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及其它
罗里宁
散文属于文学作品,大概也是文学里最自由的一种文体;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大概也是最能随意发挥的,不论是叙事议论,还是随想杂感,或三言两语,或适当发挥,点到为止,见好就收,让人明白,让人得到启发,如《蒙田随笔》,如鲁迅杂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有人说,随笔没有文学性,对写作随笔的人,不以为然,这就让人有点不明白了,在文学这个“大家园”里,散文既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员,随笔又是散文里很重要的一种,何来没有文学性一说?
许多随笔名篇,短小精练,内容丰富,不但文学性很强,思想性更强,古希腊的随笔,就以启迪思想为主,培根的随笔,就更是如此,“知识就是力量”“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等等等等,这样一些句子,就很能启迪人的心智。鲁迅又何尝不是如此:“蜜蜂的刺,一用即丧失了它自己的;犬儒的刺,一用则苟延了他自己的生命。他们就是如此不同。”“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深刻不深刻?
有人写作,总想写大的,以为只有大才是文学正统,老舍就批评过这种现象,他说练习写作,要从每天记一件事写起,先把一事一物写好,不要一下子就想写出一部像《红楼梦》那样伟大的作品。这是一位有成就的老作家给予想写作的人的一个忠告。写长篇的,不要不屑于写短篇,更不应对不写长篇的人说三道四,品头论足,写散文的,也不要跟着长篇走,不断地堆砌语言,拉长文字,无限抒发,写不长,生怕人家瞧不起自己。中外文学史上,有不少是以短成就经典的,中国的冯梦龙、蒲松龄、鲁迅,外国的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谁敢小瞧他们?
长不是不好,但以为只有长的才是好的就不好,《蒙田随笔》《培根随笔》《伊利亚随笔》,还有鲁迅的随笔,至今仍被奉为经典,虽然和长短,并无直接的关系,但里面的许多文章,都不很长,而我们有些用很短很短的时间写出的很长很长的作品,若干年以后,有几部还能让人记得住,就很难说。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