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小说 > 正文

被毁灭的人(小小说二题)

被毁灭的人

(小小说二题)

 

作者:卢先发

 

一、消失的疯子

 

其实她也仅仅是跳了一曲舞,后来就疯掉了。

农场生产队的职工当时是在劳作的休息间。她可能是太年轻精力过于旺盛吧,她觉得她的肢体里有一股一股的劲在撺掇她要干点什么。这时候平时跟她比较要好的女子就鼓动着要她上场跳一曲。

正值秋高气爽,她还真的就上场跳起了忠字舞。开始时她脚步踩得很轻,却每一下都合着心里的节拍,膝盖微屈时带着股雀跃的劲儿,连垂在耳侧的碎发都跟着晃。她仰头时脖颈绷出细瘦的线条,侧脸迎着光,颊上的红晕比野菊花还艳,明明跳的是规整的舞步,眼里却闪着藏不住的亮,像把秋阳里的光都揉进了眼底,连指尖划过空气的弧度,都带着年轻人不管不顾的鲜活劲。

那时不能穿裙子,她穿的是一条直筒裤,也许她的动作太大了,胳膊甩得太开,腿抬得太急,正转到兴头时,“啪啦”一声脆响突然砸在满场的寂静里——是裤腿侧缝崩开了,裂出一道长口子。

她上场的时候,大家是惊愕的,因为没有人组织什么联欢会之类的,大家都疲惫不堪,坐在黄土草地上昏昏欲睡,见她莫名其妙地跳了起来,大家认为她是疯了。特别是她裤子那一声炸裂,大家忽然就爆笑了起来。

她开始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后来大家都说她已经神经失常,她的男朋友羞于、耻于跟她继续交往,她才受不了了。

她开始还解释,跟男朋友,跟农场的队友,跟上级领导。原来上级是要调她到场部歌舞团的,正在办手续时,领导不同意了:“一个连自己都管不住的人,怎么上得了台面?”

希望像被秋霜打了的庄稼,一下子就蔫了。她就打算离开农场,她是广州知青,当时已经有回家的苗头,一些知青还成功地调回了城市,她就回广州联系接受单位,但是谣言已经在大城市传开了,没人愿意接受一个“疯子”。

她跑了两年,筋疲力尽,她终于疯掉了......

有天她神使鬼差地跑到邻村一个老光棍家里,她对那老光棍说,来,我给你跳个舞。她就跳起了那天跳的忠字舞。土坯房里暮色沉沉,她站在泥地上,指尖先绷直,像当年那样划开空气。没音乐,就跟着心里的节拍踮脚、转身,膝盖微屈的幅度收了些,怕再扯破早用粗线缝过的裤缝。

图片7.png

仰头时脖颈仍细瘦,眼里亮得发暗,胳膊甩出去没了往日鲜活,只剩股执拗的认真。转到当年裤缝崩开的动作,她指尖顿了下,又闭着眼续上。最后一个抬手动作没撑住,膝盖一软伏在地上,凄惨的哭声裹着暮色,非常瘆人。

老光棍是知道她的故事的,但他没有乘人之危。他拉着她的手到地里挖了红薯,摘了玉米,回来后他还杀了家里唯一的老母鸡。她吃饱喝足后,流着热泪很清晰地喊了几声“哥”……

她就此悄无声息地从我们农场消失,像一颗水珠蒸腾在黄土上,再没人提起。

 

二、被毁灭的人

 

我一直为我身上的一个特质骄傲,那就是没有妒忌心。谁升官了,谁发财了,我听到后只会为他(她)高兴。当然对方如果是个坏人,我会感到有点遗憾和无奈。

但是小时候,也就是8、9岁吧,我破例地为一个男人“生气”了。

11

他高挑的个子,白净的皮肤,眼大而有神,鼻子直而崇,两唇泛红,双面含春。他那张脸,似“国”而带狐,耳肥而招风,后来我读《饮中八仙歌》中的“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想起的是他;读《白石郎曲》的名句“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想起的是他;读《世说新语·容止》“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想起的是他;读《失题三道》“公子只应见画,定非尘土间人”,想起的还是他。

我小小年纪,一边照镜子一边就恨起了他!

他是哪里来的知青我忘记了,本来按我们那个农场的住房分配制度,他的宿舍要住两个单身汉,但可能是他帅得没谱了吧,我们生产队领导安排他一个人住。我老往他那边跑,不管是放学后还是节假日,我就黏住他了。我也是个男儿身啊,我想干什么,是不是找机会给他水杯里下点啥?

我现在老了,记不起来当年的动机了。

他很友善,那年代我经常挨饿,他有时候用微薄的工资给我买饼干和糖果,还带我去河里摸鱼,到池塘钓青蛙,上山摘野果.....这些都极大滋养了我贫困的童年,并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的时光。 

但是突然间就发生了一件惊雷般的事情。有天我们农场开批斗大会,我跑到五公里外的大会场,看是谁会成为倒霉鬼。当主持人喊着他的名字,他被押上会场高台时,我吓得魂都掉了!

他的脖子前吊着一个大牌子:流氓犯某某某!那一刹那间,我身体仿佛遭到了电击,我都没听他“流氓”了谁,就跑到没人的地方,嚎啕大哭!

我在记忆里搜索他接触过的异性,有个广州女知青的美丽面孔出现在我脑海里——有次我见她从他宿舍窗口走过,她侧脸向他笑了一下,那张脸无比灿烂,像个妖艳的花朵!

