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包裹在时光中的秘密
——《瓜果漫话》之七
安玉琦 陈清江
【引子】
白果,亦称银杏。夫心仪于她,皆来自莒县浮来山上那棵“天下银杏第一树”的神谕。不才曾以《好大一棵树》抒发情怀。不妨摘抄几段,谨此领教诸君。
——是银杏树蓬勃的生机和神奇的传说,给了刘勰创作的灵感和思辩的力量;还是刘勰的神来之笔,使得银杏树赋有韵味?那个“七搂八拃一媳妇”的故事,就让人好记,又让人好笑。相传古时候,有位秀才到此游览,只见银杏树干粗如柱,枝虬似龙,叶茂果香,生机盎然,不禁仰之叹之,并跃跃欲试,测量起银杏树的周粗,突然大雨骤至,恰在这时有个小媳妇到树下避雨,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秀才只好从小媳妇一旁量起,量了七搂,又拃了八拃,但不见媳妇挪动,秀才也不好再往下量了,所以就有了“七搂八拃一媳妇”之说。不过这棵银杏树长得奇特,越往上越粗壮,所以又有“大八搂、小八搂”之说,也就是说大个子搂树是八搂,小个子搂树也是八搂。而且,在这棵树上,还有一大奇观,那说是“树瘿”。这“树瘿”,如石钟乳一般垂挂着,击之如鼓,噔噔作响,清脆悦耳,余韵悠长。据说,如果谁能亲手摸一摸、敲一敲,还能交好运呢。更为奇特的是,那些看似皲裂僵硬的树干,居然能结出鲜活的果子,令人叹为观止。
所以,先贤达贵、骚人墨客便纷至沓来:孔子曾在这棵树下讲过学,或许欣然抒发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日乎”的感慨;鲁国的鲁公和莒国的莒子曾在这棵树下举行过友好会谈,于是出现了“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刘勰“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名句,是否来自这棵树的感悟;郭沫若“象山树”的考证,明明白白地为这棵树“树了碑、立了传”……
我久久伫立在这棵银杏树下,凝神静思,深感自愧不如:她四千岁高龄,却依然蓬蓬勃勃,朝气十足;吾辈未至“知天命”之年,但却老气横秋,并生发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念头。好在,当我再次仰望这棵银杏树时,不由得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愧疚。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奋斗。
也许,是这棵银杏树给了我醒悟与启迪……
【正文】
在岁月的长河里,有一种果实,静静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蕴含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深邃秘密,它便是白果。
(一)
当回溯到恐龙称霸的中生代,银杏的祖先就在大地的舞台上舒展着英姿。在时光的滔滔洪流中,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早已化作化石,沉睡于历史的尘埃之下,而银杏却凭借着顽强无比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将漫长岁月所积淀的智慧,一一封存在白果之中。作为裸子植物的“活标本”,白果既不具备坚果那般坚硬的外壳,也没有浆果多汁的果肉,然而,它却以自身独特的形态,默默见证着植物进化历程的波澜壮阔。
在亿万年的时光里,银杏经历了无数次的地质变迁、气候更迭,冰川时代的酷寒、火山爆发的炽热,都未能将其从地球上抹去。它就像一位坚毅的行者,迈着沉稳的步伐,穿越了岁月的重重迷雾,将生命的火种代代相传。白果,便是这传承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它不仅使银杏生命的延续,更是地球生物进化的珍贵见证。所以,被植物界公认为“活化石”
(二)
白果有着不少雅称,就像一串璀璨夺目的文化明珠,闪耀在历史名册之中。因其种核莹白似银,故而得名“白果”,称谓质朴而纯净,给人以简洁之美。“公孙果”之名,蕴含着岁月传承的漫长意味,祖父种下树苗,孙子方能收获果实,尽显生命交替过程中的坚韧与执着。
江南人叫它“鸭脚子”,因银杏叶形似鸭蹼,当清风拂过,满树“鸭脚”摇曳生姿;北方人称其“灵眼”,剥开种皮,淡绿种仁如清澈明眸,倒映天地万象;医书中的“佛指甲”之称,则因种仁断面纹路似佛前捻珠之痕,则为这枚果实平添几分禅意。
这些充满诗意的别称,源自古人日复一日的细致观察。他们将自然感知融入命名智慧,使白果从单纯的植物种子,升华为承载文化记忆的生命符号。
(三)
银杏树的模样风姿,本身就是一首写在天地间的诗歌。成年的银杏可长到四十米高,树干粗壮得需数人合抱,灰褐色的树皮布满深浅不一的裂纹,那是岁月刻下的勋章。扇形的叶片顶端常生二裂,春风里像蝴蝶振翅,秋日里则染成金黄,风一吹,满树金蝶飞舞,落在地上铺成“黄金毯”,踩上去沙沙作响,像是大地在诉说往事。
