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史论选010:
文字之于文明
文/董元奔(江苏省)
【按】董元奔自2012年以来在各大网站创作了大量史论,短到千字文,长到“万言书”。《董元奔史论选》择其中3000字以内短篇,依据作品内容的历史时序重新校对后选发。
世界上有两千多个民族,差不多也就有两千多种语言,但是,文字的种类却少得多,——许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从来就不能建立起强大的民族国家。这里,我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字之于文明的巨大作用。
首先,文字大大提高了民族的交流能力和物质生产能力。
民族萌芽于原始社会,是原始社会众多氏族的集团化。在原始劳动过程中,由于交流和交际的需要,在一个或一群氏族中,互相能够听懂的语言产生了。语言可以使人们加强劳动协调,传递劳动经验,语言的产生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但是,语言毕竟像一阵风,它不能在很大的范围内和很长久的时间里加强劳动协作和传递劳动经验,文字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文字使原始人的劳动协作范围可以扩大到能够认识文字的所有区域,从而使人们可以承担大型社会化劳动;文字可以把劳动经验永远保存下去,从而使人们减少了许多重复的尝试性劳动内容。原始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因文字而得以大大提高,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为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语言除了易飘散的特点以外,它最初狭小的流通空间还使各个大的氏族之间产生了各不相同的方言,这无疑也限制了人们的交流能力和物质生产能力。文字比语言更有稳定性,记录语言的文字把不同的方言统一起来,自然也就在简略交流方式的同时扩大了交流范围。同时,文字还为不同的语言统一为“官话”提供了物质手段。
其次,文字大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由于文字的强大交流作用,文字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文字渐渐的也就成为使用这种文字的氏族社会成员之间交流的依赖。这时候,文字就好像强力胶,它把松散的一个个氏族社会成员联系在一起,把有间隙甚至有些仇怨的不同氏族联系在一起,从而催生了民族。民族产生后,文字渗透进民族全部成员的社会生活中,成为民族内部强大的凝聚力,国家于是产生了。可以想象,人类最初建立的国家是单民族国家,虽然,那时候民族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民族的形态也没有后来那么鲜明。古埃及帝国、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中国的夏王朝、古希腊等等,统治面积都很小,有的甚至只是城邦,正是人类国家刚刚出现时民族单一的有力证据。
民族的内部凝聚力不仅催生了国家,民族的稳定还是国家能够不至于分裂或长久分裂的必要条件。秦朝靠武力统一南越后,把中原文明和汉字带进南越,南越的经济迅速得以发展,秦朝灭亡后,秦朝的南越统治官赵陀称王,西汉前期,南越回归中央。西汉没有使用武力统一了南越,自然是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华文化的功用所致,这说明,中国能够分分合合至今文明不衰,汉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以来,中国一些所谓仁人志士看不起“中国的月亮”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一百年前甚至有学者提出消灭汉字,这是在自毁长城,实在是太荒谬了。
最后,文字的发展变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文明动荡密不可分。
单一民族的国家统治区域不会很大,但是临近的不同的单一民族国家还是有大小之分。对物质的无尽需求和对自身价值观的推广使强大的文明总要侵略弱小的文明,而这种侵略过程经常就伴随着文字的侵略,即被侵略的弱小文明被迫使用侵略者的文字。时间久了,被侵略者就被文字的凝聚力凝聚为侵略者民族的一部分了。
荀子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说明最初越人和楚人的文明是并立在中国的中南部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发掘的越王勾践佩带的宝剑,其剑身上的八字铭文使用的是楚国文字而不是越国的鸟文,这说明那时楚国文明已经超越了越国文明。越国在春秋时期曾经灭吴败楚,不可一世,但是最终还是在战国后期为楚国所吞并,越国的悲剧其实正是从自身文字的衰落开始的。
反过来说,弱小民族一旦立国,就要拥有自己的文字,否则,其国家就不能长久,就会被临近的强大国家吞并。西夏在立国不久,其皇帝李昊就创制了西夏文,西夏文是西夏能够以狭小的疆域存在于宋、辽后来还有蒙古等庞大的政权旁边数十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文字与文明的关系非常复杂,我在本文中只是略述皮毛而已。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