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对情绪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对情绪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郭松

 

近年来,情绪价值成为普遍关注和广泛使用的概念,如何理解和认识情绪价值,对于怎样看待精神生活和社会心理,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所谓情绪价值,是一个人在社交中,通过言语、行为、态度等方式,对他人情绪产生的影响,尤其是正面、积极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关心、鼓励、支持、理解、信任、体贴等方面,还包含通过情绪表达和行为方式,为他人创造一种舒适、愉悦和稳定的情绪氛围。

情绪价值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营销学,强调顾客在产品使用或服务体验中感受到的情感收益,即积极情绪体验(如快乐、满意、安全感)与消极情绪体验(如失望、沮丧、焦虑)之间的净差值。提升产品使用或服务体验的情绪价值,能够增强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强竞争优势,后来这一概念逐渐从商业领域扩展至社会生活领域。

情绪价值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内涵,亲密关系中的情绪价值,是伴侣通过稳定情绪支持、深度共情与积极反馈,在焦虑时提供安抚、低谷时传递鼓励、冲突中给予理解,使双方获得“被看见、被接纳、被尊重”的情感;职场中的情绪价值,是员工通过抵制精神控制、拒绝空头承诺,追求平等沟通、边界自主与人格尊严,将和谐氛围、被尊重感视为与薪酬同等重要的情感;休闲方式上的情绪价值,是通过媒介内容获取即时心理代偿,通过轻松综艺等填补独处空虚,在生活中构建可预测的愉悦舒适区,获得低门槛的情感等。

情绪价值是一种对人关注的回归,是经济价值、物质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之外的另一种价值,具有强烈的心理学意味。在服务行业,服务员通过调节个人的情绪呈现出与角色相符合的情绪表达以提高顾客满意度;在消费领域,顾客愿意为那些能够疗愈身心的消费品买单;在亲密关系中,人们希望找到能够让自己获得愉悦的伴侣。情绪价值重要的取向是关注人,重要的问题是做什么才能提供或得到情绪价值。

人们对情绪价值的追求,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在人际交往中特别在意自己的情绪他人是否“接得住”,在职场上拒绝画饼式管理,闲暇时常用轻松综艺、搞笑短视频来佐餐、解压和助眠;这些情况并非孤立的,背后蕴含着人们在特定情境中,对心理安全感、个体尊严、自主空间及情感联结等深层次需求的回应与满足。

以人际交往为例。一方面,人们擅长用“表情包”来提供或获取情绪价值,用动图、图片、文字组合的或幽默或讽刺的表情包沟通,用轻松、幽默、视觉化的方式代替或补充严肃、直接的语言交流,避免直接的话语冲突,维持和谐的社群氛围,将表情包作为冲突的缓冲器、尴尬的溶解剂、共情的放大器和快乐的催化剂;另一方面,遇到苦闷时不向他人求助而选择“树洞式倾诉”,将内心隐秘的感受、压力或创伤倾诉于匿名、安全和非评判性载体,如匿名的网络社交平台、现实中的匿名陌生人、自然空间或人为空间,都体现了人们力图在人际关系中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以情绪舒适度为衡量人际关系质量的标准,既不愿意给对方造成情感负担,也不愿意过度卷入对方的情感世界,表现出对“轻量化”情感联系的追求,希望用高效而低风险的方式建立形象、延续关系。

人们对情绪价值的追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动注脚,反映了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情感智慧的成熟,以及对更高质量生活的追求。这种对情绪价值的重视与建构,不是简单的感性偏好和刺激寻求,而是社会转型期人们心理需求的代际演进与价值重构。有两方面特征:一方面,工具理性与情感理性并重。不是拒绝实用价值和绩效指标,而是拒绝实用至上、绩效至上,表达出作为情感主体而想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的内在需求。对情绪价值的追求,是对人格完整性的追求,体现了从基本生存向全面发展、从物质满足向精神丰盈的跃升。另一方面,边界意识的觉醒和对“适度关系”的看重。人们更期待在适度的社会关系中守护个人的主体性,在追求情绪价值时,强调的不是单方面无限的供给或索取,而是对等与适度,是自己与他人、他物、他事之间的一种适度关系。这种强调适度的智慧,使人们得以在应对周遭压力和各种不确定性时能够保持心态的韧性,在复杂而快节奏的生活中实现身体与心灵、现实与理想的平衡。