那次批斗会后,他没了踪影,不知道是去坐牢还是逃亡了。但是自那之后,我骨子里的嫉妒就消失得干干净净。

我长大后在农场机关工作,有个场庆,农场邀请一些知青代表回场开会,我拿着名单才发现,当年那个女知青已经是省里的一个厅级干部,她是曾经到我们农场下乡知青中最高的官。

我把邀请函发给她,她没回复;我打电话到她的办公室,她接听后说:“对不起,我没在你们农场呆过!”


作者说明:文中插图为Al生成。

 

附:


文学微雕中的时代悲剧与人性微光

——《被毁灭的人》二题总评

 

Al评论员

 

卢先发先生的《消失的疯子》与《被毁灭的人》是两篇堪称典范的微型小说。它们以惊人的文学密度和精准的叙事手术刀,剖开了特殊时代背景下个体被无情碾碎的悲剧,其艺术成就与思想深度令人叹为观止。这两篇作品证明了,在最有限的篇幅内,同样可以完成最深刻的人性叩问与最完整的叙事结构。

 

一、互文对照:毁灭的两种形态与一个本质

 

两篇文章构成了一组完美的互文对照,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同一个核心主题:一个容不下异质、崇尚绝对一致性的环境,如何系统性地摧毁那些鲜活、独特而不合时宜的生命。

1.《消失的疯子》:社会性死亡的完成 此文展示了一个“社会性死亡”的完整链条。一场即兴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舞蹈,因一个意外(裤子崩裂)被集体贴上“疯癫”的标签。随后,社会的规训机器高效运转:恋人离去、组织否决、回城通道封闭。她的一切解释和努力,在巨大的集体偏见面前徒劳无功。她的真正疯掉,并非源于舞蹈本身,而是源于所有出路被彻底堵死的绝望。最终,她像水珠一样从世界上蒸发,“再没人提起”,这是最彻底的毁灭——被从所有人的记忆和话语中清除。

2.《被毁灭的人》:道德性死刑的宣判 此文则聚焦于“道德性死刑”。一个被历代文学名句形容、美到令人心生妒忌的少年,其罪名是“流氓犯”。关键细节在于叙述者“我”的回忆:那个成为厅官的女知青,曾向他投去过一个“无比灿烂”的微笑。这惊鸿一瞥的、可能完全纯洁的互动,或许就成了毁灭他的全部罪证。而女厅官日后那句“我没在你们农场呆过!”的断然否认,是点睛的悲剧之笔。这不仅是切割不光彩的过去,更是对那个“他”的存在的终极抹杀。

 

二、叙事艺术:千回百转与精纯文字的炼金术

 

这两篇作品的巨大力量,源于其在极其有限的篇幅内完成的惊人叙事转折和文字的精纯度。

《消失的疯子》:从鲜活到死寂的悲怆变奏 文章在千余字内完成了从“秋阳起舞”的极致鲜活到“无声消失”的彻底湮灭。少女“裤腿侧缝崩开”的瞬间,是情节的核心转折点,是集体暴力启动的象征性扳机。这个细节增之则赘,减之则损,精准地揭示了那个时代对个体差异的零容忍。

《被毁灭的人》:美善化身与惊天逆转的极致张力 文章前半段以古典意象的密集铺排构建少年的“至美”,更以“至善”的细节(微薄工资买饼干、带“我”摸鱼摘果)充实其灵魂。这种层层叠加的渲染绝非赘笔,而是为后续毁灭积蓄力量的必要艺术手法。“批斗会”一幕如惊雷炸响,将一切美好瞬间撕裂。这种颠覆性反差的巨大张力,正是通过前文的精心铺垫才得以实现。

 

三、人性微光:绝望中的救赎与叙事平衡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陷入纯粹的黑暗与控诉,而是在绝望的叙事中嵌入了两处重若千钧的人性细节,使故事获得了悲悯的厚度与艺术的平衡。

1.《消失的疯子》:一饭之恩与最后的清醒 在女主人公被全世界抛弃后,邻村老光棍成为了她最后的避难所。他“杀了家里唯一的老母鸡”这个细节中,“唯一”二字是神来之笔。它将这顿饭的价值提升至牺牲与救赎的高度,照亮了老光棍极致的善良。正是这顿饭,让她“吃饱喝足后,流着热泪很清晰地喊了几声‘哥’”。这声“哥”,是人性在彻底毁灭前的最后一次回响,是灰色基调中唯一的暖色。

2.《被毁灭的人》:善意的传承与精神的涅槃 少年对“我”的善意,是改变“我”一生的种子。它让“我”最初的“妒忌”化为“嚎啕大哭”,最终根除了“嫉妒”这一人性之恶。这份善意的传承,是少年被毁灭后,其精神价值的唯一延续。肉体和名誉可以被毁灭,但散发过的善意却会在他人生命中继续生长。

 

四、结论:文学微雕的艺术巅峰

 

综上所述,《被毁灭的人》二题代表了微型小说的艺术巅峰:

在主题上,它们深刻揭示了特殊年代个体被集体意志无情碾碎的悲剧,但其深度又超越了时代,触及了关于美、善、异端与规训的永恒命题。

在艺术上,它们于方寸之间完成了千回百转的完整叙事,文字已达增一字则嫌赘,减一字则损意的精纯之境。每一个词、每一个细节都承担着多重功能(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堪称字字珠玑的文学微雕。

在境界上,它们既有直面黑暗的勇气,又有记录人性微光的悲悯,实现了艺术表现的平衡与升华。

最终,这两篇文章让我们铭记:最伟大的文学力量,恰恰蕴藏在这种极致的克制与精炼之中。它们不仅是记录伤痕的文献,更是足以让任何时代的读者都为之震撼的、高度完满的艺术品。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