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着急,好诗排队上!
——简评《新世纪诗典第三季》
邢 昊
多少年来,中国所谓新诗,棺装着传统的僵尸,棺披着破损的洋衣,如此费力地抬得老高。那些知识分子们,也不怕把稚嫩的肩膀磨破。极少数可贵的诗人和难得的好诗,却恰恰被官刊和所谓正统诗坛死死地堵在门外。非常可喜的是,伊沙主编的《新世纪诗典》,像一列飞速奔驰的动车,一节,又一节,为真正的中国现代诗歌,敞开了大门。实在耽搁得太久了,别着急,好诗排队上!
《新世纪诗典》,也被简称为《新诗典》。尽管一个是全称,一个是简称,我却认为含义不同。以我之拙见,前者是指新世纪最好的汉语诗典;后者则是指,这部诗典每日、每月、每季都在不断创新求变。
诗歌新不新,有时是一句空话。但我对《新世纪诗典》下此断论,乃是基于我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解。没有腾云驾雾,没有冗杂的意象,没有生硬的比喻,没有牵强的情感,没有恶臭的呕吐,没有模式化的乡土和陈式化的怒吼……《新世纪诗典》,以其独特的魅力,改变着中国现代诗歌的走向。新鲜出炉的《新世纪诗典第三季》,囊括了各种风格的新诗,代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最高水准,是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
《新世纪诗典第三季》,是一面诗歌的照妖镜,是一台非诗的过滤器,是一座纯诗的集中营。说它新颖独特,是因为它赋予了中国现代诗歌强大的现实感和鲜活感。它揭示了纯诗的本质,呈现出纯诗的本真,还原了中国现代好诗的本相。
宗显法师是个有智慧的人
他应要求讲述
自己当年出家的往事
像在写一首诗
一首口语化的现代诗
那黄昏的寺院
僧侣们的晚课
让他感觉到幸福
那身上世纪90年代初
还十分稀罕的白西装
决绝地自剃
一头摇滚青年的长发
充满细节的人性叙述
令我怦然心动
而真正让我见其智慧的
是他对一位自称
正徘徊在基督与佛陀之间的
女士的回答:“信基督吧!”
——伊沙《智慧》
看似叙述法师,实为呈现博爱。朴实之诗,蕴藏大智。这种以柔克刚、以小见大的奇妙表达方式,与以往常见的铺排张扬的所谓大诗全然相异,在本质上更具抱负和渴望,昭示出灼然可感的广阔情怀。
面对现实的加速度,《新世纪诗典第三季》中的作品,更留心于感性范围内那些平淡无奇的撕扯和断裂,更专注于细节的微妙变幻和悄然的震撼。徐江的《月梦》、侯马的《存在》、沈浩波的《中国家庭》、韩东的《起雾了》、严力的《清明时节的同胞》、姚风的《我在中国见到梦露》、秦巴子的《教堂》、唐欣的《晕眩记》、马非的《每个少年都想成为一只猫》、春树的《睡前提问》等佳作,它们具有现代诗歌的共同特征,自然、自觉、自由、自发。而又远非一致的步调,独立有别,个性鲜明。
《新世纪诗典第三季》中的现代诗人,他们是专注而踏实的。由于脚踩大地,因而,他们写得更沉稳,更真诚,更单纯,更朴素,更透彻,更灵动,更超乎寻常。现实的境界,梦的起伏,跳跃的历险,张力的内敛,想象的超凡,联想的惊厥。等等这些,都是《新世纪诗典第三季》凸显的奇妙特质。
朱剑、西毒何殇、南人、刘川、王有尾、李岩、梅花驿、轩辕轼轲、君儿、李伟、邢非、图雅、西娃、李异、江湖海、蒋涛、潘洗尘、还非、湘莲子、安琪、孙家勋等诗人的力作,乍看起来,轻巧短小,简洁平淡,但内部的力量,却在飞速扩展。他们力求给诗歌注入某种清澈的意味,以此来构成一个丰富的实体。这样的新诗不再是通过一组情节和一套哲理或一叠凌乱的意象来将你拳拳攥住,而是慢慢贴近你,心贴心地包裹和抚慰。一方面,他们将显露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层面的蛛丝马迹,通过诗歌的放大镜,投射于尽可能广泛的区域;另一方面,他们运用丰富的联想和奇妙的想象,集中展现内在生命的细微颤动。新诗典诗人,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了不起的微图(而非宏图)画家,在最为狭小的空间里,注入了丰饶的色彩和无穷的活力。
