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诗 > 正文

喀什风物赋(三章)

喀什风物赋(三章)

 

作者:安谅

 

喀什大巴扎

 

南疆的风情万种,要数这里最为集中。

吃穿玩用,无所不有。

朵帕和坎肩,铜壶和土陶,羊毛地毯和艾的莱斯, 烤包子和馕,无花果和玫瑰酱,皆与孜然和茴香揉和,都散发着生活的热情。精湛的手艺所焕发的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依恋难舍。

深蓝色的袷袢上,缀满了星星的熠熠光辉,恍若天空呈现的无限生动和安祥。

热互甫,卡龙,箜篌,所奏出的每一个曲子,都在大巴扎这片土地上,有着别样的韵味。十二木卡姆的天籁之音,也在其中,传递人类共有的深情!

无所谓锦衣玉食,肥马轻裘,所有的,都普通得一如戈壁上的草木,但又何等弥足珍贵。

最可贵的,还是烟火气!那才是人间与阳光,与空气一样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在大巴扎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身影翩跹,展现浓郁的生命之爱。

那些遥远的年代,仿佛就在眼前。历史的回眸,让我们豁然开朗。

这里,可都是喀什水滋养,喀什人打造的宝物,在古丝绸之路上,独有一种叫做中国的光泽。

而班超将士们的身影,像石柱一样坚固,永远不散,是大巴扎绝佳的护身符!

大巴扎,是一个颇具景深的大舞台,是大漠上一片风采动人的绿洲。

我要说,不到喀什大巴扎,如同没到过喀什,也如同没到过新疆。

 

盘橐古城

 

曾在古城废墟,我注视良久,深深地陷入,不能自拔。

我听见班超投笔的回响,与时光,与浮尘一起荡漾。也耳闻金戈铁马,铿锵之声,由远而近,又有近而远,穿越了重峦叠嶂的年华。

一垛城墙,在我眼里,就是一座英雄的墓碑,上面有跃马扬鞭的文字,长出了片片忠贞的鲜绿和顽强。

想到年轻的班超,步张蹇之路,与他的三十六位勇士,不远千里,风尘一身,如鹰击长空,我的文字,就弱小如虫豸。或许从戎,才能使诗文,在血腥风雨中壮大阳刚,挥写在广漠的大地上!

那么,让我在戈壁沙漠昂扬跋涉,历经风霜,也一如驰骋疆场,再长出新边塞诗人的风骨来,以此资格,在盘㯱的古城墙,添上自身的一砖一瓦。

在修旧如旧的盘橐古城,是先人与后生,不同时代的人们,前仆后继,众志成城,喀什,才显安宁,喀什的天空,方是如此清纯,如此明朗!

 

香妃墓

 

慕名而来。都是为了一个女子。其实,那数十个墓位,占着主要空间。她不在C位。在右上角,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像是顺带着,给她留了一席之地。

可她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呀!即便这里不乏她的长辈,有的身份似乎比她显贵,我还是以为,这种摆设,对她真是屈居和怠慢了。

即便,那个棺椁里,只有她的衣物。名符其实的衣冠冢。

但观瞻者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她那里,停留,探询,尊敬,也投入一种与海一样深阔的情怀。

不仅仅是她身上弥散出的沙枣花香。那淡淡的,柔柔的,芬芳的清香,迷倒过一个帝王,一片辽阔的大地,和无声流动的时光。

她更是一曲音乐,悠长曼妙,亲身体验和谱写,让中华一家的大爱,在这古老的边陲,又有了一阕美好的歌唱。

应该在香妃墓园,种植更多,更繁密的沙枣树。

不只是让花香弥散,替代时隐时现的浮尘,也结出文化滋润融合的果实,如颗颗珍珠,晶莹而珍贵。也像一颗颗明眸,见证这片土地的日益稳定和繁荣!

 

《喀什风物赋》(散文诗,三章)安谅,已刊上海《劳动报》副刊2025年10月26日。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