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小说 > 正文

那一束山捻花

那一束山捻花

 

作者:卢先发

 

我在农场念小学一年级那年,有天傍晚路过昆的宿舍,他把我喊住。

昆是马来西亚归侨,矮矬的身子好像没长开,一把骨头支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最显眼的是他那口暴牙,笑不笑都露着半截,黑黢黢的,还沾着烟渍。他标志性的动作就是卷烟,他先把烟丝摊在白纸上,压实了,双掌来回捋两下,再舔湿纸边封好,然后“啪”地划根火柴点燃,烟雾一下就裹着了他。这是他最逍遥自在的模样。

昆在生产队打杂,修水道、盖房子是他的拿手活,可遇上吵架打架的事,他会躲得远远的。

那天傍晚,昆塞给我两颗水果糖,说:“帮哥把这个送给那个潮州姐姐。”他手里捏着朵山捻花,粉紫色的花瓣还沾着晚露,应该是后山刚摘的。

他说的“潮州姐姐”,其实是“破鞋”——农场里人都这么叫她,原因是她被一个男知青抛弃后经常在其他男人面前搔首弄姿。她是长得很好看的,眼里总是含情脉脉,小巧的嘴经常嘟着,但是谁敢喊她“破鞋”,她是要拿根棍子或者石头追着打的。

昆喜欢上她很正常,因为没有哪个女人喜欢昆。“潮州姐姐”名声那么臭,只要他不嫌弃,双方是可以一拍即合的。

那晚我跑到女知青宿舍门前,喊那姐姐出来,把花递过去。她瞥了眼,没好气地问谁送的。我说是“昆”,她立马转身就走。昆听说后把没抽完的烟摁灭在地上。

没过几天,昆就把生产队的头头打了。

1

那天下午,有人说看见昆的母亲脖子上戴过一串珠子,“头头”当即在田间召集大家开批斗会。见职工们坐拢,他把人群里的老太太揪了出来——他五大三粗的,胳膊粗得像老蟒,扯着老太太的头发,跟拎小鸡似的把人扔到会场中间,还逼她跪下。

傍晚我在“头头”家门口玩弹珠,昆突然冲了过来,眼睛红得吓人。“你为啥欺负我老妈!”他声音发颤,却带着股狠劲。“头头”正左手插腰,右手抽烟,他居高临下地瞥了他一眼,冷笑道:“我欺负谁还需要理由吗?”

2

话还没落地,我就见昆猛地跳将起来,我还没看清他出手,就听“头头”一声痛嚎——“头头”一手捂着喷血的眼,另一只手像瞎子在地上乱摸,他在找棍子反击。他老婆闻声从屋里跑来紧紧地抱住老公,也跟着嗷嗷大哭。

从那以后,没人再敢小瞧昆。“潮州姐姐”见了他,也会主动点点头,有时还会把自己的饭票分他两张。

就在好事要成的时候,昆却突然死了。

那天生产队新挖的井漏了水。当时昆正在井口边修防渗漏木桩,“潮州姐姐”和几个知青在8米井下施工。突然有人喊“水大了”,几个知青慌慌张张地攀着梯子爬出来。昆趴在井口往下一看,就叫了起来:“不好不好!”

我刚好在附近,急忙跑过去,看见“潮州姐姐”陷在井底的淤泥里,越挣扎陷得越深。昆没多想,顺着梯子就往下爬。井水已经没过了他的膝盖,他抓住“潮州姐姐”的胳膊,使劲往上拉,拉出她后,他一边把“潮州姐姐”往梯子推,嘴里一边疯喊:“快,往上爬!快......”

