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驰感
郭松
近几年,松弛感是一个热度很高的网络流行语,与紧绷、紧张、焦虑等状态相对,而与淡定、从容、旷达等状态相近。
松弛感是一种情绪状态和生活态度,体现为一种不急不躁、从容淡然的心境。有松弛感的人,并非对生活缺乏热情,而是面对压力、追求美好时,保持不焦虑、不慌张的状态,生活中有掌控感和节奏感。
松弛感最早用于赞美穿搭、气质、妆容、姿态等方面,有一种毫不费力、天然去雕饰的美。松弛感一词在2022年走红,源于博主@黑猫白袜子的一次经历,见到一家人出门旅游,在登机失败、行李退回、难以改签等情况下,竟然没人紧张、生气急眼,重新安排好行李后,不慌不乱、心态平和地旅行。2024年12月,松弛感入选《咬文嚼字》评选的“2024年十大流行语”,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现今互联网语境下的松弛感有了更多的意味,比如“松弛感穿搭”、“松弛感妆容”、“松弛感家居”等,松弛感成为一个定义模糊却被广泛使用的形容词,从一种淡定从容的心理状态,衍生为一种内在气质的外在展现。
作家徐和讲过一个故事,他小时候去一个同学家玩,才知道在有的家庭里,孩子打碎了碗父母会先关心孩子是否受伤,而不是指责孩子犯了错。这种事虽然小,但在不同家庭长大的孩子在成年后、面对困难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气质。一个打碎了碗先关心是否受伤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在面对社会的时候会更加自信,知道许多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知道遇到困难时先保护好自己不受伤。
深究起来,之所以孩子打碎了碗会被指责,既有父母个人性格和家庭氛围的原因,也有物质匮乏的原因。即使家里并不缺买一个新碗的钱,过去物质匮乏造成的阴影已深深地刻在一代人的心里,甚至在如今已经宽裕的条件下,这种匮乏感不时还会跳出来作祟;松弛感的一部分底色,其实是物质的不匮乏。
在千瓜数据《2023松弛感生活十大趋势数据报告》中提到的“松弛感穿搭”,有关键词“慵懒”、“简约”、“老钱风”、“舒适自在”等。追求穿搭的松弛感是对个人风格的追求,但普通人的生活毕竟有差距,对多数早出晚归的普通人来说,“松弛感穿搭”更多是一种角色扮演。
《红楼梦》中说“三代吃饭,五代穿衣”,说的是一个贵族家庭要富过五代人,才会在穿衣打扮上符合一个贵族阶层的审美。“老钱风”的穿搭色彩更偏向浅色系,材质上更多是真丝、羊绒等天然质材,这种色系和质材营造的松弛感,普通人即使知道也很难效仿:且不说这种价格更贵,光是后续打理都更下功夫,表面上看起来松弛,实际上更紧绷。
松弛感之所以被推崇,是做到真正的松弛感很难。从另一方面来说,对松弛感的过度推崇,会无意中伤害那些为生活努力的人。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被很多人奉为圭臬;这句话在推崇努力的同时,也在宣扬一种价值观:看起来不费力才是好的。这样的价值观与对松弛感的过度推崇殊途同归。在强调松弛感的同时,有必要为普通人保留“不松弛”的余地。对普通人来说,推崇松弛感虽然是一种美好,也暗含着一定的讽刺意味:普通人从出生开始就在努力奔跑,事事要竞争,凡事要争先,而今又嫌弃努力的姿势太紧绷。
《奇葩说》教练胡渐彪在新书《松弛感:成为有办法的人》中,将松弛感解释为有能力解决实际面临的压力和难题。这样的解释与网络上的解释差异很大,但正是这样“心里有底”才是从容应对问题的关键。对于松弛感的追求,不应只浮于表面,简单效仿“松弛感穿搭”、“松弛感妆容”,而应理解其背后的真实意味,追求精神上的不匮乏。
具有松弛感的人,面对压力时不会过度紧张或急于求成,能够冷静分析局势,以从容的心态处理压力,避免因急躁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松弛感让人有能力平衡压力和行为,面对挑战时更加游刃有余。具有松弛感的人,不一味追求完美,明白有些瑕疵不会影响整体效果,能更轻松地面对瑕疵和不完美。懂得在“尽力”和“适当”之间找到平衡,避免陷入完美主义的焦虑中,享受更自由的生活。
具有松弛感的人,懂得享受当下,不会因未来的不确定性产生无谓的担忧。会规划未来,但不会过度陷入对未来的焦虑中。专注当下更容易在当前的事情中找到乐趣,在生活的每个阶段都能平和应对。具有松弛感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更加随和包容,不会因琐事斤斤计较,也不会轻易与人争执;更重视关系的氛围,而不是单一的对错。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一种温和心态,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具有松弛感的人,能享受独处的时光,不会急于向他人证明自己。不大在乎外界的评价,而是从自我中获得满足感。在独处时专注自我兴趣,不急于赢得他人认可,能更平静地面对生活的起伏。有松弛感的人,不会过分在意得失,懂得顺其自然,接受生活的各种结果。在追求目标的同时更享受过程,避免因焦虑和不安而失去生活的乐趣。
可能有些人觉得,松弛感就是懒散,就是摆烂。其实不是,松驰感的一个内核,是允许“不合理”或“有缺点”的态度;松驰感的另一个内核,是保持情绪的稳定。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说过:“弱者易怒,强者平和。”情绪稳定,并非不发脾气,或者没有情绪,而是在面对任何情况时,能保持一种包容的心态。
其实松驰感背后,有一个底层的逻辑,就是有体验者的思维,扎根于当下,不断向内成长,而非不停地纠结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是计较自己失去的东西。佛法里有一个说法,叫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意思是看到什么都是内心的显现。有时太在乎结果了,很容易在感情上极度敏感,不自觉地放大别人的一言一行,这样一来,时刻都保持着一种紧绷的心态。
当然,一般具有松弛感的人,身体不会差,精气神还算足。生活没有压力,朋友素质较高,没有耗费精力的环境。如果还不能理解,就去街上走一圈,看看人们的表情,大多身体僵硬,不够柔软,时刻处于紧张中,已经不会放松了。
为什么会失去松弛感?应该是现代生活的压力和紧张,让人们难以放松身心。手机让人可以随时随地保持联系,也让人更容易被打扰。人们经常会在手机上收到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会让人时刻处于在线状态,无法真正放松身心,享受松弛的感觉。
松弛感是一种魅力,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释放,是自信、从容与优雅的象征。但是,并非仅限于外表的松弛,而是整个身体、心灵和精神的松弛。具有松弛感的人,能够感染周围的人,让人感到舒适与自在。
学会接受不完美,适当调整自己的标准,接受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瑕疵。不必给自己设置过高的期望值,在不完美中寻找平衡。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减少对结果的执着,增强对过程的享受。学会享受独处,不过度依赖外界评价。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内在的满足感。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