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书法不等于毛笔字

书法不等于毛笔字

 

郭松

 

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晒“书法”,在我看来只是毛笔字而已。书法与毛笔字,虽然都用毛笔,但还是有区别的。毛笔字逐渐淡出,因为不常用,难免罩上神秘的光环,许多人见到有人练毛笔字,就说是在练书法。

华夏先祖创造汉字,用于信息记载与传递。在实用需求及审美趣味下,汉字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不同的书体,内涵也不断扩充与延伸。书法不仅仅是一种点画、结构、章法的技艺,更是表现书家对书法美学、书法哲学深层的思考。

甲骨文是可考的最早的汉字,其风格历雄伟期、谨饬期、颓靡期、劲峭期、严整期。商末,金文兴起,至周代达到高峰。战国以后,汉字日渐丰富,有金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文、简帛文字等。

小篆是从秦国文字发展而来,但因为书写繁琐,迅速没落。战国末期,秦国文字得以简化,形成隶书,取代篆书,成为主流书体。隶书特点:一是横向线条水平取势,字形多方扁;二是篆法作转折,逆锋而行,锋颖内含;三是横挑笔画呈波浪型,横挑的末端和捺笔的收笔处露锋扬起,称“雁尾”。东汉末,隶书更趋整饬,且融入楷书意味,其后其他书体继起,隶书被冷落,仅在东魏略有复兴。

楷书在汉隶基础上发展而成,始于汉末,初成于魏晋,成熟于隋唐。有魏碑、唐楷、小楷之别。最早楷书家为曹魏的锺繇,其作品尚保留隶书意味,横势很强。至南北朝,楷书渐成主流。隋唐为楷书技法高峰,名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宋徽宗独创 “瘦金体”。元代书坛,赵孟頫独领风骚。明代楷书家有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至清代,楷书过于板滞。

行书于东晋发展成熟,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在结字、章法、节奏上界于楷书、草书之间。隋至初唐,行书最有成就者推欧阳询。北宋行书名家有“苏黄米蔡”四大家。元代行书,以赵孟頫为核心。晚明行书,代表为董其昌,文徵明被称为赵孟頫之后的集大成者。徐渭行书气势磅礴,结字动荡张扬。

草书从隶书中脱变而来,功用为起草文稿和通信,保留横挑和雁尾。至东晋南北朝,章草演变出今草,今草有小草、狂草两种,取消章草带隶意的笔画,字与字之间连带和纵势,行气顿增,气韵相贯。王羲之、王献之将草书推向“新妍”境界。此后,楷、行、草并行,楷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奔。隋唐年间,张旭、怀素草书成就最大。宋代草书最有成就者为黄庭坚和米芾。元代赵孟頫秀润流美的草书成为主流,草书随之沉寂。

毛笔字是按传统法度书写的字,法度指的是技巧性的书写规范,比如隶书笔划末端的“雁尾”,这种法度对字的形状、笔画顺序、结构之间的造型及相互呼应,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字形规整,大小一致,也就是常说的“方块字”。判断一件事物的艺术含量,应从形式是否自然,内涵是否丰富,感觉是否深远三个方面判断。

从形式上看,毛笔字因有书写规则,结字方式也相对固化,在“自然”“从容”方面就会有所舍弃。自然是抗拒规则的,从心性里流露出来的情感应是自由、洒脱、从容、优雅的,一旦落笔写成毛笔字,就被框定在一个个小格子里,笔划的走向和落笔的方式被限制。从内涵上看,字形一旦被固化,被传统楷书法度限定,落笔必是“横平竖直”,笔划之间就少了生趣和变化。

在同一幅毛笔字里,相同的字出现多次,也都按同样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幅作品也就显得呆板而没有灵动。一种艺术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决定其印象分的高低,通过感官对心灵的刺激与影响,是其艺术含量最直观的体现。毛笔字因有固定的书写规范,特别是楷书,容易产生良好的印象,但是规范不是艺术,规范和自由是矛盾,有了规范,就没有了自由,也就没有了艺术效果。

