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小说 > 正文

红枪白马赵一曼(小小说)

红枪白马赵一曼(小小说)

 

作者/池征遥

 

1935年的东北,寒风像刀子般割着黑土地。

 

11月的夜晚,赵一曼躺在临时野战医院的土炕上,左大腿的枪伤阵阵作痛。

 

窗外忽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她猛地坐起,抓过枕边的毛瑟手枪——日军讨伐队已经包围了这个小村庄。

 

“政委,快走!”警卫员王惠同破门而入,肩头渗着血。

 

赵一曼却冷静地指挥伤员先撤,自己持枪殿后。

 

子弹呼啸着打穿窗纸,她在硝烟中看见一双双惊恐的百姓眼睛,这让她想起七年前那个改变命运的夜晚。

 

1928年的武汉,23岁的李坤泰(即赵一曼)正在女子中学烛光下读《新青年》。窗外突然响起枪声,国民党特务正在抓捕共产党人。“坤泰,快从后门走!”地下交通员塞给她一张船票。长江轮船上,她望着逐渐远去的故土,暗暗发誓要为这个苦难的国家寻找光明。

 

1932年,当她被派往沈阳时,已经成长为成熟的革命者。

 

在满洲省委秘密联络站里,她第一次见到东北抗日联军将领赵尚志。“听说你是中央派来的女同志?”赵尚志打量着这个清秀的南方女子。她却直接摊开地图:“请介绍下哈尔滨周边敌情。”窗外飘着雪,她的指尖划过地图上的白山黑水,那个冬天,她给自己取了新的名字——赵一曼。

 

“政委!西面发现缺口!”王惠同的喊声将赵一曼拉回现实。她突然夺过警卫员的炸药包:“我带人佯攻东面,你带群众从西面突围!”不等反驳,她已经冲进弹雨。那一刻她想起儿子宁儿,如果牺牲在这里,刚满周岁的孩子会不会记得母亲的模样?

 

她在激战中因那条腿受到重伤被俘。

 

在哈尔滨警察厅审讯室,日本特务科长林宽重打量着这个浑身是血却目光如炬的女人说:“赵一曼女士,说出你们的组织和指挥部的位置,皇军可以免你一死。”她沉默以对,血迹在稻草上晕开成梅花状。

 

她遭受了42次严刑拷打,被竹签穿指、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甚至电刑、烙铁烫在伤口上时,她都没有流泪,满腔怒火,痛斥日伪军的滔天罪行。她高唱《国际歌》,歌声震得刑具都颤抖。

 

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她大义凛然,斩钉截铁地说:“我反满抗日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永远不会变!”

 

在看守所,警察董宪勋发现这个女囚总是在纸上画着什么。有天深夜,他终于看清那是个孩子的笑脸。

 

赵一曼轻声说:“这是我儿子,如果他能活在光明的中国,我死而无憾。”董宪勋想起自己刚出生的女儿,悄悄松开了她的手铐。

 

“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这是她写的一首咏志诗《滨江述怀》,表现出坚贞不渝的英雄气慨。

 

在日军的审讯报告里最后一行写着:“赵一曼,经过反复盘查,未获取到有效线索,已失去利用价值。”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日军押赴珠河西郊刑场,她背靠着车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到了还幼小的儿子。她向敌人要来纸笔,给儿子留下了最后的遗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呵,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呵!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面对敌人的枪口,她视死如归,站在黄土堆上,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枪声响彻白桦林,惊飞了群鸟。她满怀对祖国的忠诚、无限的希望和期盼,英勇就义,那年31岁。

 

1982年,有位日本学者在档案馆发现林宽重的日记:“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女性,她的眼神让我夜夜难眠。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征服这个民族,因为他们有太多赵一曼。”

 

如今,那封血迹斑斑的家书静静陈列在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

 

瞻仰现场,有个小女孩看到那些触目惊心的刑具,问妈妈:“她不怕疼吗?”母亲回答:“她不怕,怕的是后代忘记了为什么而疼。”

 

窗外阳光正好,照在赵一曼的照片上,她面含微笑,显得那么的从容,仿佛跨越时空,对生命意义作出了最真实、最生动完美的诠释和表达。

 

后记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淑宁、李一超,人称李姐。1905年生于四川宜宾。

 

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9月至1928年11月,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回国后,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她舍子从戎、奔赴东北,组织了一系列宣传抗日的活动,并带领一支游击队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红枪白马”的英姿令日寇闻风丧胆。

 

1935年9月,赵一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治部主任、政委。11月间,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养伤期间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被俘。

 

1936年6月28日,在看护和看守帮助下逃出医院又被俘。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敌枪杀。

 

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8月,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她是一位抗日民族英雄,正如当地民众所说:“她是一颗仍在天空闪耀的星。”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