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多读一点书
作者:罗里宁
作家的一支生花妙笔,能写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文章,因为羡慕,也想学学他们,胡乱练习写点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小玩意儿,绝大部分也都在一些地方报刊上发表了,以后经过修改,又让它们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出现。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把稿子润色一遍,让它们更好读一点;二是网络平台一般不动人家东西,可以原汁原味地发表,文责自负。不想有人说,网络上发表的,只能算是草稿,何况网络上还有不少的“野鸡”网站,应该警惕。对在网络上发表的东西不以为然。我眼界不高,笔头更低,所写的那些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小玩意儿,原本就是胡思乱想想出来的,并不敢对纸媒或者网媒存在任何的偏见,对于什么网站是“野鸡”网站,什么网站是非“野鸡”网站,也不知道如何去区分,我想这些东西,应该由有关部门去管理吧,用不着咱瞎操心。我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发表过不少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小玩意儿,也不在意它们属于什么“鸡”,至于在什么报,什么刊,什么位置上发表,更是无所谓。当然,对于一些跟你讲好条件才肯发你东西的刊物,就另当别论了,比如有个杂志,转过我两篇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小玩意儿,有篇还被用作卷首语,没经我本人同意,我也不计较,人家转说明人家看得起你写的那些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小玩意儿,不仅如此,我还给他们投去其它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小玩意儿,这一投就不得了了,他们那边说可以用,但要收取一些这样那样的费用,我没给,这事也就不了了之。像这样的转发别人的文章,还不算坏,至少署名还是你的,更有人直接用你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名字拿去发表的,这就不能不令人气愤了。我于二〇一七年在光明网发表的一篇《我读孙犁》的散文,就被人以《我喜欢孙犁的文字》为题,发表在西部一个散文学会上(2020年第286期,搜狐网还转载过),除了标题,几乎全文搬去我那篇《我读孙犁》的散文。这是题外话了。
写出的东西,不免有人批评,总是好好好的,容易使人起鸡皮疙瘩,家乡壮话,有时会在好好好的后面,加上一个尾音,这个尾音不好说,我不希望有这样的尾音,只希望真诚的批评。我写过一篇《读书应成常态》的小玩意儿,强调读书要成为一个常态,不要等到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才号召一下,作作样子。这篇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小玩意儿,就被一些人批评道:“你写这些东西,不读书的人不会看,读书的人不用看也会懂,没有发表的必要。”这个批评应该是真诚的,也不免武断。我把这篇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小玩意儿投到一个网络平台,发表后竟然被一些地方单位拿去作学习资料。这也是题外话了。
写这些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小玩意儿,越写越不好写。毕竟,我只是个练习作文的人(像个小学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于是就想,不如暂时停下手中的笔,先读一点书再说。我曾经想过,每年至少要读几本书(不像别人读几十上百本),结果只能零零星星的读,没能认认真真完完整整地去读一本,而且大部分,都是重读一些过去读过的。听说有人年阅读量,几百上千万的字,这样的阅读量,除了令人羡慕,还是令人羡慕。像我这样读,不知道要读到什么时候,才能达到那个阅读量。读书不多,还写,是很矛盾的。不是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神不神的,咱先不说,不过要把那些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小玩意儿写得通顺一点,总得读一点书吧。写是急不得的事,读却是可以随时开始的。那么,不如多读一点书,多积累一点知识再说。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