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夏日里的人间清欢
——《瓜果漫话》之六
陈清江 安玉琦
翠蔓牵藤覆野畴,金英褪尽果初稠,
沙培玉质凝甘露,日炙琼浆酿蜜流。
解愠能消三伏暑,生津可润九秋喉,
世间多少清凉味,不及甜瓜一味悠。
——甜瓜咏
甜瓜,这颗在盛夏里酝酿的“琥珀”,以饱满的果形、馥郁的香气与绵密的甜汁,成为跨越地域与时空的消暑佳品。从沙漠边缘的绿洲到沃野千里的平原,从古老的农耕文明到现代的冷链物流,甜瓜始终以甜为媒,将自然馈赠与人类智慧紧密相连。它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承载着农人的汗水与情怀、医者的洞察与人文的记忆,在炎炎夏日里,为人们带来浓郁的甘醇与清凉
甜瓜,品性豁达而包容。不像桃李那般娇贵,需得春日细风呵护;也不像荔枝那么娇弱,惧怕车程路途遥远。它在田园里,甚至埂边都能发芽、生根、爬秧,那藤蔓就像灵动的绿蛇匍匐前行,贪婪地汲取大地养分,将天地精华尽数凝聚于瓜体之中。那嫩绿色的瓜妞覆生着细密绒毛,如初生雏鸟稚嫩可爱。待沐浴足够阳光,绒毛渐褪,表皮或泛淡金光泽,或现墨绿条纹,恰如年画小品般喜人。然而,在它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好好善待着。据传说,甜瓜田里不能说坏话,否则结出的瓜会变苦。乡里有个故事讲,从前有个贪心的地主,见佃户种的甜瓜好,就抢了种子,却在瓜田边骂骂咧咧,嫌其长太慢,不料结出的瓜个个苦如黄连。而善良的佃户,每天对着瓜藤唱小曲,勤浇泉水,结出的瓜甜得如同蜂蜜。虽然只是个传说,但是蕴含着农人对自然的敬畏,诠释着“待以真心,报以甘饴”的朴素道理。。
甜瓜,品种不一,各有千秋。“羊角蜜”形如弯角,脆生甘甜,汁水四溅,解暑止渴;“绿翠宝”圆润可爱,瓜瓤鹅黄,甜味绵长;“哈密瓜”纹路华丽,果肉橙红,带着西域风情的清香;“伊丽莎白”通体金黄,果肉细腻如奶油,令人回味无穷。这些甜瓜如散落田野的星辰,共同编织着夏日的甜蜜图谱。
甜瓜,最可贵的品质是“表里如一”。不管它外皮是粗糙还是润滑,瓜肉总是清甜可人。成熟的甜瓜入手沉甸,轻拍可闻闷响,莫非是果肉在低声“应答”?不过,它的甜味不像甘蔗那么猛烈,而是带着特有的清润,甜得悠长,润得妥帖。而且,它还有着“有福同享”的品德。正如老辈人所说的那样:“甜瓜要甜足份儿,就得分给大伙一块吃,它不甜倒你的牙才怪呢!”所以每逢收瓜季节,邻里间总要互相送瓜,你家的“羊角蜜”,他家的“嘎吧脆”,我家的“老汉瓜”,当篮子递过隔墙,甜蜜的笑声也飞过去了。这一递一接之间,甜瓜也成了联结邻里情谊的机缘。
甜瓜,在中医大夫眼中,是兼具美味的天然良药。唐代医家孟诜在《食疗本草》中说,甜瓜“其肉止渴,利小便,通三焦间拥塞气。”宋代医家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也说,甜瓜“少食即止渴,利小便,通三焦间拥塞气,兼主口鼻疮。” 宋代医药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提醒道, “甜瓜,暑月服之,永不中暑气。”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记载得更为详尽:“甜瓜,甘,寒,无毒。消暑热,解烦渴,利小便。”指出其性寒味甘的特质,适合夏季清热解暑,缓解心烦气躁,还能促进尿液排出,帮助身体清除湿热。古代中医学家还发现,甜瓜的不同部位各有妙用:瓜蒂味苦性寒,可入中药,有催吐退黄之效。《伤寒论》中便有“瓜蒂散”用于治疗痰涎壅塞;瓜子则能“清肺润肠”,将其晒干研末,温水送服可缓解肺热咳嗽。不过医书也提醒,甜瓜性寒凉,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这是古人在享用美味时总结出的养生智慧,深得后人传承。
甜瓜,经过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其果肉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和蔗糖,这三种糖类的组合让它的甜味层次丰富,既有着瞬间爆发的甜,又有绵长的回甘。维生素C的含量虽不及柑橘,但其独特的抗氧化成分——葫芦素,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延缓细胞衰老。更令人惊喜的是,甜瓜中含有一种名为“瓜氨酸”的氨基酸,它进入人体后能转化为精氨酸,有助于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这就是夏日吃甜瓜会让人感觉通体舒畅的道理。不错,乡里老人也常说,吃甜瓜要带点皮,因为“皮是药,瓤是糖,合在一起更养人。”话虽朴实,道理却深刻。
哦!甜瓜的一生,像极了普通人的日子。默默生长,不事张扬,顺应时节,把土地的馈赠化作最朴素的甜。它似乎在告诫人们,做事讲规矩,为人守本分,于平淡日子里品尝岁月滋味;它仿佛又在真诚诉说,那份蕴含瓜肉里的甜,可不只是甜——那是故乡的味道,人间的清欢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