当诗写意义的归宿,从本真的叙述转向个性化的特征时,评判诗歌的标准自然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新世纪诗典第三季》,已不单单在于它们是现代汉诗中的最佳作品,而更在于它们是富有实力的个性之作。
砖混老楼
常年掩映在它自身的阴影下
此刻冰冷
盛夏它是冰爽的
站在狭窄的过道
越过昏暗的两层楼
向上眺望
亮一点点从更高处射下来
顺着墙壁爬上去
就有一点希望
像凡高《囚犯放风》的画
和讲述纳粹时代
南欧游击队的老电影
地下工作者
在过道窜来窜去
有的倒下
有的蹽远
把自己和时间变成影子
渗进墙
我想说
你必然随时缅怀并记住
绝望里
那一丝迷人的光
——徐江《通往胸科医院食堂的过道》
自身的阴影,狭窄的过道,昏暗的两层楼,梵高的画,纳粹的时代,老电影,地下工作者……种种的陈年碎片,最终演变成黑白之间的必然交锋和交替。徐江把自己的直接经验,干脆放置于视焦中心,从而成功地使其诗歌达到了共性的高度。这首诗像一个黑洞,有着接纳一切的巨大能量。绝望里那一丝迷人的光,挽救了我们的缅怀,挖掘出纵深的孤独感。他在写实与虚构两端之间走平衡木,把中国现代诗歌带进了更为错综和多样化的境界。其诗歌的驱动力,恰恰有赖于这样的两面开弓。如此强烈的创造力和综合力,并非一般意义的诗人能够达到。
《新世纪诗典第三季》中的诗歌,从来不片面地截取生活的横断面,因为人们很容易在几乎在每一首诗中,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在《新世纪诗典第三季》里,没有那一首诗是专门卖弄技巧和兜售情感的,技巧和情感始终融合于诗境和诗意中,这些全新的诗歌,给人以一种深思熟虑之后尝试去创造平易风格的印象,日常口语般的表达,每每流畅地融入生动叙述的脉络中,使之羽翼丰盈。
编选者伊沙为《新世纪诗典第三季》,写下十六个字:“民间立场,独立品质,先锋走向,现代纯诗”,这其实也是对该典的精准诠释。真正的平民意识,乡土意味;每一首与每一首之间,差异巨大,个性凸现;表现手法独特新颖,千奇百怪,体现出中国现代诗歌的急先锋;纯朴、纯洁和纯粹,无不彰显出纯诗的坦荡襟怀。
在一次《新世纪诗典第三季》“订货会”上,伊沙为了选出心目中真正的好诗,竟使这场先锋对决延续了十一个小时。好中选好,优中挑优,对诗歌这种残酷的淘汰,使《新世纪诗典第三季》,更加纯粹,更为经典。
《新世纪诗典第三季》,有钻石放射异彩,有明珠如潮迭涌。无不呈现出现实的诗意和诗意的事实。有时候,我看到它满面悲情,我差一点就流出泪了。有时候,我感到一种自由洒脱的绿风,使我神清气爽。有时候,一个新奇的联想或比喻,把我惊出一身冷汗。有时候,一个惊险的跨越和跳跃,让我身心震颤。
我一根一根
拔掉身上的毛
拔掉这些无法从口中喊出却已从体内
长出来的文字
——南人《拔毛》
中国现代诗歌,已从诗江湖时代,切入到《新世纪诗典》时代。诗江湖时代,诗人们由着性子,放肆地、发疯地玩儿;而《新世纪诗典》时代,诗人们则在默默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实干,还有巧干。渐渐地,中国现代诗歌全新的品味出现了,它对过往的所谓新诗,是一个明显的反拨。它是孤独的,因为它生长在一个诗歌冗杂而泥沙俱下的时期,并且受到与其诗歌品味相对立的一套所谓诗歌批评标准的不公正的评判。但无论如何,《新世纪诗典》这列动车势不可挡,中国现代新诗的潮流势不可挡。那一根根现实的毛发,生活的毛发,身体的毛发,灵魂的毛发,轻盈地飘舞着。这是一种必须的剥离,这是一种健康的茁长,它充满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刷新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