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成都观感(组诗)
作者:娄炳成
听雨
此刻,深秋的成都
酣睡在平原的襁褓里
夜雨如同母亲哼出的催眠曲
在窗前,在床头,在耳边
在游子的心坎上
没有休止符,没有颤音
只有温馨,如丝如缕
雨幕中的路灯,温柔地
抚摸着没有行人的马路
树的影子,醉在路面的雨水中
晃悠出婀娜的舞姿
如同在逆光中拍摄的
一帧帧照片
由白及黑,排列到远方
释迦桥那边,清河水涨了
给夜雨伴奏起了和声
时隐时现,时远时近
板房的铁皮屋顶
敲起了架子鼓
节奏单调,经久不息
鸽群在屋檐下做着美梦
夜已深沉,不眠的窗户
一扇,两扇,三扇,很多
发出昏黄的还有白炽的光亮
不知道,它们是在听雨
还是在跟白昼斗气
心思,总在夜雨里伸出藤蔓
找寻梦中可以缠附的树
车水马龙,但不喧嚣
即便在麻将桌上,也很安静
酒肆,茶摊,酒杯,茶碗
摆起浓浓淡淡的龙门阵
挣钱,如同等待初霁的太阳
休闲,如同倾听连绵的雨声
都是随遇而安,自自然然
这是一座培育懒人的温床
却培育出了一代代勤劳的川人
可以是一台不停转的永动机
也可以是一只冬眠的动物
静如处子,动若脱兔
便是给川人量身打造的成语
平均身高是矮了点,却伟人辈出
得川蜀者得天下,秦楚争霸
往事越千年,至今犹得陇望蜀
如同李冰父子筑就的都江堰
举世闻名,万古不朽
领会了,变脸的川剧
时儿高亢时儿低吟的川音板腔
便读懂了巴山蜀水,沧海桑田
川音,从男人口中吐出
委实少了点阳刚之气
但女人说出却是夜莺般的歌唱
母性的川蜀大地,哺乳了
一代又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文豪诗人
以及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
听川中夜雨,便是与川人对话
此时,成都的深秋
酣睡在襁褓的平原上
夜雨像母亲发出的唠叨语
在征前,在远行,在凯旋
在儿女的生命里
没有埋怨话,没有叹息
只有祝福,声声入心
集市
传统无处不在,譬如乡村集市
街摊经济如同老牛拉着的木轮车
在历史的古道上行走了数千年
低调地走过了漫长的农耕时代
又在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闪亮登场
红红火火,热热闹闹,长盛不衰
电子商务,网络邮购,特快专递
以及海陆空强大的物流运输来势凶猛
然而,强龙压不过地头蛇
地摊摆在地上,就很接着地气
这就是民生,看得见摸得着
从田间地头手工作坊链接到千家万户
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清溪村
每在单日,就是逢集天
遇到大月三十一号,会接连逢集
与一公里外的佛罗伦萨商城
形成古今和中外的两相辉映
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里拥吻
都市连着乡村,还是都市
乡下接着都市,却没有了乡下
成都平原上,城乡已经二元归一
除了市、区、镇、村、社区
这些代表行政区划的名称
很难辨认哪里是城,哪里是乡
如同秋天的芙蓉花遍地开放
在郫都水乡,在青城山
在锦里,在都江堰,在宽窄巷子
在麻将馆,在火锅店,在茶肆
在闹市,在农贸市场,在农家乐
在平原上的任何一个地方
正是这集市,还散发着乡村的味道
让人回想起田园,阡陌,鱼塘,炊烟
想起那久违了的乡音,乡情,乡愁
摆在地摊上的青葱,红椒,绿笋
吊在支架上的猪牛羊鸡鸭鹅肉
让你惦记起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
凌晨五点,就有人声躁动了
声音愈来愈多,愈来愈大
来自周边四面八方的赶集人
摆摊的,购物的,闲逛的
拥挤在S型的街市上
商品贸易把赶集者都变成了熟人
物价彷佛被无形的操盘手掌控着
人声鼎沸之时达到最高峰值
随着人声音频的逐渐降低
商品的价格也在缓慢地递减
中午十二点,声音戛然而止
环卫工清扫街道,麻将馆接着开张
火锅
在成都,芙蓉花还在开放的深秋
半个晴天,便有三五个阴雨天紧随
太阳虽不多见,但没有发现
哪只憨憨的蜀犬,朝着蓝天吠日
也许,热量的缺失需要麻辣味来弥补
满街的火锅沸腾着无数个太阳
据说,身家百亿的明星会乘飞机
从全国各地,甚至从国外飞来成都
就是为了吃一顿成都的火锅
可以说,成都火锅,火锅店的兴衰
是这座盆地这块平原兴衰的标杆
有川人就有火锅,就有太阳
改革开放以后,川蜀火锅一路北伐
走向了青藏、蒙古、黄土三大高原
走向了华北、东北两大平原
沸腾在大江南北的街市上,餐馆里
但无论在异地吃过多少遍
都想在成都的街道旁再吃一回
麻得嘴皮打颤,辣得浑身冒汗
那才叫一个过瘾,叫一个享受
都说,麻辣味吃多了脾气会暴躁
川人却言语温和,彬彬有礼
倒是许多不食麻辣的地方
有人一言不合,便立马炸毛
其他中餐都可以分食,火锅也可以
但火锅分食,就没有了火锅特有的味道
家人团聚,友朋欢聚,同事相聚
火锅的精髓就是聚餐,相聚共餐
围坐共食,尽显团结,友好,和睦
麻辣滚烫,尽显情深,谊浓,温暖
作者简介:娄炳成,男,甘肃省陇南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文学网站发表小说、散文、戏剧、红学评论、文艺评论等作品300万字以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