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自由诗 > 正文

丝竹里的乡情(组诗)

丝竹里的乡情(组诗)

 

作者:胡红拴

 

题记:屈指算来,离开洛阳近三十年了。意海中总有“千里飘泊思无尽”之感,而每次亲近故乡,笔端的诗行,也会沉醉在乡音浓浓的醇酒之中……

 

《洛阳孟津石榴公园》

 

从黄河河谷搬到原上

老村的位移,成就

小浪底百里烟云,碧波荡漾

用一个秋晨

借晨阳”烛照”,邙岭疾驰

山原风光,果香

身躯醉入"逸”的城池

石榴园,是否是高秋月圆大地的映照

姗姗来迟的中秋

多籽,多子

我看见了福满华夏,和

枝头里的乡愁

 

2021.9.10于洛阳孟津邙岭之上

 

《秋晨》

 

用几株蒲苇花作个记号

记述秋,以及这个秋晨

风很轻,薄薄的凉意

弄疼了那只读晨的蜻蜓

露,还在翼上

心早已同旭阳飞翔

思想的烈马

缩短了远山的距离

道,神采飞扬

也记得旧年菊香暖热的那坛老酒

与君开怀畅饮

秋阳嫉妒的眼神

让漫山的红叶,成为

朝霞竞技

写就的文章

 

2021.9.12晨记

 

《立夏走笔》

 

立夏,风暖草香

洛浦的柳

放飞了思想

胡同,古巷

青石板延伸了史海

黄土上的铜钟

撞疼了,夏的骄阳

五千年的字符

汉字,醉了心神

初夏的时光哟

太康路的花海

也有

迷人的霞光

 

2021.5.5于长兴阁

 

《题都安石《古韵》》

 

拿一把素琴

松下,与群峰对坐

溪流潺潺

亦如丝弦,激动吾心

山巅之上

游云,也知此意

风歌已千年

那曲高山流水,成为

霞阳眸子里最纯的真情

其实,骨子里的记忆已传唱了亿年

正如,己化为岩石的一个个字符

雪花里的梅香,早已

从春的脑海里

惬意溢出

 

2021.10.9于洛阳听石馆

 

《于嵩阳书院》

 

凝望少室

身倚峻极

太室山下,两袖

清风习习

汉柏银髯

先贤们也曾在此顶礼膜拜

书香里的杏坛

走出来多少巨子大儒

如今我来

只为点燃心中的檀烟

中岳的魂魄

骨髓里站定,血脉

流动的旌旗

 

2021.9.18于故乡

 

《伏牛听雨》

 

听雨,伏牛山上

诗化的云雾

让丛林高歌癫狂

也许是心神放飞就应该这个样子

白云峰恪守

笑观山云激荡

推开云海

看苍鹰如疾舟飞来

溪流徐缓的调子

禅缘天籁

造化意定的力量

 

2021年重阳日于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中

 

《白云峰晨读》

 

推开窗,静赏

烟岚勾画的晨妆

千六的海拔

一把藤椅

身躯,似坐在清风之上

观群峰叠秀

听,鸟鸣欢唱

潺潺的溪流声乐

描绘着脑海里的山川海疆

其实,晨风的调子并没有那么浪漫

青翠的诗

也只是云霞的冥想

看稚阳的光线,一次次

在峰间划过

谷间的听禅,仅仅是

让云山的书页

又多了

陶醉心神的

字行

 

2021年重阳节晨于洛阳白云山白云人家

 

《担当》

 

于重阳

踏上攀登玉皇顶的路上

雾霭云烟

浴净,仙域的道场

红桦林很静

弱躯,也能肩负擎天之柱

峭壁巨石,记下了

那幕责任书写的担当

 

2021重阳节于玉皇顶上

 

《玉皇顶上》

 

登高,于玉皇顶上

云家的雨烟

情话,将万山俏藏

羞涩的风

吹红了极顶的面颊

心里的念想

让爱的浪漫信马由缰

细雨,吻热了瞳孔里的风景

云海的诗句

让正午的阳光

暖透了心房

 

2021年重阳日于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玉皇顶

 

《洛阳白云山九龙瀑布》

 

于九龙谷

秋语,打湿了枫的叶子

竞技于岩壁

瀑布牵手挺拔的乔木

高歌嘹亮

似乎闯入了秋的牧场

三江欢聚

星月家的白云山上

提壶老酒,对坐

猛然间读懂山的情话

千米高崖修筑的道场

龙的灵慧

彩虹镜外

觉悟,染山的霞阳

 

2021.10.13于伏牛山腹地九龙峡谷

 

《写给白云人家》

 

总以为,唐诗

是那窖藏多年的陈酿

宋词里的语言

白云,让思想飞翔

也想着,老娘熬制的那锅米粥

入髓的香味

是否,已感动了上苍

春花有意,秋

怎会没有情意

白云峰巅,游云

慧语的禅句

无须让霞光再证明什么

那段流溪的乐谱

苍穹的辞海,早已

做了点题

 

2021.10.13于白云山

 

《陆浑读晨》

 

也许是昨日雨丝的光照

也许是白云山巅云海揭晓

自家的院子,松

香透千里

流诗的伊水

让清乐层层叠高

记不得山村当年的样子

眼前的烟波浩渺

激荡的心,似已

冲破云霄

思想着晨舟劈波的晨语

田湖的风,唤醒鸣皋

千年的程学

尤如这碧波洗心的清流

秋的神经

将伊阙的乐调

悄悄调高

 

2021.10.16于陆浑水库


图片15 

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学术指导,《新华文学》主编,《中国诗界》副主编。历任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兼职(客座、特聘)教授,中国地质图书馆客座研究馆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评委。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学》《花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出版《山道》《地球语汇》等各类书籍76部,主编各类文化丛书百余册。获中国新诗百年百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宝石文学奖等。作品有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尔等文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