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鹦鹉学舌

鹦鹉学舌

 

郭松

 

鹦鹉学舌,就是鹦鹉学人说话,人家怎么说,它就跟着怎么说,比喻机械重复人家说的话而无独立见解。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用鹦鹉比喻修行者机械背诵佛经却不解深意。‌‌   

鹦鹉本身并不会说话,鹦鹉没有声带,只是通过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的鸣管发声。鸣管周围有发达的鸣肌,能调节声音的节奏和音调,使其能模仿人说话。鹦鹉的舌头圆润柔软,形状接近人的舌头,能发出接近人语音的音节。

鹦鹉的“说话”,是反复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比如,敲门声与“请进”的语音关联后,鹦鹉会在听到敲门时重复“请进”,并非理解其含义。鹦鹉能模仿人声音、环境的声音(如水流声、电话铃声),甚至其他动物的叫声,但这些声音属于效鸣(声音模仿),而非有意识的交流。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思想,人与人最大的不同也在于思想不同。不过还有一种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宁愿别人代替。法国哲学家、文学家卢梭曾说:“无论就男性或女性来说,我认为实际上只能划分为两类人: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每个人生命开始时都是一张白纸,出于机缘巧合,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时间久了,难免被影响,甚至被左右。

人与人之间相处,大多源于价值观相似,价值观越接近,相处越轻松,若价值观相背,犹如对牛弹琴,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凡事都无绝对的对错,所以才理解、包容。但我觉得,人得有思想,得多思考,思考者才会有灵魂,才配有灵魂。如果没有思考,岂不跟动物没啥两样。

现实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人毫无主见,常人云亦云,如鹦鹉学舌;对任何问题都应有独立思考,决不能鹦鹉学舌;他只是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罢了;我们管人云亦云叫鹦鹉学舌;这种鹦鹉学舌的演讲,我才不想去听呢;三岁孩子,也只能是鹦鹉学舌,你说一句他跟着学一句;多么枯燥的讲话啊,不过是鹦鹉学舌,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而已;陈词滥调何足挂齿?只是鹦鹉学舌罢了。

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皇帝的新装》,通过一个童话讽刺虚荣与虚伪:一位皇帝沉迷于华服,几乎每小时都要更换新衣,他对军队、政务漠不关心,只在意自己的外表,国民戏称“皇上在更衣室里”。两个骗子谎称能织出一种“只有聪明称职者才能看见”的布料,并声称用这种布料制作的衣服可以辨别愚蠢或不称职的人。皇帝信以为真,付重金让其制作新衣。皇帝派大臣检查进度,大臣虽看不见布料,却因害怕被说愚蠢而夸赞。皇帝亲自查看时也心虚,假装穿上这件“隐形新衣”举行游行,百姓也因恐惧或从众纷纷夸赞。游行中一个孩子大喊:“他什么也没穿!”这句话迅速传开,百姓这才敢说出真相。

童话中除了荒诞的皇帝,给人印象深的还有愚昧的大臣和百姓。其实谁都看出皇帝一丝不挂,却都人云亦云,为了显示自己聪明和称职,说皇帝的新衣如何华贵,殊不知,自己成了愚蠢的人。许多人早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不敢说出来罢了。仔细想想,有时人有些与众不同的想法,会因担心说出来被别人笑话而沉默,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由于缺乏自信,强迫自己与众人的所思所想一致,变得人云亦云;时间一长,就会失去自己的思想,成为一个只会跟风的人。

之所以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点:一是群体压力与从众心理。个体在群体中若感到自己观点与多数人不一致,为了避免被孤立或排斥,往往会放弃独立思考,选择随波逐流。二是权威影响与信息模糊。权威通过塑造“正确”的形象,利用大众对权威的信任,诱导从众,信息过多或模糊(如“大家都这么说”),也会削弱个体独立思考。三是心理防御。人云亦云可作为隐藏真实想法的遮掩,避免因观点独特而显露,尤其是不自信或害怕冲突的人。四是社会环境与文化因素。在强调集体主义的背景下,个体可能更倾向于服从群体。

不同的人,或许都有许多不想,或者不想长大,或者不想多事,或者不想退缩,或者不想屈服。在这些不想中,就有了不同的气质和风格。许多人喜欢人云亦云,多数人都认为对,他就认为是对的,只是从表面现象上看,而不是从问题本质上看,即便多数人的看法是错的。不过,只是人云亦云,便会失去机会,而那些不人云亦云的人,却抓住机会,成功了,而他只能望洋兴叹,也许他当初也是这样想的,可人云亦云让他选择顺从,个性化就变成大众化,使自己没有了特点。

人云亦云的根本是胆怯。当人们面对大多数人的压力时,因为胆怯,选择顺从。而战胜胆怯,需要信心和勇气。信心和勇气是打破人云亦云屏障的利剑,当你不再人云亦云时,也许会从中明白错的原因,从中明白深刻的道理,从中享受到快乐而不是沮丧,从中明白不人云亦云,才能更大地发挥潜能,从中明白不人云亦云,才能表达主见,不枉此生。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拿着苹果走下讲台,慢慢地从每个学生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的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这名学生肯定的说“我真的什么也没有闻到。”这时候,苏格拉底向学生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名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现在只会学舌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学舌啥也不干、不会干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有点像要抢鹦鹉饭碗的意思了。连鹦鹉的饭碗都抢,不但不地道,还把人活成了动物。鹦鹉学舌纯属模仿,或许只是为了一时兴起好玩,表达一下对人的善意和亲近。人云亦云情形已经大为不同,无法掩饰地暴露了人的虚伪和投机,当然还有愚蠢和傻里巴机。

人一旦开始学舌,就开始了欺骗,学舌不是为了想说,说了要做,而是为了逢迎讨好拍马屁,通过学舌表达态度,以最低的成本,谋求利益和好处。明明学舌了,却压根没想去做,不但在言语上形成欺骗,更重要是误事,误个人的小事,也误公家的大事。

假如鹦鹉灵光一闪,知晓了人间的这些人,估计会为自己的善意和亲近后悔。不过,后悔也没用,鹦鹉还被许多人养着,关在笼子里,没办法。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