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不可“好为人师”

不可“好为人师”

 

郭松

 

在生活中,时常见到这样一些人:在他人没有求助时,谈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在不熟悉的人中,大谈自己的经历或观点;以领导、专家或长辈的身份,对他人或晚辈指手画脚;仅从自身出发,忽视他人感受,谈论价值观或生活方式。

“好为人师”,意思是指,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喜欢以教育者自居。出自先秦《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意为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其中“患”指弊病,“好”为喜好,也为充当。孟子以此说人性弱点:学有所得后易自以为是,指点他人以显博学。孟子并非否定“为师”本身,而是批评因虚荣心而教导他人。自满与愚昧,源于“慢”(傲慢)和“痴”(愚昧)。‌‌真正博学者谦逊慎言,而一知半解者好为人师。

作家莫言曾说:“不要去给人提建议,不要去给亲戚朋友出谋划策;对了别人不会感激你,错了反而全怪你;好为人师是在告诉别人不如你,你帮的人反而会更加讨厌你。”到了一定的年纪,要明白都是成年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我们没有理由,更没有资格改变他人的想法。每个人重要的是做好自己,而不是干涉他人。因为干涉多了,会打破边界感。表面上看似没什么,实际上别人心里会抱怨,会越来越不愿意听你说话,会觉得你的话语大多是说教罢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妄加干涉,或者自己被别人干涉。”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时候,要把握好我们与他人的边界感。不可好为人师地指指点点,这样不仅会伤害他人,更最重要的是,在无形中损坏人际关系,应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好为人师,说到底是过于自我,不从别人角度看待问题。

企业家、慈善家巴菲特曾说:“一个人应当时刻尊重他人,尊重不同的观念。一个人总要尝试去理解对方的立场,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每个人的生活不同,我们没有经历过他人的事,我们与他人会有不同的观念。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身上,只会让他人产生抗拒心理。我们活得越久就会越明白,人最后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也许我们是处于善意想拉人一把,但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我们应先去理解别人的不同,再去尊重别人的不同。如此,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理解力强,情商高,有风度的人。不教人做事,才是真正的情商高。古人说过:“敏于事而慎于言。”一个人,想要做人体面,言辞就要谨慎。一旦语气过重,表达不对,尤其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别人,说教别人。让别人对失去性子,与你争吵,显得情商低。

相反,一个情商高的人,在面对同样的情况时,不会立马说教他人,而是温和地先进行安慰,再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的办法,并且加之鼓励。如此,别人的心里不仅感到舒服,还对你为人处世感到敬佩。应努力做到谨慎表达,成为一个不说教的人,有风度,有格局的人。不好为人师,就是不逞口舌之能,而以谦虚、实际、真诚的态度影响他人。

好为人师有时也是一种炫耀,是在告诉别人不如你。医术再高,也只能救治那些信任你的人;道理再深,也只对那些愿意理解的人有意义。就如同甘露无法滋润无根的草木,精妙的法门也只能渡那些有缘的人。在生活中,我们应避免那种好为人师的状态,不然既可能招致他人的反感,也可能导致对他人不当干预。

人们大多有一种习惯性思维: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个人的努力,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与此同时,将他人的成功视为环境的恩赐,而将他人的失败视为个人能力的不足。在这种思维下,当你向他人提出建议时,即使建议是正确的,他人也未必会感激你;而一旦建议出现问题,他人很可能会将责任全部推到你身上。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很难做到感同身受;没有深刻铭记在心的体验,我们也很难设身处地理解他人。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忌讳的是以一副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姿态教育别人,或给别人提建议。心理学家曾经揭示过两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一种是“朴素现实主义”,即人们往往过于自信地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而认为他人是不理性或有偏见的;另一种是“朴素犬儒主义”,即人们常常认为自己是客观的,而认为他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事实上,是非曲直并不是那么绝对。你的经验可能只是自以为是,你的认知可能只是坐井观天,你的角度可能只是一叶障目。

《庄子·外篇·天地》中说到:“知道自己愚蠢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愚蠢;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迷惑。真正迷惑的人,一辈子也不会清醒;真正愚蠢的人,一辈子也不会明白。”这告诉我们,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就是自以为无所不知,动辄对他人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真正有智慧的人,总是保持着谦卑的态度,即使他们才华出众,也会收敛自己的锋芒。

作家余华曾说:“能够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能够点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说教,而是磨难。”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经历。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水域里,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标准和规矩去衡量他人。我们应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和发展。

当我们放下改变他人的观念,专注于自我成长与改变时,我们会发现,生活变得更加宽广与和谐。我们不再因为别人的不理解或不同意见而感到沮丧或愤怒,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和尊重他人的差异。当我们以包容和谦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时,我们会发现,这人世并没有那么多的对立和冲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当我们尊重和理解这些差异时,就会发现这人世是多元而美好的。在余生的岁月里,愿我们都能够保持这样一颗包容与谦逊的心,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多彩。愿我们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当别人主动向你求助的时候,你去帮他,是叫教导;当别人没有开口,你就去讲道理,就叫教训了。教导会带来感激,但教训只会带来怨恨。

好为人师,有时也是一种病态。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智慧,对他人指指点点,出谋划策,期望他人按照自己的观念行事。然而,他们忽视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经历和认知,每个人也都有自己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你所认为对的观点,并不一定适合他人;你所认为好的方法,他人也未必能领会;你所说的一切,他人未必需要。即使你出于好心帮助他人,他人也未必会感激,反而可能产生厌恶和怨恨。

古语有云:“法不轻传,师不顺路,道不贱卖,医不叩门。千金不传无义子,万财不度忘恩人。医逢信者但可救,道遇无求莫强传。” 这就意味着,世间一切的佛法都是渡有缘之人的。想要拜师学艺,必须诚心诚意;真正的道理不会轻易传授;医生只会给需要看病的人看病;没有道义的人即使是亲生子也不会得到财产继承;家财万贯也不会忘记当初那个有恩之人。很多真正有技术、有含金量的东西,都需要他人诚心实意地拜师学艺、虚心请教,方能得到传授。我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要自以为知道一点东西就可以随便对他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冯梦龙在《万事足》中说过:“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意思是,力量薄弱时不承担重物,话语缺乏影响力时不规劝他人。与其好为人师,不如管好自己的嘴、守好自己的心。在知识共享的时代,也应把“能为人师”(真才实学)与“好为人师”(虚荣心)区分开来。‌‌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