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与黑夜依依不舍的人

与黑夜依依不舍的人
——读林程娜诗歌近作10首
 
林仕荣
 
对10首诗歌的阅读,或不能全面地体察一个诗者的写作本真,但或可从中略见一斑。《我一直在这里,只有你能看见》、《被一片鸟鸣覆盖的冬天》、献给即将绽放的木棉花《我对春天寄予厚望》、《辨认之诗》、《抱头相认》、《这里》、《我与黑夜依依不舍》、《方向》、《很多道路向夜晚敞开》、《我睁开眼睛迎接你》。这10首诗,是作者某个阶段的诗写,没有特地组合为一个系列的迹象。但我却看到了一种类近的组合,这是诗者在一定时间段所表现出的对诗歌的认知与思想。
诗是某种思想的结晶,它类近于哲学范畴,或者说是以哲学为思想参考。这组诗里,透露出了这样一种思想:她们的好景不长,我仍对春天寄予厚望。即在活的痛苦中,保有生的希望,并由此形成诗意的独立。
在这里,他们都醒着走路,只有一个人,以睡眠的状态,迎接路的到来。在这里,唯独没有真正睡着的你。这里是哪里?这里是人间!作者把人间万态,以醒和睡作为分类标准,而作者是那个唯一知道“痛感布满每一棵做梦的树”的人。他们是谁?那些人是什么人?——他们是没有骨头的,正如他们只长着一张脸。他们是在凝固的风中拒绝任何形态转换的人。这是诗意的隐喻中,从风声中吹来的知觉,而或只有作者得到了这样的感应。
事物需要适当的辨认,否则分不清是梦还是痛。当然或许在哲学的意义上我们无需辨认是非。但诗歌所提供的可能,适合以在辨认的意愿之前得到适当的感知——让他们以为我们疯了,世界才可以,在我们手中存在得彻底。这是林程娜的《辨认之诗》所带给我们的边界可能。也因此,诗歌的写作意义才变得如此从容,与忍辱负重。
也因此,我们在辨认上需要一定的方向,比如从一个词出发,在去往下一个词的路上,我们的思想和灵魂事实上更迫切需要一些指向。这在诗意的语言里,就近似林程娜这样的诗句:“从内心返回故乡,要跨过肉体与灵魂的阻隔”。我们更善于被引领,从众或从俗,从他身或内心,主动或被动,我们一直处于感知这个世界,这个被通知了的世界之中。也因此,当“这里”成为一个语词的时候,诗意正在把感知分解,“正如一双手的疼痛终于失去耐性,正如不相干的叶子不会败坏春天,而时间总是擅长某种和解,正如你迈开的步伐,是我永远坚持的方向”。
也由此,很多道路向夜晚敞开。这是诗歌的种种可能里所提供的最为光辉的形象之一。夜或者黑暗所代表的诸多尽头,在实际存在中从未向过去认过错。因为,诗意之中到处充满了敞开的道路。只要你睁开眼睛,从梦中醒来,从这个世俗得只剩诗意的人间醒来,我睁开眼睛迎接你,迎接事物永远完满的部分,当我睁开眼睛迎接你,黑夜正刮过大地,你紧闭的双眼写满了冬天的安详。
——至此,林程娜特有的灵动气质,已经形成她诗歌的重要组成部份。她的诗歌与那些永恒的命名总是让我无限欣喜。在这10首诗歌的组成部份里我看到更多的诗意,指向精神与灵魂深处那些更为晴朗静好的一面。诗歌由此在一种宁静中显示其纯粹的另一面——“破碎的一切,必将在紧握的手中复原,而太阳总在被命运浇灭之后,必将被一个清醒的梦拥抱、点燃!”
清醒是奢侈的。被一片鸟鸣覆盖的冬天,也是奢侈的。在纷杂的事物处于喧嚣的尘世,在饥饿与空虚被说成无聊的时代,一片鸟鸣具备了奢侈的属性和纯净的诗意。在这里,在诗歌的梦里,也是在现实生活的夹缝里,我们的心灵力争一种空旷,一种自我的小小的安宁,这有如林程娜在诗中所叙述的那样——在梦里延伸的枝条,一直长到你的手中。
事实上,这也是一种达到被通知中所能给到的可能。给,是文字的自然本能,是语词自然的属性。每个词,都是对事物的命名,诗人就是通过这些命名的组合与转换,达成对事物的理解,诗意的或是说教式的,都是语言所要给出的本意,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动机成为对诗歌解读的唯一思维。在诗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给予过程:他们取走的是我种下的粮食、果实,你留下的是阳光,空气,与水滴。最后是“他们找不到我,我已同为你。”自然与个人的生命,通过诗意的表达,成了一种相互间的认知与融合。这是诗者的技艺,也是诗歌才能产生的艺术效果。我一直在这里,只有你能看见。这是对事物存在的解读,也是对自身的解读。或许,我们可以由此和爱情关联起来,让诗歌的可能性更加丰富一些。
诗歌的纯粹更多地来自于内心的宁静,与在宁静之中所显现出来的孤独。语言从来不曾具有引导的功能,是读者被有意无意地引诱着。只要你进入诗歌,这是必然的结果。林程娜用文字给了人间两种意象:光明与黑暗。《我对春天寄予厚望》与《我与黑夜依依不舍》,就是对此的诗写。在高高悬挂于枝头,没有明火的燃烧中,我们读到了一种生活的火热,尽管她知道“每个春天她们只来三分之一”, 却相信,仅此就足以点燃内心的明火。木棉花在未开放之时,就被作者通知了最后的结局,并且非常相信,这和人世间的爱有关——无限的爱恋恰好如此。这是对事物本真的认知,也是一位诗者对于生命的感悟:生命如花,情感如是。“我在黑夜里细数你的步履,默念你离去的感叹”而同时,却又对“春天寄予厚望”。不能不说,这是在事物的理解过程中,自我的校正和对矛盾的态度。
由此,我们看到这首《我与黑夜依依不舍》的咏叹。黑夜无所不在,白昼又极其真挚,不掩人耳目,这黑白具现的事实,是事物同时互为隐性互为显性的存在。在黑白之间,是无间般的起始终了,这和人生的轮回一致,具有无法躲避的疼痛。因此,在这里,林程娜的诗写具备了哲学性的思考,“很多人喜欢穿上光明,而口中诠释着黑暗。”“争议不是必然的,而时间喜爱看顾静止的人们。”只有静止,才是抵达,只有静止才能思考。诗歌为我们提供了思维的可能,也提供思想的可能。而思考却在于读者的意愿之中。假若,每个读者,每位诗者,能放下自己,在恰当的高度上俯视自己,那么,林程娜的诗句:“敞开彼岸的大门,我就一次又一次地,与黑夜依依不舍。”就能得到最好的安放。
以上对林程娜10首诗的整体阅读,如能引导读者进入诗歌的本意,那么,很多道路向夜晚敞开,心灵的黎明在浑浊之中,便会有真正的归宿。
 
