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三视角 看大美新疆
作者:薛芙蓉
新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承载着太多人的青春和回忆。在这里,天山雪峰与戈壁大漠层峦叠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与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此起彼伏,馕坑里飘散的麦香与烤全羊的烟火气交织缠绕。一代代边疆人用自己的独有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边疆故事。
军人: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
在帕米尔高原的雪域哨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地带,在阿尔泰山的崇山峻岭……无数边防战士用青春丈量国土、用生命守护安宁,践行着“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
反恐维稳一线,他们枕戈待旦,用血肉之躯筑起铜墙铁壁;抗震救灾现场,他们冲锋在前,从断壁残垣中托起生命希望;民族团结阵地,他们群策群力,以实际行动续写着新时代的“军民鱼水情”。
一位戍边十年的老兵说:“我们站的地方是中国,守护的不仅是边境线,更是各族人民的幸福线。”这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精神,正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干部:扎根边疆 耕耘希望
如果说军人是边疆的“守护者”,那么干部就是发展的“引路人”。一批批援疆干部和基层少数民族干部,扎根天山南北,用实干担当书写着新时代的“边疆答卷”。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他们用“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让戈壁滩上长出了致富菇;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他们以“一村一品”的特色规划,使沙漠边缘绽放了玫瑰园;在“访惠聚”的驻村工作中,3.5万名干部下沉基层,累计解决群众困难诉求50余万件,推动了党的政策落地开花。
正是一批批党员干部“扎根边疆,耕耘希望”在田间地头宣传党的政策,在农家院落化解矛盾纠纷,才能使党旗高高飘扬在基层一线,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注入强大发展动力。
工人:汗洒热土 筑梦有为
新疆的现代化图景,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从戈壁油田到铁路枢纽,从光伏电站到纺织工厂……工人们用双手创造奇迹,用汗水铸就辉煌。
在塔里木盆地,石油工人顶着零下30℃的严寒坚守钻台,让“深地一号”喷涌出能源新希望;在南疆铁路百里风区,铁路工人顶着12级狂风绑扎钢筋,将“钢铁丝路”延向欧亚大陆桥;在昌吉溢达纺织车间,女工们在智能化生产线上精心操作,使新疆长绒棉闪耀世界舞台。
新时代的劳动者,用“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书写着奋斗人生,他们用汗水浇灌新疆发展的累累硕果,用双手托举边疆建设的宏伟蓝图。
三种群体,三种奉献,代表着万万千千新疆建设服务体系中的沧海一粟。今天的新疆,社会和谐稳定,经济蓬勃发展,民族团结和睦,我们坚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边疆建设中来,用自己的努力托举起高原群众“稳稳的幸福”。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