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小说 > 正文

老费(小小说)

老费(小小说)

 

卢先发

 

老费肤色黝黑,身材瘦得像根麻杆,他的脸削尖,几乎看不到肉和光泽,牙齿还掉了两颗,说话漏风,你不注意听,真不知道他说什么。他双眼还经常眯着,不知道是近视还是精力不足,整个人看上去疲软无力。

 

但是他抽水烟,只要抽起来,他的劲头就上来了。所以他一离家,身上总要斜挎着个老婆做给他的绿色大背包,包里装着那根半个胳膊长短的竹烟筒。每隔几分钟,他就要拿出烟筒,蹲在路边,装上烟丝,一口一口美滋滋地抽着。

 

他是印度尼西亚归侨,农场农科所所长。农场原来以农业为主,大桉树、胡椒树、橡胶树,构成了数十公里的茫茫林海。我经常见他带着个男青年,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在生产队里转来转去。

 

改革开放后,农场准备向工业转型,方向是自己办工厂。

 

农科所在机关改革中首当其冲,要被裁掉了。

 

这是时代的潮流,谁也没有办法。

 

但是老费就闹了起来。

 

我那时在二小教书,我们校长参加农场干部会议回来后,津津乐道的就是老费在会上的表现。

 

我们农场在市郊买了几百亩地,办了一个电饭锅厂,还建了两栋宿舍,农场场级干部分了个套二房子(相当于现在的60平方米),每当周末,场领导一家就要去他们那套房享受。老费痛斥这是腐败。

 

更要命的是那个电饭锅厂,建起来后引进了先进的流水线设备,而产品却在市场毫无反应,几乎卖不出去。电饭锅厂厂长是农场场长的一个心腹,大络腮胡子,在农场开会的时候,他腰上的大哥大老响个不停,他每次都要到会议室外接听电话。那时候的大哥大可是个稀罕物,我们农场人是头次见,听说要两万多一台。

 

干部们见状敢怒不敢言,而老费却用他的水烟筒啪地砸了一下桌面。

 

校长转述的时候,脸上还带着笑容。他说老费骂领导糟蹋农场人的钱,尽用腐败分子和搞没有用的东西。老费还说要告场领导。

 

主席团台上的领导全被骂糊涂了,没有一个人作声。

 

可是没多久,农场破格提拔老费的老婆做那个电饭锅厂的副厂长。

 

老费的老婆当时只是场部的后勤工。她牛高马大,要是她站在老费面前,后面的人就基本看不到老费了。她的脸像一个摊开的烙饼,生气的时候眼神更是一把锋利的刀。两口子干起架来,老费总是鼻青脸肿地认输。场领导不迟不早,偏在老费要告状的时候重用他的老婆,说需要她的闯劲去打开市场。

 

老费在另外一次干部会上又用他的水烟筒敲了桌子。他说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妇女怎么可以当副厂长呢?这不是胡来嘛?!

 

没想到他老婆却站了出来:“我是没有多少文化,但是我可以试试!”

 

她说“我可以试试”这几个字时,我们校长说她很有底气的样子。

 

有天晚上,老费来找我,他说我是个秀才,让我帮忙看看他的告状信写得怎样,需要加什么内容,要怎么润色。

 

他写了好几页纸。我没接。他很失望地摇摇头,走了。

 

不久我调到场党委工作。有次我陪新任党委书记到电饭锅厂调研。那个“络腮胡子”下台了,老费的老婆接任。她风风火火的,精神面貌非常好。

 

她在汇报时说:“我们请进了技术专家提升产品质量,在市场专家的指导下开发市场。我们的销售团队进小区、访超市,产品逐步被客户接受。我们还要向全国进一步推广。另外我建议搞个橡胶轮胎厂,我们有丰富的原材料,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几个月后我调离了农场。我一直关注农场的动态,老费的老婆干得不错,她用农场的木材、胡椒、橡胶、蚕茧等原材料制做了各种成品,形成了集团规模,盘活了整个农场的资源。

 

有次我回农场,遇到老费,他长胖了,脸颊丰满,轮廓也变得柔和,他不挎背包了,那个水烟筒也不见了,我看到他手指头夹着的是优质香烟。他递一支给我,笑眯眯地说:“现在不用你看告状信咯,我老婆说,写再多信,不如多跑几个市场。”

 

附:

 

在时代的转弯处

——评卢先发小说《老费》

 

作者:DeepSeek-V3

 

卢先发的小说《老费》,以其标志性的质朴笔触与精准的时代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转型期中国基层社会的生动切片。这篇作品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创作母题——对平凡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并在“变”与“不变”的张力中,探寻着个体尊严的另一种实现方式。

 

小说的故事在一个国营农场的舞台上展开。当“改革开放后,农场准备向工业转型”的潮声传来,原有的秩序开始松动。作者巧妙地选取了“老费”这个人物作为观察时代的棱镜。他其貌不扬,“瘦得像根麻杆”,随身携带的水烟筒是其倔强个性的外化。面对新办电饭锅厂的腐败与亏损,他是唯一一个敢用水烟筒“啪地砸了一下桌面”的人。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动作,让老费宛如一个不合时宜的“堂吉诃德”,以其朴素的正直,对抗着初现端倪的体制痼疾。

 

然而,《老费》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并未停留在对抗争者的简单颂扬。卢先发以冷静而幽默的笔调,写出了生活的复杂质感。农场领导“破格提拔”老费那位“牛高马大”、文化不高的妻子来平息事端,这看似荒唐的“招安”,却成了故事绝妙的转折点。当老费还在执着于写告状信这种传统方式时,他的妻子却以一句底气十足的“我可以试试”,投身于市场的洪流。最终,真正改变农场命运的,不是那一封未能送出的告状信,而是“多跑几个市场”的务实行动。

 

这一笔,力透纸背。它并非否定老费抗争的价值,而是以一种更具现实主义的眼光,揭示了在历史转弯处,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往往来自那些被轻视的角落和人群所迸发的原始生命力。老费从“敲桌子”到“递香烟”的转变,他妻子从后勤工到企业家的蜕变,共同构成了一代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摸索、适应并最终找到自身位置的生动缩影。

 

在叙事上,卢先发展现了精湛的细节控制力。那杆贯穿始终、最终消失的水烟筒,以及取而代之的“优质香烟”,无声地诉说着人物心境与处境的变迁。作者不加评判,只是忠实地记录,而时代的回响与人生的况味,已尽在其中。

 

《老费》这篇小说,与卢先发《您是我最温暖的记忆》等作品中书写的情怀与风骨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他观察与记录中国社会变迁的多元视角。在这篇新作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悲壮的失败,也不是简单的胜利,而是一种充满烟火气的、中国式的生存智慧与坚韧力量。它让我们相信,即使在时代的巨变中,每一个认真生活的普通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重量与光芒。

 

注:评论由Al自动生成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