太康的五个兄弟在洛水边等候太康时作《五子歌》怀念先祖大禹的功业(读者请关注)。后来,后羿立太康之弟中康为帝,不久中康死,后羿自立。八年后,后羿的亲信浞夺了后羿的帝。——浞本来是有穷国东边今胶州半岛上的一个小国寒国的国君,后臣服于后羿,追随后羿反叛夏朝,其实就是一个随波逐流者。

 

寒浞做夏朝的国王,一做就是六十年。寒浞暮年之际,中康的孙子少康起兵灭掉寒浞,恢复了王国。

 

顺便说一下,夏朝初年的这个“后羿”不是“后羿射日”传说中的那个后羿,射日的后羿是帝尧时期的人物,尧的射师,封国在商丘(今河南商丘)。有穷国的大概位置在今山东北部,黄河北岸,大约在今济南到德州之间。此二人不可同日而语啊!

 

后世不少论者认为,《五子之歌》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太康失国的教训,批判了太康的荒淫误国。那么,太康失国的根源真的是这样吗?唐初《群书治要》论及《五子之歌》时道:“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其实这完全是后世礼学家训诫世人的口气。我们仔细阅读《五子之歌》,其主要内容是对悲凉现实的哭诉,是对失去了的荒淫生活的追忆,也正是因为美好生活失去了,兄弟五个才对太康有怨言,但是这怨言还达不到对太康荒淫误国的批判高度,仅仅是类似于生理反映罢了。在以掠夺为主要手段,以占有和享乐为主要目的的奴隶制兴起过程中,奴隶主不可能有这种享乐误国的思想认识,何况失国的故事刚刚发生,他们还来不及痛定思痛。

 

既然太康失国的主要原因不是太康的荒淫奢侈,究竟太康为什么失国呢?

 

夏初的政局变化反映的是新兴的奴隶制与传统的氏族制度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残酷斗争。夏王朝统治相对薄弱的有穷国国君后羿造反,是传统氏族制度对奴隶制世袭制的造反,但造反成功之后后羿还是立了中康为帝,这说明奴隶制世袭制已经非常深入人心。而后羿试做天子、寒浞试做天子,是他们自己觉得条件相对成熟了的缘故,他们对旧的氏族制度的复辟,其悲剧跟袁世凯试图复辟封建帝制有点相似之处,总之,主要是个人“生理”层面的认识问题。

 

强者为首的氏族制和世袭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其实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很激烈了。尧在位期间,关于培养谁做帝位继承人的争论持续了很久。《史记·五帝本纪》载:“放齐曰:‘太子丹朱开明。’”尧设有太子,说明他是要搞世袭制的,但他后来选定舜进行培养,似乎想搞禅让了。尧死了,又过了三年,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南河之南”。虽然《史记》记载的这些非常简略,但是作为世袭制的丹朱奴隶制集团和作为原始氏族制残余的舜集团之间的斗争很明显呈现出拉锯战状态。当然,丹朱从舜手中夺到了帝位却坐不稳,诸侯不来朝拜而都去朝拜下野了的舜。最后舜以顺天意为由回来登基。

 

舜的胜利其实是暂时的,世袭制集团还会反攻的。后来舜把帝位禅让给了禹,其实禹和尧一样,是黄帝的后裔,这根本就是舜被迫还政于尧的家族嘛,是世袭制政治集团反败为胜,打败了氏族制集团。《史记》说,舜退位后不满禹的专权,主动出巡南国,后来不知所终,后人附会出他死在九嶷山的说法。所谓九嶷,还不是九疑嘛?“九”是多,说清疑问没辙了。明摆着,舜是被禹流放到南方的。此外,哪里如《史记》所言娥皇女英奉禹的旨意到湘水一代寻找她们的夫君舜?娥皇女英其实就是一起被流放而已!

 

之后的历史大家就清楚了,那就是禹把帝位世袭给了儿子启,夏朝正式建立,中国奴隶制社会正式开始。之后,启又把帝位世袭给了儿子太康,接着就是本文《五子之歌》所反映的历史了,也就是两种制度的再一次搏杀。可见,在中国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过程中,新旧势力的斗争是非常复杂、激烈和残酷的。

 

总之,太康失国,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如《五子之歌》所说的太康忘了祖训和沉湎于声色,即便他的德行超过尧,他也要直面旧的氏族势力对新兴奴隶制政权的疯狂反扑。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