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诗年选》2021冬:入选诗人作品展(附评)
何为好诗?实际上,这涉及到新诗的评价标准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新诗的标准问题争议很大,一是从百年新诗史的视野来看,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评价标准,新诗的标准尚处在逐步凝定的过程中;二是从目前的诗歌现状来看,新诗的多元化格局是显而易见的,也没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这是百年新诗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一个尴尬问题。另一方面,新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需要有一个评判标准的,也应该有一个评判标准的。目前诗坛上有很多的诗歌选本出现,编选者都试图按照自己的标准选择诗歌,尽管也存在很多争议,但也不能否认这些选本的价值,不能否认编选者所作出的努力。在各种选本的推动下,对新诗标准的凝定无疑是有意义的。欧阳白、吴昕孺二位诗人长期倡导“好诗主义”,而且身体力行地编选《诗屋年度诗选》,每年编选一本出版,已经坚持多年,实际上也是在探求新诗的标准问题,他们的辛勤付出是极有意义的。我相信,在不同的编选视角下,随着选本的大量出现,新诗的隐含标准是会逐渐浮现出来的。新诗标准的效力需要时间的检验,这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幽林石子的《中国好诗年选》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如果坚持下去,应该也会产生一定的效力。这期出现的十首新诗,看得出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出来的。这些诗歌是在专家推荐的基础上遴选出来的,尽管并非出自编选者个人的偏好,但力图体现出好诗之“好”这一标准,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这些诗歌的风格是多样化的,主题和艺术手法也是多样的。各位诗评家的点评也是不拘一格,都各有自己的风格色彩。这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诗歌选本,诗与评都有特色,值得有心者阅读。(吴投文)
【目录】
1. 苏小小 / 梁平(四川)【刘波点评】
2. 有一种花 / 唐诗 (重庆)【庄伟杰点评】
3. 作为背景的山 / 北乔 (江苏)【马启代点评】
4. 主观唯心主义的一次突破性实验 / 杨森君(宁夏)【树才点评】
5. 滩涂听雨 / 祁鸿升(江苏)【方文竹点评】
6. 落叶 / 赵林云(山东)【吴投文点评】
7. 在北疆 / 李之平 (山西)【唐诗点评】
8. 大风 / 沙马 (安徽)【谢克强点评】
9. 被船打湿的湖面 / 周永 (山东)【陈建军点评】
10. 果子 / 幽林石子(湖南)【荣光启、李自国点评】
【作品】
1.苏小小
四川/梁平
钱塘苏小小的墓,
心有碎碎念,活在文字和戏曲里的美人,
档案不全,或者根本没有档案。
这并不影响束手就擒的湖光山色,
不影响更多的想象,风尘也有洁癖,
守身的玉,被西湖典藏。
毕竟是青楼的前辈,
后来的国色天香无人能及。一只手帕招摇,
落木纷纷。孟浪的浪打浪无济于事,
落魄的鲍仁赶考路过,红袖落银,
只留下一个顾盼。与阮郁倒是一见倾心,
休止的弦歌,凄楚、哽咽。
红颜薄得要命。风月场的痴情,
落花与流水一带而过。子规在枝头休眠,
病榻上看窗外流云,支离破碎,
帘卷的孤独让西湖水涨高三尺。
雨一直在下,西泠桥畔,有人长辞,
有人回来,过错是错过。
刘波点评:
从南朝《玉台新咏》开始,关于钱塘名妓苏小小的文学作品就出现了,至中晚唐时,她似乎被格外关注,各路诗人都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写过苏小小。直到近现代,苏小小又以另一种自由的形象出现在新文人笔下,伴随着现代性的想象、演绎和重塑。在诗文中,苏小小是一个热情、坚贞、勇敢、奔放的女子,她也由此被重塑成了某一类具有人格魅力的女性典范。
而在梁平的诗中,苏小小于“风景的发现”中成为了一个穿越时空的人物,诗人以浪漫主义格调重构了传统的经典文学形象。梁平从杭州西湖边的苏小小墓写起,属于典型的借景抒情式写法,由行旅追溯记忆,再回到历史现场,以更多细节支撑起文本连贯诗意的生成。苏小小在此并非一个悲剧人物,经过历代诗人的“再造”,其悲剧性被逐渐消解,而真正获得了经典人格形象的定位。梁平在诗中倾注的心力,当体现在他以现代性之手重弹了“老调”,虽在修辞表达上呈现出宏阔的古意,但在情绪延展上又不乏代入之感。在观看流动的西湖之景中,诗人以凭吊的方式为苏小小重启了一套现代性的对话系统,从而避免了单一的脸谱化套路。或许梁平就是在对作为风景的苏小小墓的观看中生发出了人世感慨,在历史想象中完成古典与现代的对接融合,并赋予了一场由文学演绎的美人戏以鲜活的当代性。
2.有一种花
――于故宫
重庆/唐诗
有一种花 牢固地种植在
古代帝王脆弱的深宫大院
因为雄性的阳光不足
因为不结果
许多举世无双的花暗暗地凋残
有一种花王妃戴过 等于
戴在一个王朝最美丽的部位
花枯萎了 王妃也枯萎了
那个铁打铜铸的王朝像花的标本
慢慢地粉碎
有一种花因为太凄厉 太残忍
人们不用眼睛去看
只在内心默默地审视
像最坚实的楔子深入到疼痛的历史
这种疼痛的胀感
至今还在我空旷的心里
与鬓发斑白的历史一起唏嘘不已
有一种花始终站在忧伤的背影里
默默抱着自己哭泣
庄伟杰点评:
唐诗是当代诗坛上公认的实力派诗人,从此诗足见其坚实的功力。面对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花”这个意象,无论是本体还是作为喻体,早已被人反复咏叹过,要写出新意谈何容易?!
