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无趣的人

无趣的人

 

郭松

 

无趣在生活语境中是一个贬义词,是没有趣味、乏味、无聊的意思。著名作家王蒙说:“无趣是一个很重的词,是一个毁灭性的词”,并说“可悲的是无趣的人还是太多了”。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说“做人无趣,如见死鱼”,并说“有趣的灵魂独行,无趣的人生合群”。

人有不足不要紧,但不可无趣。无趣被视为很重的、毁灭性的词,本质在于其生命力的萎缩,表现为不爱学习、无兴趣爱好、感知麻木、思维固化、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表现为仅关注琐碎事务或物质利益,一成不变,缺乏新奇感或洞察力;表现为悲观、抱怨、自私等,使得他人回避;表现为说话刻板不灵活,使交流尴尬甚至冲突,使友情、亲情、爱情淡漠。

无趣是一种人格的缺陷,说一个人有魅力,常会伴随着人格二字,说他有人格魅力。人格有缺陷的人,会有这样那样的性格问题,比如显摆型、讨好型、苛刻型、指责型、控制型等,严重点的还有躁郁症、抑郁症等。这些性格上的问题,表现出来的就是无趣。说一个人有趣时,会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一个人的有趣,是灵魂丰盈到一定程度,滋养出来的;一个人灵魂的丰盈,是人格完善的结果。无趣意味着精神的贫瘠、创造力的衰竭、生活质量的下降。

永远只聊自己喜欢的话题,能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趣。和这种人聊天是聊不出什么新东西的,要么永远在抱怨工作或者生活,要么永远在纠结一些陈芝麻烂谷子。和这种人尬聊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他的世界就只有那一亩三分地;反映出这种人的话题,知识储备极其贫乏,贫乏到不足以支撑一种有趣的话题。

知道这些有什么用?研究这些有什用? 这种话本身就很是无趣,足以掐灭掉任何有趣的火花。一旦以有用与否作为学习的动机,分分钟便扼杀掉对新知的兴趣。有好奇心的人,会广泛涉猎无用的知识,说明他对知识的获取无过多功利性,而缺乏好奇心的人,对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排斥,因为缺乏好奇心,他没有兴趣学无用的东西;和这种人在一起,兴趣广泛度会被压缩,逐渐成为一个无趣而有用的人。

倘若问人最近一次买书是什么时候?一年前?几年前,几十年前?让他说出一本最近看过的书的书名,应该多数人说不上来,能坚持长期买书看书的人,是人群中的少数。多数人从离开学校后就不再看书了,一本也不再看。所谓求知欲,其实和好奇心是一体两面;缺乏对未知的好奇,自然也就无法从探寻未知中找到趣味。多数人的学习阶段对于整个人生来说非常短暂,一旦离开学校后就停止了学习。多年后和他聊天,会发现他像被冻在原地,多年来没有长进。

身边是不是有一种人,不管是和出租车司机、菜市场卖菜的大妈、还是旅途认识的人都能轻易交谈,而另一种人很少和别人交谈,对陌生人通常有戒心,尤其我们父母那辈人,一辈子只和熟悉的人交往。在互联网时代,其实社交软件是一个筛选有趣的陌生人的媒介。像有句话我就很喜欢:“总有新奇在身边”。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般手机里装着社交软件的人,通常更好相处。这其实是一种筛选,能装社交软件的人,说明对与人交际有需求,对陌生人没有提防,和这样的人交往觉得轻松。

没有好奇心,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去过的地方少一点,朋友少一点而已。好奇心看似无用,但潜移默化会影响人的思想;思想一变,行动就变,行动一变,习惯就变,习惯一变,性格就变。这里的机会少一点,那里的见识少一点,朋友少一点,日积月累,会形成人与人的鸿沟。对有好奇心的人来说,世界永远可以发现好玩的;没有好奇心的人,进入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事物,会拒绝、排斥,甚至恐惧,不愿意去尝试、探索。只有找到也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信息同步的频率才能相仿;和有好奇心的人在一起,才能避免审美疲劳。

对新鲜事物毫无兴趣 只喜欢自己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对新鲜事物一点探索的兴趣都没有,比如说只爱吃川菜、湘菜,出了四川、湖南就带油辣椒拌饭;出去旅游,只看风景,对于文化内涵,根本不去探究。有一次我们去西安旅游,我们去看兵马俑,对于这震惊中外的古迹,有人只用十分钟,绕一圈就出去了,在车上等其他人的时候,大发牢骚,这就是无趣。

我身边有的朋友,喜欢跑马拉松,到各地去参赛,不为得奖,只为自己一个完赛,除了每天必要的野外拉练,他还自己买装备、交报名费,每年都要花不少钱,为自己的爱好花钱,值得! 但更多的人没有伴随自己一生的爱好. 更多的人喜欢打牌,这不是爱好,这只是消遣;爱好是从中得到乐趣并以此为豪,人生因爱好而充实、有意义。

很多人觉得,做一件事,就得有用,要么能挣钱,要么能对前途有利,如果都没有,就是无用的事,他们常挂在嘴上的是“做点正经事”。有些看似无用的事,却能让人得到内心的满足,人生不就是在追求一个“爽”么? 比如,有的人爱好写作,有的人爱好集邮,做这些事的时候,专注、充实、有趣。

有没有发现,有这么一些人,没什么爱好,没什么特长,甚至生活也没什么激情,每天日复一日地活着,如果问他为什么不做一些有趣的事,他会告诉你:“生活不就是这样么?啥有趣没趣的。”还有另外一些人,对什么都感兴趣,时常充满好奇和激情,爱好广泛,摄影、画画、唱歌、跳舞……常赢得别人的羡慕:“你太牛了,怎么什么都会?”

