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赣江万里诗
作者:郭志锋
千里赣江,滔滔向北。
临江之滨,高耸着一座巍峨雄奇的古城楼,楼顶呈宝盖式,上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金城砥柱”,气势恢弘。这是吉水县城的西门“文峰门”,城门下就是异常繁忙的赣水码头。年轻的杨万里正是以此为起点,无数次地劈波斩浪,既沿着赣江的水路出发,也寻着赣江的帆影归来。三十六年的仕途,他的雄心随着江水一路汹涌,诗情也随着江水一道澎湃。
从公元1155年担任赣州司户参军开始,不管杨万里职务如何变迁,也不管他如何辗转于江西、湖南、浙江、江苏和广东,他的人生不但在宦海里沉浮,也在赣水里出没。
杨万里获任赣州户掾后,依宋制“守阙”一年,次年春才携家眷前往赣州赴任赣州司户参军。这是他第一次从文峰门下的码头出发,也是他第一次经过著名的“赣江十八滩”。
自秦汉以来,赣江渐渐成为连接南北的黄金水道,也是中原通往闽粤的驿道要津。然而在万安和赣州之间,隐藏着十八个险滩,其中最险峻的叫“惶恐滩”。自宋代起,官方在万安县城设立五云驿(水路、陆路两用驿,备有换乘的马匹和船只),以便来往旅客打尖、歇脚。由此逆水而上,经过惶恐滩、漂神滩、棉津滩几个险滩后,到达上游的皂口时,一般历时半天。于是特在皂口(后因辛弃疾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而改名造口)设立皂口驿(水路驿,只备有换乘的般只,同时设有邮铺和巡检司)。杨万里每次过江,常常在皂口驿驻留,此事不光宋史有据,而且有诗为证。但这一次出发,杨万里却没有留下诗作。或许因为初次为官,他不便高调张扬,或许还有不可知的原因。赣州司户参军这一职位主要负责掌管户籍、赋税、仓库交纳以及婚姻案件所引发的诉讼等相关事务。这官职虽然位不高,权不重,但得之不易,按理应倍加珍惜。但杨万里任职不足一月,竟想效仿老师王庭珪归隐山门。其父杨芾一听大怒,“挞焉乃止”。同时,又带着他拜见谪居南安(今大余)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经过两位名臣的开导,终于打消了杨万里弃官的念头。
做了三年赣州司户参军,绍兴二十八年,因秩满杨万里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水而下,沿赣江返回老家吉水。再次经过皂口驿时,他欣然挥笔写下《过皂口》一诗:“赣石三百里,春流十八滩。路从青壁绝,船到半江寒。不是春光好,谁供客子看。犹需一尊渌,并遣百忧宽。”直言水路艰险,但风光的秀美,却能驱散内心的忧虑,让人心胸畅快。
在杨万里心里,每一次出行,都是与赣江的再次见面。每一次亲历赣江,都是一次诗情的大爆发。宋淳熙七年(1180年),杨万里从常州知府转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接着升任广东提点刑狱,后来又担任赣州知州。多年来,他踏着赣水往来于故乡与他乡,行程累积,何止万里。一路行,一路诗。仅皂口一地,就留下了十多首“诚斋体”佳作。
“倦投破驿歇征骖,喜见山光正蔚蓝。不奈东风无检束,乱吹花片点春衫。”这首《宿皂口驿》坦言因为自己旅途疲倦才投宿,而驿站虽说破旧,但也能让人马得到休息,可赞的是山光蔚蓝,令人惊喜。还有题为《憩分水岭,望乡》的,也写驻留:“岭头泉眼一涓流,南入虔州北吉州。只隔中间些子地,水声滴作两乡愁。岭北泉流分外忙,一声一滴断人肠;浪愁出却庐酸界,未入梅山总故乡。”诗人从地理位置入手,借泉水的流露写乡愁。
还有一首叫《晨炊皂径》:“问路无多子,驱车半日工;行穿崖石古,蹈破藓花斑。绿语莺边柳,青眼水底山。人家岂乏地,争住小溪湾。”诗人在皂口驿留宿,清晨起来,踏径而行,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清晨时分皂口的美丽景色。
另有一首叫《晓过皂口岭》:“夜渡惊滩有底忙,晓攀绝蹬更禁当;周遭碧峰无人迹,围入青天小册方;半世功名一鸡肋,平生道路九羊肠;何时上到梅花岭,北望螺峰半点苍。”
《宿皂口驿》《晨炊皂径》《晓过皂口岭》虽然不是同一时间所作,但从所写内容看,三诗时间上衔接紧密,可以串点成线。诗人从夜晚投宿看景写到清晨散步看景,再写离开时看景。
