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买书拾趣

买书拾趣

 

罗里宁

 

买书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梁实秋在回忆自己买书往事时就这样写道:“买书就是一乐,旧日北平琉璃厂隆福寺街的书肆最是诱人,你迈进门去向柜台上伙计点点头便直趋后堂,掌柜的出门迎客,分宾主落座,慢慢的谈生意。不要小觑那位书贾,关于目录版本之学他可能比你精。搜访图书的任务,他代你负担,只要他摸清楚了你的路数,一有所获立刻专人把样涵送到府上,合意留下翻看,不合意他拿走,和和气气。书价么,过节再说(《书》)。”——梁先生这段话,让我对旧日北平琉璃厂隆福寺街的书肆十分向往,也想起自己买书的一些趣事。

第一次买书,是在小学高年级跟大人逛书店时花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本冯雪峰著的《鲁迅的文学道路》,由此开启了自己买书旅程的“漫漫长路”。受这本书的影响,以后陆陆续续,买了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杂文和书话多种。先生胞弟周作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个人物,有人还特别推崇他,认为他的文学成就高于他的兄长。我不懂这些,也不管这些,兄弟俩的书都买一点,只不过买兄长的,要比买兄弟的多一些。

读书可以收获知识,买书同样可以。在当地新华书店买到由黒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屈原赋译释》和《三曹诗译赋》这两本书,对里面的译文就感到很新鲜——新鲜本身就很有趣。买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四册)、《醒世恒言》(上、下)、《警世通言》(上、下)等中国古典小说,尽管“三言”里缺了《喻世明言》,也还是感到“三言”比较好读,《红楼梦》不是那么好懂。以后凡是听到有人说自己读过多少遍《红楼梦》,有过多少多深的体会之类的话,就都不敢百分之百的相信。我不懂政治,尤其是在青少年时代。当我在新华书店看到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尼克松的《领导人》这本书时,也还是忍不住要翻一翻。这是尼克松讲述自己接触过的一些国家的有影响力的领导人的领导艺术和领导风格的一本书,如英国的丘吉尔,法国的戴高乐等等,其中有对中国同时代的两位伟大的人物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高度的评价——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买了这本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女人》、马德森的《心心相印》,是在我国出版的比较早的这一类图书,它们让我对西蒙·波娃从社会学角度对女性地位的分析有了一点点了解,也知道了萨特这位存在主义哲学家、不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的名字,以及他和西蒙·波娃的特殊的关系。以后买到他的《文字生涯》和《什么是文学》这两本书,更是让我知道他对文艺理论还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改革开放之初我到部队去,在长沙碰到一个买书奇观,这个奇观,是新华书店门前,排着长长一队人,这样一队人,让我感到很新鲜:这是书店应有的景象吗(书店既不是卖吃的也不是卖穿的,还用得着排队去买)?在这之前,我从未碰到过那样的事(之后也再没碰到过),因此我把它视为一个奇观,这样一个奇观,不知道有多少人碰到过,我就只碰到过那一次。——为那个队伍所吸引,我不由自主地跟上去,排了一个上午的队,终于进入书店里,进去后才知道,原来吸引人排队的,是里面堆放的那许许多多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因为是第一次碰到那样的事,并且对那些名著也不太熟悉,把自己尴尬的有点不知所措,只好硬着头皮,就近买了一套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上、下),一套斯威布的《希腊的神话与传说》(上、下),前者是周扬、谢素台的译本,从右向左,繁体竖排,后者是楚图南译的播图本,从左向右,简体横排,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两套书,是我最早购买的两套世界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妮娜也成为我最早认识的名著中的女主角。读托尔斯泰这部小说,最先记住的,是写在前面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最感叹的,是安娜不能和渥伦斯基一起私奔;最悲哀的,是安娜最后还要惨死在火车轮底下。英国作家毛姆,对于托尔斯泰为安娜安排的这个悲惨的结局,似乎也颇有微词,他在《书与你》里,在讲到这个问题时就这样质问过:“为什么安娜不能和丈夫离婚,改嫁渥伦斯基,去过幸福的生活?”《希腊的神话与传说》,则让我知道在西方还有那么多好玩的、神奇的神话故事。

以后在武汉上学,有书店到学校来卖一些折价书,我在那儿买到三联书店周国平译的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人民文学出版社黄邦杰陈少衡张自谋译的狄更斯的《荒凉山庄》(上、下),还在学校大门边上的小书摊买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钱锺书的小说《围城》,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他的一本论学文选。——钱锺书先生是著名的大学者,能在这么个小书摊里买到他的书,实在令人兴奋。

我读书不多,买书也不会多到那儿去。家里就一面四扇门的书柜,还有茶柜的抽屉用于装书,柜子装满了,再买书时,就整理出一些送人,有进有出,进进出出,都只是装满了,不再添加书柜。买了一点书,也读了一点书,却从来都不敢说自己是个读书人——读书人这个标签,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贴上的——不敢说自己是个读书人,也还是经常买书,光是在本地新华书店,就买过不少,在这儿买的书,差不多占了我家书柜三分之一的空间。出差在外,也会借机到当地的书店书摊去逛一逛。在北京西单和王府井,在上海南京路和淮海路,我都逛过书店买过书。在成都街边的一个小书摊上,还买到过一本川端康成的小说集,收入他的三部小说代表作《雪国》《千鹤》《古都》,仅花一块钱。在南宁书城,买的书就比较多一些。我是每到南宁必逛书城,而且都不会空手而出。南宁书城为我家书柜增添过不少图书。除了在实体书店买书,我还会邮购和网购一些。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中国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京东网书店、当当网书店、孔夫子旧书网等,我都邮购或网购过图书。

几十年来,我每年都买一点书,从未间断,进入书店,总能呆上大半天,不买一两本书,就很难走出书店去,就会有一种失落感。打开电脑,也总是先上网上书店,一看也差不多要看大半天,有合适的,很多时候都忍不住要下个单。多年买书,也买出了一点经验,这些经验,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买书不能犹犹豫豫,犹犹豫豫就容易与想买的书失之交臂。上高中时,我在新华书店看到一套《鲁迅全集》,大约二十多元——二十多元对小孩来说,不是个小数目,我多次走进书店去,看了又看,不知道看过多少回,等到下决心要买时,书已不在架上。以后又看到一套《莎士比亚全集》,不到二十元,也不是个小数目,也是看了又看,也是失去买的机会。这是我唯一一次在同一件事情上犯两次错误,教训是深刻的。二是买书不可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我就因为名人推荐去买过一些书,有的根本读不进去,不仅浪费钱财,还浪费宝贵的时间。现在出版社出版各类图书,多如牛毛,好坏参差,读一本不好的书,白白浪费时间不说,还错过了读一本好书的机会,这都是老生常谈了。三是买书不要只为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有人买了很多很名贵的豪华精装本,根本不读,有的甚至连塑料薄膜包装都不拆,就搁置在橱柜上,成为陈设和装点。

但凡爱读点书的人,大部分也都爱买点书,可买回的书,不一定都能读,读不了还要买,不仅一般的读者,就连许多大家学者也一样,我在夏丏尊和季羡林二位先生的文章里就看到过,他们买的书,有不少就没有读过,这或许就是读书人对书的一种痴情吧?人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可我实在没多少时间和多少机会去借书,即便借了也不一定能按时读完,所以我很少去借书。读书买书,读的速度又总是赶不上买的进度,估计这也是许多读书人都会遇到的一个有趣的事情吧。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