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说说“会来事儿”

说说“会来事儿”

 

郭松

 

“会来事儿”,由“会”(善于)“来”(处理)“事儿”(事务)组成,大概意思是说,善于处理各种事务,察言观色,灵活应对,让人满意。“会来事儿”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若以真诚、情商高为前提,是好的一面;若以是非不分、奉承讨好为手段,是不好的一面。

有些“会来事儿”是值得肯定的。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含有礼节礼貌的修养,这些修养会让言行更得体,社会更和谐。有一些处事方法,虽然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但一些善意的谎言是有必要的。比如,对待病危的老人和亲友,未必所有的事情都要说出真相,一些有利于人家的谎言,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面对孩子的挫折,赞扬一下“你真棒”,这会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不气馁、不放弃。打人不打脸,说话不揭短,也是“会来事儿”的体现。

在一个热闹的聚会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能迅速找到话题,与陌生人聊得拢,而有的人局促不安,不知该如何开口。“会来事儿”的人,不仅能轻松地与别人交谈,还能敏锐地察觉到别人的情绪。比如,当对方表现出疲惫时,他们会提出休息一会儿;当对方谈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会热情地参与讨论,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会来事儿”的人,懂得如何在朋友之间调节气氛,善于处理各种家庭矛盾,化解夫妻之间的争吵,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会来事儿”并不是一件难事。首先,需要察言观色。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和语言。比如,当对方皱眉时,可能是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当对方频频点头时,可能是对这个话题感兴趣。通过这些细微的观察,能够做出恰当的反应。其次,在与他人交谈时,要尽量让对方多说,自己多听。通过倾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倾听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表达并不是一味地说话,而是在恰当的时候说恰当的话。

“会来事儿”不都是一种功利的行为,不都是为了讨好他人刻意做的,而是一种内心的真诚和善良。一个真正“会来事儿”的人,能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会为了迎合他人而放弃原则和价值观,懂得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独立性。“会来事儿”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能力,不仅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赢得他人的好感,还能在生活中感到快乐和幸福。

但在很多时候,我属于那种“不会来事儿”的人,对一些称赞“会来事儿”的话觉得不顺耳,觉得“会来事儿”无非是顺着对方的话说,说对方爱听的话,违背原则办对方喜欢的事。

大致捋了一下,“会来事儿”的一些表现:往往与小伎俩、小聪明孪生。两面三刀,里挑外撅,表里不一,阿谀奉承,敬上欺下,言不由衷,满嘴跑火车。你说鸡蛋长在树上,他就说没错,不和你较真,一团和气。眼睛和嘴都是为别人长的,眼睛看着你,揣摩你的心思,嘴成为你的扬声器。

家长教育孩子要“会来事儿”,孩子逐渐变得虚伪,凡事揣摩大人心里,失去自己的见解,一味迎合大人,获得大人的赞许。夕而久之,养成一种奴性。老人“会来事儿”有点为老不知自尊,给人感觉越活越虚伪,越活越不实诚。

下官“会来事儿”成小人和奸臣,点头哈腰,蒙蔽上司,保全自己,同流合污;长官“会来事儿”责任不履行,失掉原则,放任自流,乱了规章;下官“会来事儿”有所企图,图的是不配之职和不义之财,蒙蔽过关。官场中弥漫“会来事儿”的风气,正义就得不到伸张,风气就会庸俗,水趟浑了就搅成稀泥。

不同场合“会来事儿”有所不同:打把势卖艺的开场秀,把场子垫得严严实实,每句话都那么沁人心扉,到了节骨眼上,铜锣一敲,没钱的赏个人缘,有钱的赏个钱缘;大户人家“会来事儿”的媳妇多了婆婆做饭,情场上“会来事儿”的公子哥赢得芳心,信口海誓山盟,追求爱情胜算大;骗局中”会来事儿“不择手段,推销保健品,那些口齿伶俐,孝字当先的儿女,一通老爸老妈叫得老人魂不附体,被骗也心甘情愿;传销洗脑,街头买药,正装出场,慈眉善目,一通花言巧语,让人不相信世上还有谎言和骗局。

其实“会来事儿”自古就有,还留下许多版本。比如,不笑不说话,顺情说好话,好嘴能养三口家;逢人减岁,遇物加钱见,守着矬人不说矮话,都是“会来事儿”的格言。现在的“会来事儿”也有版本,比如,女人不能问她年龄,天下的女人统称为美女;见官不敬,早晚是病等。“会来事儿”被编成段子,领导没讲我先讲,试试话筒响不响;领导未行我先行,看看道路平不平;领导未尝我先尝,品品饭菜凉不凉。

以上这些,无须大惊小怪,也无厚可非,也许只是行事方式不一样,还不至于乱了朝纲。但是,历朝历代都有更“会来事儿”的人,靠着阳奉阴违,三寸不烂之舌,敢行弥天大谎,混淆是非,左右朝政,颠倒乾坤。那些为达目的不惜怜香赠香,惜玉献玉,用美人开路;文房藏书画,客厅列古玩,用宝典进门;或是风水物件,镇宅宝器,哪个不是“会来事儿”的人绞尽脑汁,为实现遥控权力的目的,安插在早已盘算已久的官宦人家。

很多时候,我不觉得“会来事儿”是好事。从大局上看“会来事儿”是蛀虫,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道德与法律,使用软磨硬泡的方式在腐化着掌权者的意志。那些“会来事儿”的大腕,历来是政权垮塌的推波助澜者。从人情世故、家长里短这些琐事看,“会来事儿”也无时无刻不在挤兑和侵占老实忠厚者的便宜。

近些年,有媒体披露落马官员违纪违法案例时提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要想进入他们的“朋友圈”,“会来事儿”是必备条件之一,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凭此技能与其“搭上线”,尝到了甜头,但也栽了跟头。

听听那些落马官员的忏悔,有人私下打听到领导的生日,提前订好蛋糕在饭局上制造惊喜,积累了人情;有人知道领导喜欢烹饪,故意以“切磋”厨艺为由请领导“露一手”,攀上了交情;还有人打牌时察言观色“喂牌”,让领导“只赢不输”拉近了关系……

一些领导之所以喜欢“会来事儿”的人,一些“会来事儿”的之所以能“吃得开”,归根结底是权力观错位。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公器私用,把下属当“家臣”;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以“亲疏远近”论英雄,政治生态被搞得乌烟瘴气,好人受气、老实人吃亏、“不会来事儿”的人被边缘化。

重人情不等于搞私恩,懂世故不等于太世俗。历史上,公仪休嗜鱼而不受鱼,邹忌不为“美我者”所惑,就是看穿了“会来事儿”者的意图所在。不知所言算“会来事儿”还是“不会来事儿”。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