遇到赣江的涨水期,杨万里有时得在万安停留较长时间。此时,他的笔下仍旧离不开赣江风光。比如《万安出郭早行》:“玉花小朵是山矾,香杀行人只欲颠。风掠水衣无处去,柳塘著在角头边。”一出万安城墙,就是滚滚北去的赣江,“风掠水衣无处去,柳塘著在角头边。”当时的万安,城内有十八口塘,塘水与江水相连,江满塘满,江枯塘干。此诗不光格调轻快,画面感强,而且真实地记载了万安地方历史。即使如《寄题万安县刘元袭横秀阁》一样的诗,标题看似与赣江无关,内容其实处处是赣江。诗曰:“玉簪成阵雪成堆,秀气横空拨不开。楚岫苍寒五云外,赣江白泻九天来。烟消日出皆诗句,月色波声唤梦回。早晚携家过高阁,寄诗聊当一枝梅。”
千里赣江,美景无限,皆在杨万里笔下流淌。诗人到广东赴任时,溯赣江而上的途中经过谢潭,诗人叹其江山画卷,天赐风光,故作《舟过谢潭》组诗。其一曰:“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帏急看紫巉岩。”其二曰:“夹江百里没人家,最苦江流曲更斜。岭草已青今岁叶,岸芦犹自去年花。”其三曰:“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
杨万里不仅热爱赣江,而且爱屋及乌,从赣江写到赣江的支流乃至小溪。《桂源铺》是杨万里较有名气的一首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桂源是个地名,因桂源水而得名。据考证,“桂源镇巡司,在赣县北一百二十里攸镇,接万安县界”。显然,该诗是极具“诚斋体”写作风格的哲理诗。作者以流入赣江的一条“小溪”设喻,认为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只要像溪水一样具有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生活就会滚滚向前,所有违反历史潮流的行径只是徒增困扰而已。延伸开来,小溪尚且如此,更何况奔腾的赣江?
依托赣江写景,赞美风光,只是杨万里的一个侧面,更多的是抒发他的乡愁和内心不知名的忧伤。《步过分水岭》中说“路险劳人杀,侬须下轿行。石从何代落?蕨傍旧根生。古树无今态,幽泉有暗声。只言章贡近,犹自两三程。”分水岭是赣州与吉州分界之山。或许到达分水岭时,诗人回首望身后绵绵流动的赣水,再抬头远眺峰峦叠嶂的前方,不觉乡愁涌起,感慨万分。
然而,作为走进中国诗歌史的大诗人,杨万里素以主张抗金、爱国忧民、清廉敢谏为世人所称道,故他笔下的赣江,流淌更多的却是浓浓的家国情怀。1192年,杨万里不满朝庭软弱无能、眼看半壁河山日渐颓废,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出路,于是愤然辞官,从金陵坐船逆长江而上,经过鄱阳湖,转入赣江,回老家定居。其时,他人虽不在官场,心依然一片赤热。两年后,他作诗《题玄潭观雪浪阁》,以表心迹:
赣江西来千里许,流到阁前虎须怒。
旌阳横剑居上头,却喝长江教倒流。
跳作漩花雪山立,溅得琳房满山湿。
即今水落未足观,桃花浪起君来看,一波打窗君胆寒。
“流到阁前虎须怒”“却喝长江教倒流”,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胸怀!该诗直抒胸臆,借赣江之不可阻挡,来表达心中壮志未酬的愤闷以及气吞万里如虎的渴望。
探本溯源,杨万里生来就与赣江有着天然的联系,可谓血脉相连。他的故乡湴塘,村前有条小河,名唤南溪,由西向东绕村而过,弯弯绕绕,奔赴的目标就是赣江。九曲十八弯的南溪,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历经曲折,最终投进了赣江的怀抱,并与之融为一体。
“八境台前春水生,涌金门外万舟横。三月储潭水似银,乱鸦飞处落帆频。”“放溜山溪一叶轻, 山溪尽处大江横。 舟中寂寂无人语, 只有波声及雨声”……杨万里笔下的赣江,既千变万化,又气象万千。千里赣江,不光承载了杨万里起伏的人生,也孕育了他绵长悠远的诗情。
千里赣江万里诗,人间何处不英雄。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英雄俊杰在赣江铺写可歌可泣的历史,又有多少文人雅士为赣江写就千古流传的文坛绝唱。打开千里赣江的每一朵浪花,飞跃的都是千古不变的人间豪情;倾听千里赣江的每一声荡漾,都是万千人民的真切心跳……
(作者简介:郭志锋系中国作协会员,江西省吉安市作协副主席、万安县作协主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