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读书,要读好书

读书,要读好书

 

文/罗登廉

 

吾乡有句俗语:“跟好人学好人,跟叫花子甩流行。”言下之意是说,追随优秀的人必定被其光芒所照耀,变得同样出类拔萃;跟随不务正业、品德败坏的人也会受其影响,使自己劣迹斑斑。小时候,母亲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不断地警示着我们姊妹四个。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行事做人一定要走正道的根,若跟错人、做糊涂事,就不会有好结果。但难能可贵的是,在“错误”面前能够及时醒悟、及时止损——迷途知返,也是善莫大焉。读书亦是如此——读书要读好书,否则深受其害。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时遇到一个人或读到某一本书,甚至一篇短文,都有可能改变我们的命运,或左右我们的人生走向。所以,就阅读来说,不是所有的书、所有的文章都值得我们去读。再说,浩如烟海的书本,我们有可能花几辈子的时间都读不完。故有选择性的读,有目标的读,沉浸式阅读,才是最高境界的阅读。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时间被切割得愈发碎片化,留给我们阅读的时间与精力很有限,自然难以将仅有的空闲耗费在无价值的书本上。当下,出版行业确实面临着一些新变化,随着出版渠道的多元化,出书的门槛也有所降低,部分出版物为了快速推向市场,在内容打磨上显得仓促。甚至有些自费出版的作品,由于缺乏专业编辑的深度介入,内容质量难免参差不齐;有的网络平台上的文字产品,也因审核机制的差异,偶尔出现知识误差或价值偏差。

 

这些现象并非行业的全貌,却也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优质内容与平庸之作的界限有时并不清晰。正是因为劣质或冗余的信息充斥视野,我们才更需要主动筛选好书——毕竟,阅读的本质是为了汲取养分、拓展认知,若被低质内容占据心智,不仅浪费时间,更可能模糊对世界的认知。故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选择经得住推敲的作品供我们阅读,才能让每一次翻开书页的动作更具有意义。

 

所以,面对纷繁的出版物,普通读者首先需要培养辨别内容价值的意识,进而在庞杂的信息中找到与自身需求匹配的作品类型,这种有针对性的阅读,才能让阅读真正服务于成长。事实上,好作品虽无绝对统一的标准,却存在一些相对共识的评判维度。

 

就文艺作品而言,精准流畅的语言表达是基础——若文字粗糙、逻辑混乱,往往难以承载深层价值;在此之上,作品传递的精神内涵是否真挚动人,叙事结构是否精巧自然,人物形象是否立体鲜活,都是衡量其品质的重要标尺。当然,不同读者因人生阅历、知识储备的差异,对作品的理解与偏爱难免不同,这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但这种个体差异并不否定优质内容的共通性,恰恰因为存在多元视角,我们更需要在广泛涉猎中锚定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书,让阅读既满足个性需求,又能触摸到人类文明共通的精神脉络。

 

而对于一个专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更要“从鸡蛋里挑骨头”,潜心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汲其精华,为己所用。

 

学生时代,特别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当然现在也不例外。那时,不仅从课本上读到了先生的《一件小事》《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药》《藤野先生》等,还通过其他渠道搜集到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作品集。捧读先生的作品,总是如痴如醉。每逢节假日,我总是牵着自家的老黄牛在山坳里放牧。凉风从坳口吹来,直贯谷底,旋即折回,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一个温暖的磁场,周围是火红的杜鹃和白鸟鸣奏。想想,手捧鲁迅先生的作品,在这样的时空下尽情而又贪婪地阅读是一种多么快意的事。但我往往总是被一声突如其来的大喝惊醒,原来是老黄牛又去祸害邻居家的庄稼了。这照样少不了母亲的责骂,给邻居陪笑脸。

 

时至今日,脑海里时常浮现起:在明亮的月光下,海边的沙滩上,手捏钢叉,奋力向一匹猹刺去的少年闰土……那种恬淡安逸的画面仿佛是一幅禅意的写意画,使我身临其境,欲罢不能。这便是我从先生作品中获取的最初的文学意向。

 

好作品常读常新。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把那些经典美文汇编成册,或将其储存在电脑里,供自己随时阅读,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感悟和发现,以此助力我在文学道路上行稳致远。而历代的优秀长篇小说更是我的挚爱,同一本书往往收藏了多个版本,而且有的还被我翻破了,让我受益匪浅。躲进书里,躲进好书里,做一条啃食书本的虫子,何乐而不为?

 

作者简介:罗登廉,湖北麻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现定居北京,为报刊编辑、自由撰稿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