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2016年第6期简介

2016年,全国各地对新诗百年的纪念活动很多,朗诵会、研讨会、诗集发布、专著出版……新诗百年,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本期“作家立场”栏目的头条,就刊发了于坚对于新诗百年以来深入思考,在《新诗的发生》一文中,于坚认为:新诗的发生不是诗歌内部的事件,而是一种文明的进程。新诗是文言文改良的结果,是汉语改造的急先锋。文字的简化、口语化改变了汉语的速度。这是来自诗人的对百年新诗的回顾,值得关注。在《诗歌要保持一种狠劲儿》这篇访谈中,诗人欧阳江河表达了对当下诗歌与社会现状的的认识,有着犀利的角度与见解。“作家立场”中的“乡村观察笔记”小辑,则刊发了黄灯、提云积、王新华、杨豪、徐少林等学者、作家的文章,对乡村当前面临的种种困境、新现象等进行了全方位观察、思考,有痛感、有深思,很有警醒意义。
“小说”栏目,凸显了个人日常生活与时代难以割舍的关系。李延青的《看电视》通过少年的视角,讲述了1970年代一段阴差阳错的爱情故事,历史对个体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王威廉的《无据之夜》以一个对前途忧虑的年轻人,在瞬间迸发的“激情”里,跟踪着一个初识的学妹,却目睹了她投河的惨剧——个人茫然无措的隐痛与时代困境互相交织,书写了貌似“无据”,却仍有迹可循的时代之忧。李晁的《冬天之死》讲述了一个女人和二婚丈夫被消磨掉生活激情,可内心仍旧保有对文学、对理想的向往,现实和理想的摩擦在加剧。樊健军《请保持沉默》讲的是几个年轻人在小镇上晃悠的青春史,可以看到一代人相似的经历,也是一个时代真实的“野史”。
本期“艺术”栏目,鲁明军的《触摸,俯视与生活的重塑》以艺术家闫冰的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以艺术家个体所感受到的城市变化、乡村颓败的角度来解读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李娜的《曲剧<卷席筒>:小仓娃是个少年》谈到了传统戏曲的现代改编问题,值得关注。
“研究与批评”栏目的《“网络部落词典”专栏:网络文学》,则对网络文学中的“行话”对文学生态的多元化现象进行了集中解读。汪伟的《延安样式:革命视觉象征的构建与传播》,以鲁艺师生的木刻、年画为视觉样式,尤其是以古元的木刻作品为线索,重点阐释了木刻创作艺术中的延安样式如何融入了特定历史时期“延安视角”等革命理念。
《天涯》2016年第6期目录
作家立场
004 于坚 新诗的发生
011 欧阳江河 顾超 诗歌要保持一种狠劲儿
“乡村观察笔记”小辑
020 黄 灯 一户农家的历史底片
030 提云积 一起违法占地纠纷的背后
036 王新华 大词里的村庄
041 徐少林 城乡快速发展带来的烦心事
047 杨 豪 田园将芜
小说
053 李延青 看电视
062 王威廉 无据之夜
071 李 晁 冬天之死
079 崔晓琳 老陈的暮年
085 樊健军 请保持沉默
094 李 铭 北京的藕
散文
100 严敬 我认识的狗
107 柳宗宣 在中年重新开启旅行
114 刘荒田 一封不寄的信
119 人邻 冬天的菜市场
123 杨邪 那儿
126 王克楠 空房子
129 浇洁 父亲的病
133 金克巴 田野采摘杂录
民间语文
137 杨继常 打工日记(2003—2004)
148 王宏任 生产队记忆(2016)
155 王选 民间影像一个即将消亡的村庄(2016)
159 刘南陔 我亲历的大饥荒(2013)
艺术
163 鲁明军 触摸、俯视与生活的重塑
171 李娜 曲剧《卷席筒》:小仓娃是个少年
研究与批评
176 吉云飞 李强 高寒凝 “网络部落词典”专栏:网络文学
191 汪伟 延安样式:革命视觉象征的构建与传播
201 环球笔记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