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小说 > 正文

乌斯浑河的悲歌

乌斯浑河的悲歌

——八女投江

 

作者/池征遥

 

开篇

 

在牡丹江畔的八女投江纪念馆陈列着一组感人至深的图片和雕像。

 

1938年夏,东北抗日联军第4、5军在日军“三江大讨伐”围剿下决定西征转移。至10月,抗联第五军一师百余人的队伍行至黑龙江省林口县乌斯浑河渡口时,被日伪军千余人包围。此时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和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及被服厂厂长安顺福,为掩护800军民突围,主动吸引敌军火力,弹尽援绝,宁死不屈,集体毁枪投江,壮烈牺牲殉国。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仅13岁。‌‌成为人间佳话,也成为历史之痛。

 

时光机把我们带回到了1938年的秋天。

 

那年的秋风,像刀子般刮过林海雪原。冷云提着马灯巡视密营,光晕扫过七张睡梦中的脸庞——这是她们妇女团幸存下来的全部战士,最小的王惠民枕边还放着草编的蝈蝈笼。

 

“指导员,惠民又发烧了。”朝鲜族战士安顺福悄声报告。冷云摸了摸孩子滚烫的额头,将最后一片退烧药塞进她嘴里。药片是三个月前杨司令给的,包装纸上还沾着他的血迹。

 

突然,远处传来布谷鸟叫声——三短一长,危险信号!

 

“紧急转移!”冷云利落地背起惠民,姐妹们迅速销毁文件。她们没想到的是,叛徒葛海禄已经带着日军熊谷部队咬上了踪迹。

 

乌斯浑河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洪水期的河水咆哮如雷。冷云试探着将木棍伸进河水,瞬间被激流吞没。“绕道下游!”她果断下令,却不知对岸早已埋伏着数百名日伪军。

 

枪声划破黎明时,冷云正给惠民扎紧红头绳。第一颗子弹打碎了她手中的木梳,那是丈夫牺牲前送的定情物——去年冬天,他在掩护群众转移时被日军钉在白桦树上。

 

“姐妹们卧倒!”冷云率先开枪反击。黄桂清突然指着河岸惊呼:“指导员!咱们被包围了!”东、西、北三面出现敌军,唯一的生路是南面的乌斯浑河。

 

熊谷通过翻译喊话:“女胡子们投降!皇军优待女子!”回答他的是两颗手榴弹——郭桂琴精准投掷,炸翻了敌军机枪位。

 

冷云迅速清点弹药:全部只剩十五发子弹,两颗手榴弹。她望向汹涌的河流,突然想起丈夫临终的话:“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同志们!过河!”冷云率先跃出掩体。八道身影在弹雨中冲向河岸,子弹打碎了杨贵珍怀里的针线包——那是给抗联婴儿准备的小衣裳。

 

最深情的告别发生在入水瞬间。冷云将最后两颗手榴弹抛向敌群,突然回头对安顺福笑了一下:“告诉后世,中国女人不是小脚!”朝鲜族姑娘用母语喊出:“朝鲜中国,一个样!”

 

王惠民在激流中死死抱住冷云的腰:“姐,我怕...”冷云把孩子托上肩膀:“妹,唱《国际歌》就不怕了!”孩子的童声混合着枪声响起:“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最震撼的一幕发生在对岸。日军竟然停止了射击,熊谷举着望远镜的手在颤抖——八个中国女子手挽手结成人体堤坝,正迎着朝阳走向河心。浪头打来时,她们唱的歌突然变成多重合唱:汉语、朝鲜语甚至俄语的《国际歌》交织升腾。

 

当河水没过胸口时,胡秀芝突然从怀里掏出党证高高举起。纸页在晨曦中如白鸽翻飞,那是1936年杨靖宇亲自为她填写的第一批党证。

 

最后的涟漪消失在漩涡中时,天地忽然寂静。熊谷部队默默收队,有个年轻日军偷偷把一朵野菊抛入河中。翻译听见他喃喃自语:“这样的民族,怎么可能征服?”

 

三天后,渔民在三十里外发现第一具遗体。冷云仍然保持着托举的姿势,手指紧紧攥着半截红头绳。更令人泪目的是,遗体全部面朝东南——延安所在的方向。

 

1946年,剿匪部队在乌斯浑河畔发现特殊坟茔。墓碑是块粗糙木板,上面刻着歪斜的汉字:“八女坟——立碑人熊谷曹长昭和十三年”。这个参与围剿的日军曹长,在投降前夜偷偷立了碑。

 

1982年,电影《八女投江》摄制组来到乌斯浑河。扮演冷云的老艺术家跪在河滩痛哭失声,突然有个朝鲜族老奶奶颤巍巍走来——她说她就是当年获救的安顺福!她从怀里掏出保存44年的木梳碎片:“指导员,咱们的电影拍成了…...”

 

如今在牡丹江畔的八女投江纪念馆,保留着最特殊的展品:王惠民没编完的草蝈蝈,黄桂清绣的党旗,还有从日本辗转回归的熊谷日记本。那个曾经的老兵在临终忏悔录中写道:“那八个女兵让我明白,中国不是我们在课本上认识的国度。”

 

每年10月,乌斯浑河都会飘满纸船。有艘特别的小纸船总是最先下水——那是冷云烈士的孙女放的,船里装着八粒不同的种子:长白山松籽、中原麦粒、江南稻谷、朝鲜金达莱...船底有一行小字:“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夕阳西下时,河水会泛起金色的波纹。老渔民说那是女兵们在梳头,她们终于可以安心地打理长发,在永恒的时光里,守着她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与江河。

 

结语

 

八女投江展现了中华民族最崇高的气节,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女性群体英勇就义的壮举。她们的“传说”流传至今,为大众对抗联的坚韧、女性的英勇认知多了一份情怀。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