更有趣的是,银杏树雌雄异株,这一独特的生理特性也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雄树开花时,柔荑花序随风轻轻摇曳,恍如向世界传递着生命的神秘讯息;而雌树则显得更为沉稳内敛,在嫁接20年后开始结果,40年后才进入盛产期,而且持续结果百年以上,有如慈爱而温情的母亲,默默孕育着生命的延续。白果成熟时,外皮橙黄如琥珀,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典雅的光泽。坚硬的皮壳内,卧着淡绿色的“宝宝”,形似杏仁,却有着甜中带涩的复杂滋味,蕴含着“外刚内柔”的深刻生存哲理。
(四)
在江南的诸多古寺中,白果与佛缘的故事代代相传,为其增添了浓厚而深邃的禅意。南朝梁武帝时期,天台山国清寺的智顗大师亲手种下了银杏。相传,曾有一位老僧在树下坐化,并留下偈语“千年银杏果,一粒济众生”。此后,寺中的僧人偶然发现,白果仁煮水饮用可以解除肺热之症,于是便将其纳入了药囊之中。明代南京报恩寺的那株千年银杏,在瘟疫横行的艰难时刻,寺僧们以白果为药,救治了无数百姓。百姓们感恩戴德,称这株银杏为“救命树”。此后,每逢初一十五,总会有人来到树下焚香祈福。
这些传说或许带有一些神秘色彩,但却真实地反映了白果悠久的药用历史,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草木的深刻认知与巧妙运用。在这些故事中,白果不仅仅是一种治病救人的良药,而且已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它在人文传承的长河中,将佛教的慈悲精神与自然的馈赠紧密相连,让人们在品味白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
(五)
翻开古代医书,白果的身影随处可见。古人对它的认知,早已蕴含着“辩证”的智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白果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并且提醒道:“食多则收令太过,令人气壅胪胀昏顿”,寥寥数语,既说清了功效,也点出了风险。
《本草汇言》里,倪朱谟进一步阐释白果“敛肺气,定喘嗽”的妙用,说它能“止小便频数,固涩滑脱”,特别适合肺气虚弱、久咳不愈的人;《本草新编》中,陈士铎更是细致到小儿食用的禁忌,叮嘱“小儿多食,必有昏沉之虞”。这些记载不是臆断,而是古人在千百年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不仅知道如何利用白果的药性治病,更懂得如何规避它的毒性,这份“取其利、避其害”的智慧,告诫世人对生命切要敬畏与尊重啊!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白果的奥秘也有了不少新发现,如白果种仁中的银杏内酯、白果酚等成分,能清除体内自由基,改善血液循环,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而氢氰酸毒素的发现,也印证了古人“生食有毒”的告诫——当现代仪器检测出的结论,与几百年前医书中的记载不谋而合时,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隔空“链接”。
如今,经过脱毒处理的白果,早已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医药领域,白果提取物被制成胶囊、片剂,守护着老年人的心血管健康;食品市场,白果粥、白果炖鸡等美食,让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感受着草木的滋养。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不仅让白果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福祉。
【结尾】
冬日的寒风掠过枝头,最后一片银杏叶悄然飘落,白果则成为季节交替的沉默见证者。它历经亿年沧桑,聆听过古寺晨钟,也被置于现代实验室,从远古走到今天,白果始终以种子的坚韧,在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延续生命。
它向我们昭示: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存在的长久,更在于智慧的传承;自然的馈赠不仅需要珍惜,更需要理解。当我们捧着一颗白果,指尖触及的那是亿年时光的温度,是古人智慧的沉淀,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理念。是的,这颗穿越时光的白果,在未来的岁月长河中,必将继续书写出不朽的生命传奇。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