有趣是一种让人愉悦的意外,是一种无关功利的惊喜,有趣的人享受这个过程。无趣的人呢?好像从来没有想过尝试,从来没有感到乐趣,总在考虑“做这种事,有什么用?”“做不好怎么办?”小孩在玩玩具时咯咯的笑,不是这个玩具会让他获得什么;孃孃在跳舞时很开心,不是她要通过这个达到舞蹈几级。很多时候,快乐就是快乐,而不是为了什么!无趣的人不是缺乏能力,也不是缺乏机会,而是缺乏一种“不问为什么”的心,缺乏一种“投入”的状态。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有趣的人对生活保持着投入度,拥抱生活,生活也拥抱他。无趣的人用“没兴趣”把自己和生活隔绝,生活也离开他。但愿我们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跳舞,像没有人看着那样;热恋,像从未受伤一样;唱歌,像没有人听着那样;活着,就把人间当天堂。寻找那些让生活更有趣的,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

人生最有激情的是高考前那一段,这时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又兼修武术民俗老虎钳。是不是画面感扑面而来,高中时都那么厉害,何况现在呢。不要害怕,带着关爱而不是期待地投入生活,会发现能力与兴趣接踵而来。

一个无趣的人,只知道按部就班地吃饭睡觉,从不看书,从不健身,乃至养花种草钓鱼等都看似无用。其实,这些看似无用的爱好,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升我们对美好的感知能力。然而,无趣的人,不会明白这些爱好的好处,在他们看来,这些爱好,没有一点意义,自己也不屑参与。跟没有任何爱好的人在一起,难以找到话题,更不要说找到心灵相通的地方。

一个无趣的人,往往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样的人,大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样的人,听到有人在背后说他人的坏话,也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就人云亦云了。甚至会添油加醋地把自己听到的,进行一番改编,然后变成一个谣言,四处传播。这样的人,在随波逐流的时候,像水葫芦和“死鱼”一样,带脏带臭身边“一池清水”,让这一池清水,变得缺氧让人感到窒息。

一个无趣的人,喜欢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就是见多识广的人,不思考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自己的建议是否切合实际。一旦有人不喜欢听他的见解,不接受他的建议,他就会跳出来,大加指责,一脸严肃。这样的人,把自己的孤陋寡闻,强加在他人的身上。这样无趣的人,让人避而远之唯恐不及。

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人沉溺视频、抖音,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曾经有一个高中生给杨绛写信,请教人生的困惑。杨绛的回信只有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读书太少的人是无法理解读书的好处的,她没有尝到读书的甜头;读书到底有多好,爱读书的人才有发言权。

读书,是人生的避难所,能使人得到心灵的慰籍。在迷茫,无助,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可以从阅读中汲取力量。阅读是和他人的深度链接,别人的故事会触发自己的灵魂,能感受到来自灵魂的力量。杨绛说,读书是“隐形”的串门,可以和杰出的人物见面,不需要打招呼,随时可以去他家,也随时可以离开,来去自由。

有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行万里路和阅人无数,是需要点成本的,读万卷书成本较低,甚至可以免费,是最低成本的阅人无数。杨绛和钱钟书生活简朴,他们住的宿舍三屋一厅,没有过多装饰,把客厅改成一个图书室。杨绛说,没有书,就像生活里没有阳光,沙漠里没有绿洲。阅读,让她保持热爱,也对抗无常。即使在女儿和丈夫相继离去的晚年,她也能通过阅读,排遣孤独,保持创作的热情。对她而言,亲人没有离去,只是睡着了,以另一种方式活在她的生命里。

读书,成为有趣的灵魂。一个人之所以会无趣,是因为她对生活的感知不够,而阅读可以打开感知,提升语言的魅力,让灵魂变得有趣,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灵魂。林徽从小饱读诗书,涉猎广泛,哲学、文学、经济学、美学、艺术……这些精神营养,让她总是有话可说,无论面对的是政治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家还是经济学家;林徽因所到之处,总能吸引别人的目光,都喜欢听她说话。林徽因学识渊博,幽默风趣,有态度,有见地,就算她说话犀利,也没有人记仇。也难怪诗人徐志摩求之不得,哲学家金岳霖为她终身未娶。

一个有趣的灵魂,是由万卷书积累而成的,读书和不读书的差别很大的。很多人会把读书人想象成书呆子,可爱读书的人不一样。读书能够让人博学,读书越多的人越谦虚,越不会咄咄逼人,会让人如沐春风。人的幸福感不仅是物质带来的,还有精神带来的;有趣的灵魂走到哪里都能悦己悦人!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