此诗之所以有读来一惊之感,除了流曳出类拔萃的语感之外,明显与诗人的想象力分不开。想象力其实是鉴别一个诗人才情的重要尺度。诗人若斫轮老手,看似信手拈来借花喻人,实则是以丰富的想象加以深情注视和把握,即用内心审视深入到“疼痛的历史”。诗中通过隐喻性的表达,营构了一种令人唏嘘不已的特殊“生命体”,并以沉稳而内敛的叙述,呈现出一股由内而外的穿透力。最后两行“有一种花始终站在忧伤的背影里/默默抱着自己哭泣”,定格的镜头曲终而味绕,律动的文字透露出对自然对人世的悲悯,乃至暗含着对历史的开掘和对人性的深度点击。由此扑面而来的是体察、是感叹、是同情、是慈悲,还是由近及远,从当下进入历史、进入深沉的思考之中呢?相信每位读者在领略之中自有一番感受。
应该说,唐诗写作的可贵之处是以不变应万变,且渐趋于灵慧、深远和厚重;他善于在与自我、生活和世界的对话中展开一往情深的表达,即便是对历史与人的书写,同样以饱满的情怀诗意地拥抱。
3.作为背景的山
江苏/北乔
作为背景的山
就这样远远地凝视
越过时间的头颅
石头的语言记下这一切
而姚江只负责传说的章节
有一些风会从山上下来
走进一座房子
倾听星光落在屋顶的声响
青石板上的一枚树叶
湿漉漉的眼
这些山像大海上的帆
只是未见黄姚古镇这船飘摇
山从不开口
彩虹如此擦拭人间烟火
胜过所有渴望的冲动
(原载《诗潮》2021年7期)
马启代点评:
黄姚系广西一个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典型的科斯特地貌和明清建筑群落构成自然和人文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景观。《作为背景的山》诗兴诗思来自于此,天然地携带着黄姚古镇的诗性气息,但如帆的山高扬在时间的海面上,俯瞰着小镇的兴衰和人间的兴替,便有了一些形而上的拷问在里面。因此,这首诗超越于一般的写景纪游感怀之类普泛的表达,而将诗眼聚焦在“背景”上,远处和高处的“山”便成了诗笔切入的着力点,由此一个视角,诗人无疑获得了一种呈现的自由,现实的山川风物和时间层面的山川风物融合着自我经验的想象进入一个多维的文化时空。在这里,诗人将实与虚、远与近、动与静、客体与主体、希望与绝望、变化与永恒等主题嵌入其中,显示出通达的人文意识和开阔的精神视域,成为情思俱佳的精神写真。阅读此诗,我们也似乎获得一双看透生死的“湿漉漉的眼”,感受到“星光落在屋顶的声响”是那样的惊心动魄,而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它唤醒了我们关于自然与历史的许多麻木的灵性和久违的经验。
4.主观唯心主义的一次突破性实验
宁夏/杨森君
凡高
举着一只血淋淋的耳朵
说:
瞧!我干掉了
世界上的声音
树才点评:
这首诗确实是一个“突破”。它把一个历史事件拍摄成了一个电影画面。诗人成了导演。事件很有名:1888年12月23日,35岁的凡高割掉了自己左边的半个耳朵,把它送给了一位妓女,并对她说:“好好保存”。诗中的画面已经够吓人了:“举着血淋淋的耳朵”,说出的话更为惊心:“瞧!我干掉了/世界上的声音”。诗人命名这首诗为“一次实验”,我认为它是灵感突发、手起刀落的一次书写。由“耳朵”跳到“声音”,诗人替凡高说出了另一句话(也许真是凡高心里想说的)!这是一次突发的想象,也是一次有力的改写。
5.滩涂听雨
江苏/祁鸿升
开始是一些人饮水,
接着是成千上万人。
刈草的人、跑滩的人、
垦荒的人、碰海的人,
这些滩涂上汗流如注的汉子,
他们在痛饮三百杯。
开始是一口一口地饮,
后来一条河一条河地饮。
更多嗓子冒烟的人已奔向大海,
他们的足音踩过大片的芦苇、荻花和海英草,
匆促、爆裂而又一往无前。
多么疯狂的饮水人!
