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自由诗 > 正文

​阳关烽燧

阳关烽燧


作者:董国政

 

所有的战争元素

都在这里布过阵

曾经的烽火已熄

惟光亮被你留存

且兀自高擎着

指向那思域里的永恒

 

这里的书写用的是马蹄

将士们豪饮的不是琼浆

而是一种叫做壮怀激烈的东西

被羌笛打动过的皓月依旧高悬

雄浑的喊杀声封存在鸣沙山底

 

祁连飞雪

增你对莲花的呵护

戈壁如川

剥蚀你勾勒的壮美

何须问

进攻者的一千个诡谲

逃不过你一万个警惕

夜阑时分可曾合过双眼

梦醒后可有困惑和叹息

 

张骞的车骑

玄奘的经卷

宝石东来

丝绸西去

即便是匆匆一瞥

你的目光也充盈着母语的魅力

感动访客

你的沉寂激活了博物馆的空气

每一次深呼吸

都是穿越时空的艰难旅程

和对河西巨著的逐一心译

 

谁说黄沙会掩埋对芳草的记忆

谁说春风只追逐绿色江南的足迹

 

护持一个古老的意志

像蔚蓝护着天空

像苍茫守着大海

把一条大道指向行者

默默宣谕

生命真谛

 

阳关,阳关

——浅析董国政诗作《阳关烽燧》

 

作者:史映红

  

很早就喜欢上了阅读,可以说是阅读陪我一路走来,也喜欢剪贴收集一些好诗美文,不知这个习惯起于何时?应给在初中前后吧。闲暇之余慢慢翻阅一摞又一摞剪贴本,就像与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相逢,感到亲切、亲密、亲近。在部队时,常常剪贴的报刊有《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解放军报》“长征”“生活与修养”副刊;《战旗报》“金沙江”副刊;《西藏日报》“雪莲花”“高原子弟兵”副刊;《拉萨晚报》“日光城”副刊等。军旅诗人董国政的《阳关烽燧》曾刊于2004年5月31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当时就反复吟诵,爱不释手。

记得著名军旅作家肖平在散文集《永恒的雕像》里有几句话:“关隘是古代战争的产物。古今军事家选择战场,无不重视关隘的险峻。险关要隘,守之则有万夫莫克之利,失之则有全军覆没之危。杜甫曾以“艰苦奋长戟,万古用一夫”来形容潼关之险;陆游曾以“何当受诏出,函谷封丸泥”来形容函谷关之要;毛泽东曾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来形容娄山关之坚。关隘的得失,往往关系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安危”。

前两节:“所有的战争元素、都在这里布过阵、烽火、光亮、马蹄、将士们豪饮、壮怀激烈、羌笛、皓月依旧高悬、雄浑的喊杀声封存在鸣沙山底”;在岁月的深处,更深处,在历史的远处,更远处,多少士兵冲锋过呐喊过厮杀过激战过;多少刀枪剑戈闪耀过击打过碰撞过杀戮过;多少战马驰骋过嘶鸣过腾跃过跌倒过;多少将军曾调兵遣将,排兵布阵,发号施令,运筹帷幄。现在城墙颓塌,烽燧残破,冷风凄凄,黄沙漫漫。一切都已平息、过去,被历史尘埃湮没。但作为戍边军人,挺立在曾无数次厮杀过的古战场,心绪怎能平静?如何平静?董国政极力讴歌历朝历代守边将士艰苦生活和寂寞岁月,以及猝不及防,或者说随时而至的残酷战争、如影随形的流血牺牲。

第三节诗人描写边关之美,战士之美和边疆之险。天地昏暗,“祁连飞雪”,空天一体,这是高原的雄阔,边陲的浑厚,雪域的峻峭,西部的苍茫。大漠落日,“戈壁如川”,战旗猎猎,心襟摇荡,这是一种军营之美,男儿之美,雄性之美。“进攻者的一千个诡谲/逃不过你一万个警惕”,折射出戍边战士忠于职守,克尽厥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勇于牺牲、以身许国的高贵气节。

第四节董国政又把我们拉回到历史深处,从两千多年前西汉杰出外交家探险家和“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到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代著名高僧、翻译家、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玄奘,赞颂这些先驱的不屈不挠,排除万难,勇毅前行,以及为后世留下丰功伟绩精神之伟大,目光之高远,事业之崇高,功勋之卓著。“你的沉寂激活了博物馆的空气/每一次深呼吸/都是穿越时空的艰难旅程/和对河西巨著的逐一心译”;西汉文学家桓宽在《序作篇》里言:“若言不足纪,事不足述,虚而为盈,亡而为有,此圣人之所疾,庶几之所耻也”;品味到这里我是感动的,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多少帝王将相、王公贵族,多少英雄豪杰、伟人枭雄,在历史长河里呼风唤雨、驰骋四野,转战南北,各显神通,创造了经天纬地的成就,可谓“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西汉·贾谊《过秦论》)。但是谁都知道,那些险关要隘上的一砖一瓦,那些万里边关的一兵一卒,那些峻岭峰谷间巡逻的一个个身影,那些大雪飘飞中笔直挺立的战士,无数个我们喊不上名字的人,才是历史巨轮的助力者促进者推动者。

“护持一个古老的意志/像蔚蓝护着天空/像苍茫守着大海/把一条大道指向行者/默默宣谕/生命真谛”;一个作品内涵是否深邃,底蕴是否深厚,喻指是否恰当,这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熟知,对笔下世象的热爱,对现实生活里各种矛盾和形态是否进行过分析,故而,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家和诗人应该是思想家,最少是思考者,要懂历史懂哲学,懂社会懂行业,能从今天的现实中看到遥远的过去,也能看到遥远的未来。董国政就是这样,从“阳关烽燧”看到漫长的历史,漠漠的边关,浩浩的民族,以及持续不断的争端和没完没了的战争。落脚点就是“护持一个古老的意志”,这“意志”是什么?就是一个民族同仇敌忾,戮力同心,众志成城;就是所有军人、特别是戍边官兵舍身取义,以身报国,视死如归,把保家卫国看作理所当然,视为天经地义,“像蔚蓝护着天空/像苍茫守着大海”。

这首作品既有作者对国务国防、边关军营和战士生活持久关注、深入洞察和细微体验,也有对边疆和官兵发自肺腑的理解、懂得和体恤,语句刚健,激情满满,走笔豪迈;情感曲折起伏,慷慨激昂,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简介:

董国政:1960年生,安徽潜山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从事情报分析整编和军事新闻工作。曾任解放军报理论部主任。现居北京。

史映红,男,70后,甘肃庄浪人,笔名桑雪;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