毛笔字是按一定规则书写的实用文化,因其本身并不承担寄托、传递思想与情感,人们对它的要求大致为:美观、规范、高效。美观解决第一印象的问题,使作品看起来心生愉悦;规范解决“书同文”的问题,让汉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高效解决书写与传递的效率问题,因为有规范可依,熟练程度也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得心应手。

古人无论是药方情书日记文章,实用的书信还是遣怀的诗词,都是用毛笔。大臣们上奏折,为了方便皇帝阅读,都采用一种外形好看的字体,明代称“台阁体”,清代称“馆阁体”,每个字都横平竖直工工整整。据说,地下党办《挺进报》的时候,要求使用仿宋字,仿宋字是没有书写者个性的一种字体,就算被敌人抓位战到了,也难以通过笔迹辨认出书写者。

先祖创造文字,主要是信息的承载与传递,而不是当做一门艺术来发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在毛笔字的基础上,形成了书法艺术,虽然艺术没有直观的评判标准。当毛笔字不拘于定法,用笔合乎魏晋笔法,结字合乎自由心境,饱满、苍浑、有力,有艺术含量,便可称之为“书法”。

魏晋笔法,要诀有四:笔笔中锋、笔笔饱满、笔笔见形、一波三折。唯有恪守此道,方可落笔沉稳,在字的外形、内涵及感觉等方面形成一种艺术魅力。书法不是单纯的点划组合,而是在笔墨之间融入书写者的情感、思想与创造力。《兰亭序》里的“之”字出现二十次,每一次都有一种写法,形态各异,这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富于起伏变化,也就有艺术美感。

欣赏一幅书法,应从“形、神、韵、气”四个维度去看。“形”只是低层次的一个指标,艺术与规则是一种背离,讲求规则,必然在艺术上有所缺失,而书法的境界,在于不拘于形,落笔开阖自如,纵横随意,点划自然离披,如行云流水,似落花纷飞,没有拘谨造作之态。“神”是透过笔墨展现出来的思想与情感,好的书法线条流转自然而有神,透露出鲜活的神采与气象。“韵”是指书法的音乐性,艺术都是相通的,书法通过“点”的顾盼生情,“划”的错落有致,产生一种内在的韵律,在笔划的波折之间,藏着书法的韵律之美。“气”是指每个字的点划之间、结构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有一股流畅的气势,讲求回还往复,气韵不绝,如果字与字之间没有呼应与关联,就算字写得再漂亮,也无法体现书写者的自由精神与思想境界。

中国的艺术,浸淫着古典文化与哲学思想,比如说,笔与墨的关系,是一阴一阳,一筋骨一皮肉,结字的规律,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关系。书法之所以成为一种艺术,是因为其行云流水般的走势、力道,寄予书者或奔放旷达或沉稳刚健的思想与灵魂。也就是说,有自由思想在先,有艺术作品在后,所有美感都是“果”,而非“因”。

“笔笔中锋”,笔意与笔形都得到充分展现。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误解:龙飞凤舞的草书,一定写得非常快。如果要在草书里彰显笔墨精神,那么这字必然是沉稳的,也就是说,得以中锋来体现,书写过程是舒缓、自由、沉稳的,如果没有这一条,杂以侧锋,那挑出来或抹出来的字,在力道上就必有亏欠,写出来的字边缘流滑,末端尖锐,笔墨精神也就有限。

“笔笔饱满”承“笔笔中锋”而来,中锋所至,落笔的力道就有了保证,也就克服了线条瘦弱无力,显现出书写者运笔的力度、速度以及精神状态。“笔笔见形”是在饱满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效果,笔法是书法的基础,在对每一点划的处理上,都要体现艺术化的气韵与形态,使墨不再浮于纸的表面,而是有一种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一波三折”是对线条的处理,划直线的难度不大,但艺术是在自由思想下诞生的,好的书法是心性的流露,线条有自然、从容之美,看似平淡无寄,却又韵味十足。