他们一路饮下了风暴与雷声,
又突然将天空的水碗打翻。
现在是整个滩涂在饮,
整个世界在饮。
方文竹点评:
下雨和听雨本是平常行为。这首诗却从平常中生发开来,让人眼洞大开。雨中,人和河都在饮水,这雨下得适得其时其所。人还饮下风暴和雷声。更奇的是,最后连整个世界都在饮!这首诗的意义在于虚化,或者说在实与虚的拉扯与融合中实现对意境的拓展。而雨也由此形成了诗的代码,任你想象驰骋以致意味无穷。这里,大海和天空的水碗是关键词,也是读者欣赏时的阅读导引,会产生时顿悟式的飞跃。起笔于雨和听雨,落笔于人和人的心灵。全诗既富于层次感,又完美集中包孕地融为一体。
6.落叶
山东/赵林云
如果你是树,白天苍白
夜晚就是黑色的落叶
晚会是热闹的落叶
落叶,还是另外的日子
不断飘走,爱和恨都绿过
也都会凋落
有时候,地球也是一片叶子,
猛地往秋天里掉,诗人里尔克说
回忆会回来
他们的心情,在古诗里发黄
人们走在落叶上,不知不觉间
踩碎往事的骨骼
2021.3.7
吴投文点评:
写落叶的诗很多,诗人赵林云这首写得非常特别。在他的笔下,落叶不只是自然界的落叶,也是心理上的落叶,代表诗人与自然的感应。一叶知秋,一片落叶也折射出诗人心理上的暗影。诗人很自然地由落叶联想到人生,人生如落叶,对应自然界的四季变化。人间的爱和恨都绿过,也都会凋落,这是诗人的感叹,也可见出诗人的敏感。一片落叶,曾经青绿过,茂盛过,然而终会凋落,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回忆,如诗人所言,“人们走在落叶上,不知不觉间/踩碎往事的骨骼”,回忆时的情景何尝不是如此?当人到老年,回忆就成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事情,人在回忆中就是重新走过一生。此诗联想非常自然,语言精练,意蕴丰富,让人咀嚼。
7.在北疆
山西/李之平
它的黄昏恣意绚烂,
山和水争抢一轮夕阳。
任何一处拐弯,都不能落下它的尊荣
仿佛一朵花安静地开了,
恰巧被你捕捉到它的娇美。
它便有了此生。
岁月不败美人,真的不败。
也不败江山。随便欣赏,它都不会谦让。
秋水完成了向西方去的路。
鸭子们寒江野渡,涉水猎食。
它们不担心明天,不怕瞬间前路斩断。
它们比人更明白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2021.8.26
唐诗点评:
人间有大道,世人有宿命,一般情况下这么说显得很突兀。但是当我们的诗人,在某个灵感降临的瞬间,用诗意呈现出来这种意境时,就显得饶有情趣。诗人李之平置身广袤的北疆,面对夕阳,面对江河,面对花朵,面对江山……一瞬间涌现出许许多多的遐想:夕阳的绚烂之美,江河的遮蔽之美,花朵的娇艳之美,美人的不败之美,甚至江山也有不败之美……刹那间充盈在诗人的心中,这些真实而又显得有点宏大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提示着诗人,又通过诗人的文字提示着读者,一切似乎都会“真的不败”。但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把我们的眼睛突然聚焦到秋水,聚焦到鸭子,看见鸭子野渡猎食,这么一个司空见惯的细节,这个时候有如神助,让诗人灵光一闪,这看是平静的河流之中,其实充满危险,暗藏未知。但诗人提醒我们的是:包括鸭子在内的“它们”明知有危险,仍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不担心明天,不担心前路斩断,因为“它们”明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诗歌写到这里戛然而止,但留给读者的冲击和震撼似乎还像夕阳在胸腔燃烧,像江河在肆意流淌,像花朵在尽情怒放,像美人在永远绽放,像江山在巍然耸立,像鸭子怡然不惧……诗作意象纷呈,视野宏阔,境界高远,语言凝炼,情感饱满,哲思通达,整首诗在平静中蕴含鼓鸣之声,在朴实中深藏繁复之美,一切看似不经意,实则深意为之。
8.大风
安徽/沙马
大风吹过皖河、红镇,油菜花,吹过低矮