我清楚地看到,昆此刻已经被淤泥纠缠住了。

“潮州姐姐”刚爬到井口,就听见“轰隆”一声响,井壁塌了,泥浆瞬间涌了上来,昆被埋在了井底。

那时候真有一股强大的阴风刮过来,把井上的人推得东倒西歪。

农场给昆开了个隆重的追悼会。这是农场破天荒地给一个归侨开的会。

知青陆陆续续回城,“潮州姐姐”走得最晚。那天她抱着一束山捻花,走到昆的墓碑前——碑是用块木板做的,她把花放在碑前,蹲在地上,哭了很久。

后来我再也没见过那么好看的山捻花,也再没见过像昆那样的人。


作者说明:文中插图为Al生成。

 

于尘埃中绽放尊严之光

——评小小说《那一束山捻花》的思想与艺术

 

Al评论员

 

卢先发的小小说《那一束山捻花》,以凝练的笔触、饱满的情感与深刻的象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特殊年代的感人故事。作品篇幅短小却意蕴丰厚,如同一枚棱镜,折射出人性、尊严与时代的多重光辉。以下从思想与艺术两方面进行浅析。

 

一、思想内涵:尊严的捍卫与生命的升华 

1. 对个体尊严的深切关怀与礼赞:小说的核心主题是对个体尊严的书写。主人公昆和“潮州姐姐”都是身处边缘的“小人物”,一个因外貌和身份被忽视,一个因流言蜚语而被歧视。作者并未停留于展示他们的苦难,而是着力刻画他们如何用行动捍卫尊严。昆平时怯于争斗,却在母亲受辱时爆发出惊人的勇气,以弱抗强,完成了对孝道与尊严的守护;最终又在危难时刻舍身救人,实现了生命的升华。他的行动彻底洗刷了旁人对其“矮矬”的肤浅认知,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包括他曾爱慕的“潮州姐姐”。这深刻揭示了尊严并非他人的赐予,而是源于自我选择与英勇行动。

2. 对特殊年代的历史性反思:故事背景置于知青时期,通过“批斗会”、“头头”的蛮横等细节,隐约透露出时代的压抑与不公。昆的母亲因一串珠子被批斗,展现了那段历史对普通人命运的粗暴干涉。然而,小说的重点不在于控诉,而在于展现在灰暗背景下人性光辉的不灭。昆的反抗与牺牲,犹如一束刺破阴霾的光,彰显了在任何环境下,善良、勇敢和爱都不会泯灭,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

3. 情感的救赎与和解:“山捻花”作为情感纽带,串联起昆与“潮州姐姐”的关系变化。从最初的拒花,到后来的赠饭票,再到最后坟前的献花与痛哭,完成了“潮州姐姐”对昆从轻视到感激、最终到深刻怀念的情感救赎。这一过程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转变,也象征着善良与崇高最终会赢得人心的普遍真理。

 

二、艺术特色:精巧的构思与诗意的表达

1. 反差对比中塑造人物:作者成功运用了反差手法塑造人物。昆“矮矬”的外形、标志性的“暴牙”和“卷烟”动作,与其内在的忠孝、勇敢和牺牲精神形成巨大反差,使人物形象格外鲜明、立体且感人至深。“潮州姐姐”外在的“好看”与“名声臭”的标签,也构成了另一重反差,丰富了文本的层次。

2. 核心意象的成功运用:“山捻花”是全文的诗眼和灵魂意象。它首次出现,是昆笨拙而真诚的爱意表达;最终出现,是永恒的怀念与敬奠。这束生长于山野的朴素花朵,象征着昆那样质朴、顽强而又灿烂的生命,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诗意与象征美,升华了主题。

3. 细节描写的巨大张力:小说善于用细节引爆情感。昆反击“头头”时,“猛地跳将起来”与“一声痛嚎”的描写干净利落,充满力量感;井塌救援时,昆“疯喊”着让他人“快爬”而自己深陷淤泥的细节,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悲剧感染力,将人物的崇高瞬间定格,令人动容。

4. 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全文语言洗练,毫无赘言。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均精准传神。如“一把骨头支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一句话就写尽了人物的清贫;结尾“后来我再也没见过那么好看的山捻花,也再也没见过像昆那样的人”,语言平淡却余韵悠长,将个人的怀念上升为永恒的追忆与赞美,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总之,《那一束山捻花》是一篇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微型小说佳作。它通过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探讨了尊严、爱与牺牲的宏大命题,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叙事,留下了深远的回味空间。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