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鲁迅,不是只有战斗

鲁迅,不是只有战斗

 

作者:罗里宁

 

对于鲁迅,有一种说法,是他好斗,爱骂人,他的杂文更是战斗性的。说这种话的人,可能有部分是出于个人的理解,也有部分是出于个人的目的。鲁迅的杂文确实尖锐,很有战斗精神,但他并不是为了针对某个具体的对象,虽然有时不免与人论战,也多是回应性的,若说是骂战,十个人对他一个,每个人一次,他要回十次,就变成他骂得多了。说他爱骂人,还有那么多文学青年围绕在他身边,他也帮助过不少文学青年,这是很矛盾的。——鲁迅先生是我们小时候读得最早,也是读得最多的一位作家,读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散文,就让人感到很亲切;他的《孔乙己》《祥林嫂》等小说,除了批判,对生活在底层的人更是充满了同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试问世上有几人能作出这样的诗句?

有人总爱拿鲁迅来说事,千方百计找出一些他的负面的东西,这是很难让人理解的。小时候听人说过,从前有人不知天高地厚,什么都不懂还要跟风去骂鲁迅,结果被人讽刺:你这样子,还想骂鲁迅先生,只怕你连给人家提鞋都不配。——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需要谁来作决定,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高度就摆在那里,可以读,也可以去作比较,只要你不带偏见,不别有用心,总能体会得到。有人对他的著作,抱冷漠态度,还要拿他去跟周作人作比较,说周作人如何如何的好,说他怎样怎样的不如他的兄弟,说他被拔高了,等等等等。真是岂有此理。

更有人拿他去跟胡适作比较,目的却是扬胡抑鲁。这样做不知道是什么用意。胡适名气很大,学术成就也高,人还不错,但他们那一代,许多事过去已有说法,现在突然拿他们出来作比较,还不怎么客观,不怎么公正,是何用意,就不能不让人心存疑虑。我也读过一点胡适的那些东西,就文章而论,不论是思想还是内容,以至于文笔,都看不出他比鲁迅高在那里。——鲁迅先生依然是一座高峰,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超越的。

读鲁迅先生,我更加坚定地认为,他的文学成就和他的思想高度,不是因为某种需要就可以捧出来的,说他是谁给造的神,未免夸张,也让人难以接受。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是很重要的一位人物,他的《狂人日记》,更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鲁迅是爱国的,鲁迅的骨头也是最硬的。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因为受到学校课堂“幻灯片事件”(课间放映国人围观自己同胞被日军枪毙的画面)的严重刺激,意识到本国积贫积弱的社会根源,不是出在国人身体上,而是出在国人思想上。——“凡是愚弱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呐喊·自序》)他为此而弃医从文,以唤醒国人思想为己任,把生活在那个不公的社会里的那些不幸的人展示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国家遭遇到的严重的问题,他对国人始终都没有丧失过信心:“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的精神,令人敬佩,陈独秀、李大钊等都十分敬重他,陈独秀还这样评价过他:“鲁迅先生的短篇幽默文章,在中国有空前的天才,思想也是前进的(《我对于鲁迅之认识》)。”鲁迅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为许多文学大家所推崇,萧红、曹聚仁、台静农、徐梵澄、茅盾、巴金、叶圣陶等那样一批在当时文坛响当当的人物,就都尊他为师长,胡适也很尊敬他。他逝世时,人们在他身上覆盖“民族魂”的旗帜,宋庆龄、胡适等都参加了他的葬礼,巴金更是在《悼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鲁迅先生逝世了!花圈、唁电、挽辞、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鲁迅先生目光犀利,为旧中国找出许多社会病根。他的杂文像投枪,似匕首,指向黑暗,刺向敌人。他的小说直接反映了旧中国劳苦大众的疾苦,深刻揭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病根,他笔下某些人物身上的某些病态,我们至今还能在某些国人身上看得到。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常读常新,永远都不会过时。读鲁迅先生,能使人长志气,能让人硬骨气,能为人蓄底气。

鲁迅的战斗精神,不是因为他好斗,而是因为他对我们这个民族深沉的爱和自身的责任感,以及对那些制造我们这个民族灾难的人的无比的恨和要给予的批判。对于内外的压迫和民众的麻木,有人无动于衷甚至于帮倒忙,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自己手中那支笔去唤醒民众,正如蔡元培先生所指出的:“先生阅世既深,有种种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而自己又有一种理想的世界,蕴积既久,非一吐不快(《鲁迅先生全集序》)。”

海外有些著名的华裔学者,对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以为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不仅国外,国内同样有学者对他的杂文不以为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心存恶意,不心怀叵测,人各有所好,喜欢这个和不喜欢那个,都是各人的自由。但是对于自己国家的公认的杰出的人物,盲目地跟人家去发议论,不加区分的人云亦云,却是不可取的。人都会有缺点,都会有不足,就是世界级的大文豪也不例外,善良的人不会因为他们身上有缺点,有不足,就恶意地去攻击他们,去抹黑他们。郁达夫在《怀鲁迅》里就这样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如果说,现代中国还有谁属于伟大的作家,那么鲁迅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且是排在最前面的那一位。这是我们应当珍惜的。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