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只有句子,没有日子
王广东
前阵子听得诗人朋友一桩糟心事——他蘸着江南雨意、老槐树影写就的诗,投到编辑部后,没等来品鉴,先收到一句质疑:“莫不是借了AI的手?”本以为澄清便能了事,未料仍有人称“无法自证清白”。
最终他在“江苏诗歌”发布维权文,字里行间满是无奈与火气:“如果真是AI生成作品,谁还有如此魄力、勇气、脸面去公开维权,去面对全国诗友验证,这不是自取其辱吗?”为证清白,他不仅亮出好友陈老师帮忙做的AI检测报告,还在文中坦言:“文学创作是一个严肃的事情,我认为写作一定是从内心出发,而不是靠AI生成、过滤等功能影响你对作品创作最纯粹的地方。AI一定不能表达出你那一刻内心的情感,也不会有任何的成就感。”后来“读一首好诗”平台给予他中肯的推文支持,编辑虽也道了歉,但他跟我叹:“总觉得那诗被‘AI嫌疑’泼了脏水,再读时,连当初落笔的热乎气儿都没了。”
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春天的光景,AI在网上炒得沸反盈天,所谓“AI代言人”跳出来说胡话:“AI横空出世,中国医疗界将会有6万名医生下岗,还会对著名作家发起挑战,产出更多精品。”这般空洞无凭的话,竟有人信以为真,将AI视作无所不能的“神”,全然忘了它的底色——说到底,它不过是新华字典、百度搜索、电脑打字这类实用工具的升级版,核心无非是帮人高效处理标准化信息,比如更快查资料、更便捷排版,而非能替代人感知情感、判断事实的“智能体”。
还好一位省文联领导——亦是写报告文学的行家,还练得一手好书法——当时在朋友圈里冷静发声,戳破了虚妄:“AI的文字,只有句子,没有日子。它搜资料、检索资料有速度,可字里行间没感情、没温度,搜不来采访对象攥着你手哭时的颤抖,也藏不住写书法时墨色浓淡里的心意。”如今再看,这话字字戳中AI的本质,半点没掺假——它连“工具升级版”的边界都守不住,偏被吹成了能颠覆行业的“万能者”。
我自己跟字节AI打交道的两桩事,更是实打实透着它的敷衍与糊涂,连“工具该有的准度”都达不到。
头一桩,我写了篇《我的“大学”》,改了三稿,把校园里的遗憾揉进老槐树叶、图书馆台阶这些意象里,特意标注“立意是忆校园遗憾”,发给它想从立意、结构、韵味、意象方面评评。结果它海阔天空侃了一大通,一会儿说“青春该写热血”,一会儿说“结构该用倒叙”,连我文中反复提的“老槐树叶”都没沾边,全是不搭边的套话。我耐着性子问:“你到底看我原文了吗?”它立马回复那句惯用的话:“对不起,抱歉,是我弄错了,我没看原文。”——连“认真读需求、按要求反馈”这种基础工具该做的事都做不好,何谈“挑战作家”?
另一桩更荒唐。8月22号,中纪委公开通报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严重违纪违法被查,这是全网可查的权威消息。可23号晚上11点35分,我跟它聊起这个话题,想探讨这类现象,它竟张口就说我“造谣”“这是违法行为”。我把中纪委的通报链接甩给它,它愣了半晌,才磨磨唧唧道:“抱歉,我信息更新不及时。”——连新华字典不会乱解词义、百度不会否定权威信息都懂的“底线”,它却拎不清,还好意思顶着“智能”的名头。
更可笑的是,如今好多纸媒、微媒搞征文时,都要硬加一句“杜绝AI写作”,活像AI是洪水猛兽。这些戴着重框眼镜的“文人”编辑,怕是连AI“工具升级版”的真实模样都没摸清——他们没见过AI评文章时“不看原文就瞎侃”的敷衍,没试过跟AI聊事实时“连权威通报都否定”的荒唐,更没体会过创作者把日子揉进文字里的滋味,就跟着凑“反AI”的热闹。
他们以为加这么一句,就能显露出自己“懂创作”“护原创”,实则是借“反AI”自封“文学卫士”,把真正的写作者和没魂的AI句子混为一谈。他们哪里懂,真正该警惕的不是“工具升级版”的AI,是自己没看清真相就乱扣帽子的糊涂,是对创作者的不尊重。
AI哪有他们想的那么“万能”?它写不出诗人凌晨记灵感时怕错过而急敲手机的慌张,写不出我改《我的“大学”》时对着“图书馆台阶”描写删改时的纠结,更写不出医生诊病时握着病人手感知的温度、报告文学作家蹲在田埂听老农讲收成的耐心、书法家落笔时墨色里藏的风骨。它只会靠算法拼句子,连“看原文再评价”“认权威通报”这些最基本的事都做不到,谈何“替代医生”“挑战作家”?
那些去年信“AI替代论”的人,该醒醒了;那些拿“杜绝AI”装专业的编辑,也该摸摸良心。诗人要亮检测报告自证,我要跟AI掰扯“你没看我原文”,真正的创作者、从业者都在为AI的不专业买单,而AI泡沫里的空话还在飘。
可泡沫终会破的,等大家看清真相就会明白:能撑得起写作、医疗这些行当的,从来不是算法拼的句子,是带着体温的真实经历、藏着心意的真切情感;能护得住原创的,也从来不是“杜绝AI”的空口号,是懂创作、尊重人的真心。那位省文联领导说的“只有句子,没有日子”,早该被这些装糊涂的人记牢,别再干出冤枉好作品、寒了创作者心的荒唐事。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