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滇池秋韵

滇池秋韵

——自然之美与静谧人生的诗篇

 

作者:裴国华(云南昆明)

 

在滇池的秋日里,时光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细腻而丰盈。金风轻拂着东岸的芦苇,带来一份淡雅的凉意,也唤醒了人们对丰收与静谧的深刻感知。水面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将天边的云影倒映得清晰透明,轻荡的云絮仿佛在水面上漂浮,随着微风的节奏缓缓舒展。那些天际的云朵,好似天书一般,攀附在空际,诉说着远古的秘密,也剪破了秋日的寂寥,为这片土地添上一抹悠悠的诗意。

落日余晖中,一群雁群排成整齐的天书,飞翔在空旷的天幕上。它们或低飞,或升腾,高低错落,扬起阵阵秋风,把大地装点得如画般静谧而深远。雁影远去,留下一道浓淡交错的剪影,仿佛在诉说着迁徙的故事,也在述说着生命的坚韧与轮回。在这个季节里,白鹭身披澄澈如玉的羽毛,悄然离开,似乎在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最后的告别。它们的身影逐渐消失在水天一色的远方,但留下一抹清凉的余韵,如秋水般清澈,令人心生秋日的静谧与肃穆。

此时的滇池边,稻海已变成金色的海洋。稻穗如滚滚的金浪,在秋风中翻滚起伏,似一片金色的绸缎在天地间铺展。稻穗低垂着头,像羞涩的少女,轻轻地摇曳着,似在向世人道吐丰收的喜悦。脚下的稻田仿佛波涛起伏,金浪一层层叠加,给予这片土地最慷慨的馈赠。沿着稻浪走去,迎面而来的,是成熟的稻穗散发出阵阵稻香,飘散在空气中,弥漫着岁月的厚重与沉甸甸的希望。

在滇池的另一边,荷塘已开始褪去碧绿的衣裳,只剩下残碎的荷梗如瘦金书法般静静地书写着秋的静美。这些枯萎的荷花,仿佛凝固了夏日的繁华,将繁盛的生命转化为一种更为深沉与雅致的意境。荷塘边,菱角掉落,残荷随风摇曳,留下一片静默的诗意。水面上,泛起点点涟漪,像是秋天的思绪在水中漫游。偶尔有几只水鸟掠过,划破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那是秋风在水中奏响的低语。

垂柳的枝条轻拂水面,随着微风摇曳着,荡起层层涟漪,如同少女轻摇的发丝。孩子们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惊飞了水面上的水鸟,也让这片宁静的湖水变得更加充满生机。桥上,拨动弦琴的弦线在秋日的阳光下闪耀着微光,仿佛在用音乐讲述着秋天的故事。沿着曲折的桥行走,能感觉到一种古老的韵味——岁月静好,时光温柔。

水杉树披上了赭红色的外衣,宛如秋天的彩绘,为这片秋色添上一抹浓浓的韵味。野草刺入云端,长得如同绿色的火焰,怒放着秋天的生命力。菖蒲在水中生长,野鸭踏碎浮萍,泛起点点涟漪,仿佛在诉说着秋天水域里的繁忙与静谧。岸边,有一竿钓鱼的人静静地坐着,银色的月亮悬挂在水面上,仿佛一面明亮的镜子,映照出天上的星辰,也映照出钓者那份淡然的心境。而微风中,似乎还能感觉到湖底传来的淡淡忧愁,那是秋天特有的深沉韵味。

山间烟雾缭绕,像在低语着山川的秘密。那些青山被薄雾笼罩着,如柔纱一般遮掩着峻峭的轮廓,又如梦境般虚幻迷离。远处的白墙在秋日的阳光下泛着微光,宛如旧时光的梦影,带着淡淡的怀旧气息。游人在菊花的香气中漫步,阵阵花香萦绕心头,令人心旷神怡。妇人用荷锄在夕阳下劳作,身影映照在湖面上,夕阳染红了整个湖水,也映红了人们的心绪。拖着长长的影子,她们在秋日的光影中,动静相宜,共同演绎出一幅朴素而温暖的画卷。

黛色的山峦被云雾轻轻笼罩,宛如一幅水墨丹青。湿地公园内,蛙声在夜幕中渐起渐落,如点点星辰般在夜空中闪烁,带来一份静谧的秋夜诗意。水光浮动,滴翠流芳,灯火点缀着湖水,宛如蓝色的琉璃珠子闪烁在夜色中。这里,没有春天的脂粉妆,没有桃李的娇媚,只有雁阵书写的云字,芦花在霜中燃烧,映照出滇池的骨骼与魂魄。

这片土地峻峭如锋,坚韧而深邃,如那秋日的山峦,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与沉静的美。滇池吞吐着夜空的星辰,吐出大地的河川与山峦。云月洗涤心灵,让人感受到天地的宏伟与静谧。蝉鸣伴随着老去的夜色,沉入梦乡的深处。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华丽的秋日画卷。

这里的秋色,不是调色板上的堆砌,而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每一片稻谷、每一朵菊花、每一片枫叶、每一潭水色,都在讲述着天地的故事。只有愿意静心细品,愿意用心去感受,才能领略这秋天的灵魂。它不需要任何修饰,因为它本身就是天地之情的最真实写照,是大自然最真切的馈赠和最深邃的禅意。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与自然和谐共鸣,共同谱写出一曲恬静而壮美的秋之歌。

 

作者简介:裴国华,男,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协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理事,呈贡区老干部诗词协会理事长、党支部书记,《呈贡诗词》主编。至今已在《中国文化报》、《作家报》等国际国内2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3500多件。并获市、省、国家级奖50余次,出版诗集两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