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自由诗 > 正文

刘海平现代诗五首及诗评

刘海平现代诗五首及诗评

 

作者:刘海平

 

1、把一只蝴蝶写进诗里

 

诗圣把黄四娘家看到的那只蝴蝶

写进了他的诗里

未曾想  这只戏蝶翩翩起舞愈千年

飞进了无数人的心里

成就了一个不老的传奇

 

我想那一定是一段春光烂漫的时光

这只不知疲倦上下翩飞的蝴蝶

成就了黄四娘家的草堂

成就了草堂边万千的花朵

也成就了那一声声醉人的莺啼

 

我对蝴蝶无限景仰

我收集起把蝴蝶的无数个标本

并小心翼翼地把她们珍藏在书页

期望有一天

当我打开书页

扑棱棱飞出一行行醉人的诗句

 

2、纯 粹

 

喀纳斯的河流在诗中流淌

几枚秋叶在心中优雅地飞扬

我想   从现在起

我要做一个简单、纯粹、明媚而快乐的人

望月临帖    对书诵经

看鸟观鱼    静坐品茗

瞻星赏雪    听雨望云

雨落时念雨   风起时念风

宛如喀纳斯的流水

清丽而不失宁静

宛如掠过湖面的紫燕

还有回荡在山谷间的鸣声

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简约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随性

我愿放下所有执念

放下所有回不去的曾经

我要尽情地挥霍当下所有的美好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此时此刻

是清醒的自己?

还是模糊中的梦境?

 

3、阳光洒向山坡

 

是谁

把这一汪暖暖的阳光泼洒在山坡上

又是谁

在这暖暖的阳光里铺展出烂漫的山花

可否

我爬到山坡的顶端向那轮神圣的太阳

致以最虔诚的跪拜

又可否

我慵懒地躺在山花里闭上眼睛四脚朝天

 

每一寸阳光都是一寸黄灿灿的金子啊

漫山的生灵正在蓬勃地生长

我把每一寸阳光装进我的行囊

也把每一寸阳光装进我的梦里

此时

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为什么

我的心里却莫名地生出一寸忧伤?

 

4、等你  在秋风的入口

 

这是一种从骨缝里撕裂的痛

可是  我依然倔强地选择等

花不会因为人的流离而不再盛开

而我们也许会因为彼此的转身而成为陌路

我把心留在了秋风的入口

我相信你会来

至少   这阵秋风从你那里吹来

抚摸过你的脸  亲吻了我的眼

也该算作我们在风中的相拥

流年在秋风里开出淡雅的花

我的心在秋风里刻下了记忆的痕

沧海桑田   流年去远

你知道吗?

在秋风的入口

我在傻傻地等……

 

5、一颗露珠

 

晨曦里

一颗露珠

爬在一枚秋叶上

小心翼翼

秋叶微微抖动

露珠拼命保持平衡

太阳渐渐升起

阳光里的露珠愈发晶莹

可是

她很清楚   这意味着什么

阳光正在吞噬她的身体

她的生命已危在旦夕

她努力

保持身体的平衡

维持躯体的完整

在生命的最后一瞬

她要散发出最后的美丽

 

在坚硬的历史中倔强地破土而出

——评刘海平诗歌

 

刘向东

 

在这之前,我读过海平不少诗作。有时他刚刚写出来,趁热发给我,问我的感受,三言两语,我们有过交流。这次集中起来读,了解并试图理解他的大部分诗作,那就说说我的大体印象吧。

好的诗歌具有奇特的“实践性”,总是有很强的身世感。在所有写作活动中,唯有诗歌是这样的情形。诗与诗人的行为有关,与诗人的生命实践和命运轨迹有关,也就是说,诗作为诗人的精神实践活动,和诗人是能够互相印证的。

海平和海平的诗,也不例外。

海平的这部诗集,基本上是其“个人史”。诗人的“个人史”,或许就是诗人陈述自己过去事情的方式。一个人的写作有什么样的关键词,它的内涵是什么,不仅和时代有关,与个人有关,更与时代和个人的双向认证有关。最重要的是,它和这个人所在的位置、视点有关。

那么海平和海平的诗到底能互相印证什么呢?去读海平的诗好了,去问海平好了。

我所知道的是,海平在用心用力地活,海平在用心用力地写。

他的写作,是有心肠的写作,有生命真气的写作。尽管他的生活不都是甜的,但他的心里总有一颗“椰子糖”。

他的写作,诞生于“孤独的个人”,力求发现个体的真理,锻造更强大的“孤独的个人”。

在海平笔下,那从城墙砖缝里拱出来的小草,如同人类生生不息的希望,也是一个诗的隐喻——在坚硬的历史中倔强地破土而出。

针对他的写作,他在《纯粹》一诗中设问:“是清醒的自己,还是模糊的梦境?”在我看来,既有清醒的自己,也有模糊的梦境,或者二者兼具。

最令我关注的是,海平一直热衷于诗歌诵读,因此他的写作,也倾向于诵读,属于直抒胸臆适合“说”的那种创造力型态,专注地提炼他的节奏和口气。设想,当海平亲口把这些作品一字一句读出来,而不是仅仅印在纸上,给人的感受将是怎样的呢?我想一定有很好的效果。

窃以为,理解一首诗,其意义首先是:听见它。也就是说,诗,留给我们的不是文字,而是声音,是诗人的口吻。文字通过我们的耳朵进入,出现在我们眼睛的前面,走进沉思默想之中。

有些诗,当声音跃居首位,我们只消打开感官深深浸入、出声诵读即可,未有必要去“破译”什么“密码”。

海平的声音,是其生命的节奏,也是他对世上万象的观感。

他的适应特定题材的流畅、自如的声音,或别的声音,经过了他的悉心磨砺、反复调试。

当然还有更进一步的可能性,比如让声音成为意义的延伸,让诗句在潜意识中激起幽鸣。

我相信终有一天,海平会找到并校准他的绝对的声音! 

“诗圣把在黄四娘家看到的那只蝴蝶/写进他的诗里/未曾想,这只蝴蝶翩翩飞舞愈千年/飞进了无数人的心里/成就了一个不老的传奇”,这是海平写的,我猜想他是在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有了诗的文本,有了从生活的具体到艺术的具体的神奇转化。黄四娘家早就不在了,她的家在诗里,那只翩翩的蝴蝶尽管飞,却怎么飞也飞不走了,因为在诗文本里。

这样说来,海平还可以写的更具体一些,当然,我说的具体是诗的具体。

不饰险崛的细节提炼,难以蹈袭,愈显其功实倍,如海平的《一颗露珠》。

海平在《冬月》一诗中说:“一段故事成为过往,另一段故事即将开始”,对此我深信不疑。


图片1

诗评人:刘向东,著名作家、诗人、中国诗歌学会驻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原副主席。


图片2

作者简介:刘海平,河北省人大文化交流促进会文学与朗诵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艺术总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