书法界有四个术语:“屋漏痕”,是颜真卿对书法线条美的理解,也是他书法创作实践的集中反映;意指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房屋漏水,雨水顺着粉刷过的墙壁流下来,形成一缕线条;雨水太自由散漫,只往低处流,没有丝毫章法,却又有自然奔放的艺术美感。“屋漏痕”喻指笔划力匀而藏锋的用笔方法及艺术效果,行笔时笔锋左右波折,顿挫开合,如屋子漏雨时雨水沿泥墙缓缓淌下,蜿蜒下注形成的线条,笔划圆活、沉实、饱满,具有立体感、厚重感和流动感。用“屋漏痕”创作的书法,线条透示着圆润的美、浑厚的美、凝重的美、沉着的美、博大的美。

“锥画沙”,是褚遂良提到的一种书法,用锥子画沙,起止无迹,起到“藏锋”的效果。在细沙地上用尖锐的锥子写字,笔划的两侧就会自然隆起,形成细深的划痕,细瘦但劲健爽利,用来形容善用中锋,运使如锥。魏晋笔法笔笔中锋,落笔时注重“藏锋”,字才写得沉稳厚重,力透纸背,书法也才显得圆浑而苍劲。用侧锋也能写出字来,但总有一种“飘”的感觉,似是悬在纸上,既不能体现笔,也不能体现墨。“锥画沙”得有自然从容的行笔技巧,过快或过慢,都会损坏这种匀称和谐。

“印印泥”,也是褚遂良提到的一种书法,指的是古人在寄送东西时,糊在封口处的一种类似火漆的紫泥,在上面加盖印章,即遗留下来的封泥,呈现鲜明的印痕线,“印印泥”喻指书法笔力精到, 笔画有立体感,线条边缘爽利如割,且锋棱显豁,如盖印泥一般,字迹深入有力。形容用笔功夫精深,运笔的圆润厚重,下笔稳健准确有力。一枚刻好的印章,无论过了多久,印出来的字都是一样的,在临贴的时候要临摹得像,像印章印出来的字一样有力度,有章法,古朴深厚。

“折钗股”,是南宋姜虁提出的一种书法: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钗是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地坚韧,借用在书法领域里,是用来形容转折的笔画,在转折处呈圆弧状,圆而遒劲,一气贯通,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表现出力感美。

随性、自然,不假装、不揣着,线条划过,如散步般自由。每一点划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二维平面,而是在字中见笔,见墨。欣赏一幅书法,也是要看有没有笔墨,而非笔墨是好是坏。要有对“笔”与“墨”深刻理解,才能做到“笔中有墨”“墨中有笔”。

书法的魅力,和写字是不一样的,在很多情况下,大师在书法的时候,看书法的时候,是看字不是字,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很美的造型,很漂亮的一段舞蹈,很好的一段乐章。书法不等于毛笔字,书法是一种表达 ,一种倾诉,一种审美。那些字写得好的,很正规的,很好看的,不一定能称他书法家,不过是一个“书匠”,一个“写字匠”。

可以复制的东西是不值钱的,高科技的手机、电脑之类也是不值钱的,而如罗丹、凡高、毕加索的东西因无可复制,才价值连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说:“能够永久保留的东西唯有艺术。”反过来说,唯有艺术的才会保留永久。

看到不少字写得不好看,“歪歪扭扭”的,“差劲的”,却倒是书法。而写得规规矩矩的,很好看的却不称书法,有人就不服气、不理解。写字与书法境界是不同的,前者是实用,后者是艺术。书法是经过感情抒发,冲破“法”而获得意,实用虽然也有美,但要写得方正、齐平,左右均衡不越界格,这就有区别了。

书法的境界是对法的熟练运用,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若不经意,犹如练拳舞剑,在教练的时候照口诀有一招一式,等真的打起来就没有口诀了,全靠运用中发挥,以表达思想、情感、意趣、气韵为上。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