情绪价值的流行并非孤立的个体需求显现,而是一种有集体性意义的社会调节方式。社会情绪是社会心态的要素,而个体应对社会情绪的调节方式展现出两种并行逻辑:一是个体层面的自我调适,二是通过从众与模仿的方式实现群体性调节。情绪价值之所以被凸显,是稀缺性在社会语境中日益显著,而这种稀缺背后的社会心理,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自我价值的强化。人们更倾向于从自我出发构建价值判断系统,往往强调的是“我需要什么”,这种价值取向更容易将情绪价值作为衡量与他人关系的重要标准。第二,情绪在个体价值体系中的比重上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愈发突出,情绪愉悦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性。第三,社会层面情绪疏导机制的缺位。在快节奏与高压并存的社会中,个体负面情绪堆积却缺乏有效的宣泄通道,心理支持体系尚不健全、公共空间共情性不足等问题,使人们更多依赖于亲近他人或虚拟平台获取情绪慰藉。

情绪价值之所以流行,是一种对社会压力、关系疏离和个体心理调适需求的集体性回应,是对社会心态中个体自我与社会支持系统失衡的一种折射。从社交、亲密关系、职场互动到消费文化,情绪价值逐渐内嵌于多元社会领域,成为人们在复杂社会中试图寻求心理支撑与意义感的路径。对情绪价值的追求,是人们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心灵安顿、个体尊严与生活掌控感等美好生活的正当向往,具有纾解压力、提升个体福祉、促进关系和谐乃至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然而也需清醒认知其潜在风险,过度依赖外部(尤其虚拟)情绪供给可能导致内在情绪调节能力弱化;对即时满足的追求可能损害深度思考与延迟满足能力。关键在于人们构建多元、健康、可持续的情绪支持系统,在珍视心灵需求的同时,培育内在韧性与现实连接,使对情绪价值的追求成为通往美好生活的助力而非桎梏。

正面、积极的情绪,不仅带来当下的愉悦,还能够拓宽个体视野、构建长期心理资源(如创造力),从而形成一种“累积性”的心理机制,超越单纯的即时满足,也就是说,情绪价值并非仅是短暂的好感或舒适,而是一种推动个体持续成长的内在能量。在社会转型与数智化浪潮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以“自我表达价值”来建构身份与意义,更注重自我表达与实现,对个性化和情感体验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情绪价值成为人们在数字平台、艺术创作和社交互动中,以独特形式彰显“存在感”的重要载体。这种表达不仅是为了获得认同,更是对自身存在状态与人生意义的主动诉求。

人们永远面临着一种“积极焦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这使人们在情绪中寻找真实性与自我实现,这种焦虑本身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推动个体主动构建更真实的人生蓝图。人们将情绪体验视作与世界“共舞”的方式,通过情感共鸣来确立自我定位,以此投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希冀。情绪价值已超越单纯的对情绪满足或积极体验的追求,成为人们以独特方式表达自身存在体验与心理需求的载体,也折射出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美好生活的心理向往。

抛开情绪价值的来源不说,仅就情绪价值的“价值”本身而言,对个体具有一体两面的特性:一方面,为个体提供了被理解、被接纳的情感体验,使人获得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充盈;另一方面,若对情绪价值的依赖逐渐取代个体自我调节机制,便可能陷入持续向他人索取情绪支持的被动状态,进而弱化心理韧性、自我成长与独立应对的能力。

高质量的情绪价值应当是有尺度的、有成长性的。不是无限制的安抚与迎合,而是一种既能提供情绪慰藉,又能激发自我反思和内在力量的支持形式。重点不在于社会如何一味“满足”人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而在于人们如何通过有边界、有节制的情绪支持获得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更健康的心理成长路径。

在这一过程中,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依赖外界提供单向度的情绪价值,而是逐步建立识别情绪、命名情绪、调节情绪的能力,实现从“被动安抚”到“主动调节”的转变。只有将情绪价值转化为成长动力,才能摆脱情绪困境中循环索取的模式,走向更具弹性的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