的村庄。母亲站在村口
风中的头发,是潦草的汉字
落日下的2013年,大风熄灭了最后一张
油灯,灵魂,有了新的修辞
黎明,我独自站在江淮地带,看到全世界
的乌鸦朝一个地方
飞去,那是父亲迎接母亲的仪式
谢克强点评:
所谓联想,即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想象。在沙马这首《大风》里,“母亲站在村口/风中的头发”,竟成了“潦草的汉字”;而“乌鸦朝一个方向/飞去,那是父亲迎接母亲的仪式”。头发、汉字,方向、仪式,这奇妙的联想所捕捉到的鲜活的、动感的形象,加深了我们对诗的意境的理解以及对诗中情感的具体感受。
所以,奇妙的联想,正是诗人富有创造力的强有力表现。
9.被船打湿的湖面
山东/周永
水在山里倒影,山是水的子孙和蝌蚪
我坐在船头,歌颂枯了的荷,荷在听我吟唱
像醉了一样舞剑,支撑不住的碎片
喊着疼,跑出裂开的峡谷
我喜欢济南,喜欢老舍的冬天
和那条船,喜欢屋檐上的雪,甚至
把雪放在心里,放在船上。午后的明湖
在打湿的船上散步
陈建军点评:
因为“我喜欢济南”,自然包括济南的湖光山色,包括枯荷、雪、船,以及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喜欢这首诗,还不在于其异样的比喻(如“山是水的子孙和蝌蚪”、枯荷“像醉了一样舞剑”),主要在于其表达方式极为特别,如“被船打湿的湖面”“水在山里倒影”“午后的明湖/在打湿的船上散步”等。如此“逆向”的表达会造成一种陌生感、新奇感,而富有想象力的诗句,也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10.果子
湖南/幽林石子
黑暗里生长的果子
在你的目光里亮了起来
夜又酸又甜
眼泪滴在驿动的果皮上
舌尖追寻着月色
还是要远一点
让眼睛烤熟风
熟透的风吹着有情的树
果子,就不再犹豫
也甜蜜地流下忧伤
(原载《诗林》2021年第1期)
荣光启点评:
这里的“果子”意象到底为何,需要我们积极地去想象、去体会。“黑暗里生长的果子/在你的目光里亮了起来/夜又酸又甜”,这个“果子”是抽象的,似乎与“你”有关,是爱情的果实,是一种整体性的感受,包括对时空的感受,故“夜”也是“果子”。因“夜”为果实,故可以品尝:“眼泪滴在驿动的果皮上/舌尖追寻着月色”。
第二段似乎显示了叙述者对情感的克制,让这情感再成熟一些,故曰“还是要远一点/让眼睛烤熟风/熟透的风吹着有情的树/果子,就不再犹豫”,两次出现的“熟”和一次“不再犹豫”是将来更成熟的感情,那时的收割才是最美好的。圣经旧约有《雅歌》卷,关于美好的爱情,作者写道:“不要激动爱情,等他自发”(2:7)。真爱需要等待。现在虽然偶尔有“忧伤”,但也是“甜蜜”的。
这首诗旨在言说一种隐秘的美妙的复杂情感,诗作最终的效果也很含蓄、隽永。显示出作者在抒情诗写作上的某种功力。
李自国点评:
诗歌从来都是在生命与自然之间庚续着古老而常新的共生关系。在这首11行的短诗里,诗人把果子作为自己心灵栖居的内核与原旨,展现生命中难以割舍的情怀,将内心缱绻的情思与眷恋,寄予"黑暗里生长的果子"而释怀,透着简约、凝练而独到的感悟,一个又酸又甜的夜晚,流散着月色深处而抹不开的眼泪驿动与轻妙,“还是要远一点/让眼睛烤熟风/熟透的风吹着有情的树”,这样的诗句深邃、旷达而极富张力,让果子不曾落下来,有着天空的高度与审视。这是作者个性的洞察和睿智的吟咏,也是诗人以敏锐的目光从另一个视角去洞见果子的世界,这一枚果子不仅与甜蜜的忧伤有关,而且从果子里抽丝剥茧般的裸呈出人格的尊严,小中见大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指向,有聚象的璀璨,有亲历者的生活质感,有"舌尖追寻着月色"的生命喧哗,它紧紧维系着大地、思想和爱、时光与灵魂的温暖。
《中国好诗年选》(2021-2022卷)约稿函
https://mp.weixin.qq.com/s/ywakY-ACrLlRxylnB4gdKA
注:本文由幽林石子推荐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