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越多越觉得无知
郭松
日常生活中常见这样一个现象,许多人无论谈论什么都自信满满,仿佛无所不知,可多聊几句之后,会发觉一些人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读书少的人,往往很自信,守在自己的认知里,高估自己的认知。而读书多的人,会知道知识的浩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读书少的人,会觉得已经“看透”,而读书多的人,会觉得好多还“不懂。”
读书少的人,缺乏足够的知识估量认知,误以为自己懂的很多。只接受自己认同的观点,以为世界就是自己认知的样子,很少被未知的知识冲击,难以发觉自己的无知。而读书多的人,常发觉自己认知的局限。
只读了一两本书时,会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某个领域的知识。而读了十本、一百本书后,会发觉这个领域还有好多未知。读书的奇妙之处在于:不会让你“无所不知”,而是让你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不知道的”。真正的智慧是永远觉得自己是初学者,像苏格拉底说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真正的智者,不是那些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而是那些觉得知之甚少,一无所知、不断学习的人。真正读书多的人,会被某本书改变认知,他们知道,今天的认知可能明天就会被推翻。很多人害怕“越读书越无知”的感觉,认为这是挫败。实际上,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是进步的开始。
读书越多越觉得无知,看上去像一个悖论。按理说,读书越多,知识就多,不会觉得无知。这里说的是,越觉得自己无知。这种无知,是自己的感觉。在他人眼里,你是知识渊博的,你是思维敏捷,你是有真知灼见的……但在自己心里,读书越多,就像一个圆越大,圆周接触的外界就越广,就越觉得自己无知。这种无知,不是真正的无知,而是自己觉得自己无知。
因为越学习,越深入,越感觉自己的渺小,越感觉自己的无知,读书会让人知道的更多。英国戏剧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好书读的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一个人好书读的越多,越会觉得自己知道的越少。这就好比,地上画圈,画的圈很小,小到一个点时,这个圈的边界接近无穷小,接触到的事物就无穷小,就会觉得无所不知。但画了一米的圈之后,这个边界接触到的事物开始变大,认识开始增多,就会发觉很多事物不了解,就会觉得自己无知。这个圈越来越大之后,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就发觉自己的渺小,更加觉得自己的无知。
生活中往往一些高学历的人,其“无知”不如一些读书少的人,这种“无知”其实与文化素养有关。有知识的人,与有素质、有修养的人,是不一样的。知识越高并不等于文化素养越高。文化素养指人在文化方面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素质指人先天具备的生理特点和后天形成的身心特质。《辞海》定义包含三方面:人的生理特点、事物本有性质、完成活动所需基本条件。在心理学和生理学中,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包括神经系统和感官特性,其形成受遗传与环境影响。现代语境下,素质涵盖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
修养原指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就是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从广义上看,修养是指人们政治、道德、学术、技艺等方面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以及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能力或品质;从狭义看,修养通常指思想品德修养,以人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为基本内容。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知识有保鲜期,知识会过期,知识得不定期更新。一个人虽然拥有许多知识,却并不代表变成一个有文化、有素养的的人,在人简单而又浅薄的一生中,尽管接受的知识从先秦到明清,从罗马到希腊,但那些知识是死的,是不受用的,目光和见识会受限于知识之中,却不能抵达知识以外更广阔的天地,缺少验证和感受这些知识真实性的环境。
知识会丰富人的头脑,好处在于让一个人懂的更多,不至于无根无据的胡说八道,可以凭借自己的智商理解和掌握知识,成为某行业或领域的佼佼者,但有时从口中蹦出来的言论令人震惊,是因为站在已有知识上远眺,以为站得高、看得远,就理解了知识以外的世界,掌握了这个世界的规则。现在人越来越觉得读书是有用的,不只是在学习的学生要读书,就连成年人也要多读书,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只改变一个人的思维观念,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可能有的人会发现,当读的书越多,看过的东西越多,越发觉自己知道的太少,会发现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领域从未接触过,还有很多东西根本不了解,还有很多专业知识一窍不通。只有认真读书的人,才会有这种感觉,接触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渺小和浅薄,就越想知道的更多。
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不只是了解这本书本来就有的知识,还会从这本书里发现其他一些书籍和知识,或者是一些名人故事;会觉得这些书没看过,这些名人也没听过,会发觉自己知道的真的很少,就更想去翻阅这些书籍,去查阅有关的名人故事。翻开的书越多,才会发现更广阔的天地,才越发觉自己无知。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就会觉得知道的很多;读书而思考得越多,就会觉得知道的很少。真正喜欢读书的人,会边读书边思考,有求知的欲望,发觉自己还有很多书没有读时,就越渴望读更多的书。
一个人学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拥有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发觉未知的世界越多,就越觉得自己了解的东西越浅。等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会越来越不自信,会越来越谦卑,而那些狂妄自大的人,是因学的东西太少,了解的知识太少。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勇气和自豪,因为知识越贫乏,相信的就越绝对。知识越匮乏的人,眼里的世界就越小,就像井底之蛙一样,只能看到一片很小的天地,只有当跳出自己的圈子,看过更广阔的世界,才能改变自己曾经相信的。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或者二者兼得,我们不止要读书,还要让自己多见世面。世界就像一本书,如果只待在一个地方,就好比只翻了一页。我们要走出自己的圈子,看更广阔的世界,开阔自己的眼界和见识。有时会发觉见过的世面越多,越会觉得自己的见识很少,越发觉原来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精彩美丽,有那么多稀奇古怪,池会发觉自己接触过的人,听到的故事,看过的风景真的太少。越是见过世面的人,越会以谦卑和虔诚对待这个世界,即使知道很多,也想了解更多。不会把自己知道的拿来炫耀,会有更宽广的胸怀,也会有更大的格局。
一个人经历的越多就越成熟,内心也越平静,因为看到的事很多,接触过的人很多,懂得道理也很多。对待人和事都会用一种平和的心态,遇到困难和坎坷也会更加从容,内心也会越来越强大。一个经历越多的人,会觉得自己原来的生活太过局限,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太苦太难,当经历过大起大落、大风大浪之后,就会觉得原来曾经以为的苦难都是小事。人生经历越丰富的人,越能扛起一些事,越能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思维和眼界也越来越宽广,不再局限于一些小事和烦恼。会活得更加明白和透彻,对人对事都有更加客观和清晰的认识,不再像以前那样执着,也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更不会事事都计较,事事都攀比,也不会抱怨生活,而是更努力地生活,增加自己人生的厚度。
人这一辈子,重要的是两个长进,一个是知识,另一个是见识。一个人不止要多读书,更要多见世面,有广阔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才会有更大的格局!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