2015-6-28澳角
 
【林仕荣简介】
林仕荣,男。1971年1月出生于福建漳州市。中国现代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秘书长。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漳州市诗歌协会副秘书长。《0596诗刊》副主编。全国首部行政村级诗歌集《澳角诗集》(201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特邀编辑。著有个人诗集4部,诗歌评论集1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程娜』近作10首 
 
《我一直在这里,只有你能看见》
 
我一直在这里,只有你能看见
就如同只有风能抵达季候的心脏
他们取走的是我种下的粮食、果实
你留下的是阳光,空气,与水滴
 
我每天被你照耀,呼吸你,饮用你
一味的索取只因无偿的奉献
他们惊异于我的丰茂,却不知
这一切都来自于你的赠予
 
从我之中,我要取下你
把毛孔关闭,把气管堵上,把嘴巴合起
生命因此枯竭而消失
他们找不到我,我已同为你
 
《被一片鸟鸣覆盖的冬天》
 
醒来,在这
被一片鸟鸣覆盖的冬天
它们的欢乐是我的欢乐
在梦里延伸的枝条
一直长到你的手中
它们的发现是你的发现
被一片良善的落叶握住
 
睡去,在这
被一片鸟鸣覆盖的冬天
它们的沉默已经成为我的沉默
在记忆里呵护梦的枝条
直到在你的眼中消失
它们的偏执正在成为我的偏执
吵醒绝望,吵醒
——正在做梦的你
 
《我对春天寄予厚望》
——献给即将绽放的木棉花
 
花些时间,把一盏盏红灯点上
落叶是必备的燃料,一场
没有明火的燃烧
就这样曾经与你,高高悬挂于枝头
 
——不可近观也,必须要仰望
每个春天她们只来三分之一
却足以点燃内心的明火
我的凝望一如往常,又深比以往
她们注定要为某个梦境代言
 
我在黑夜里细数你的步履
默念你离去的感叹
每一秒都拉近你的到来
每一分都缩短着你的生命
无限的爱恋恰好如此
永恒的轮回不曾改变
她们的好景不长
我仍对春天寄予厚望
 
《辨认之诗》
 
有时候,下午是一杯茶的反复,乐音浮现出长发
一阵北风造访了窗台,内心的浮尘被少年打扫
那些椅子终日坐满孤独,如今又再次喧哗出寂静
试着把自己装进一面墙体,整天对着它说话,而你
怎样也穿越不过——这无形的路障
 
好吧,让我们重新辨认,从一首歌中
挣脱,从一首诗中遥望
在尘世,人们早已习惯于掘墓,以告别为荣
而我们却擅于点燃自己,并且乐此不疲
在水中看到火光,在黑夜里触摸下一秒
其实我们太想活在此刻,让静默的花儿凋落、颓败,也胜过
没有见证她的绝望。在尘世,我们要擅于失忆,擅于
自欺欺人,让他们以为我们疯了,世界才可以
在我们手中存在得彻底
 
《抱头相认》
 
以诗为证,让我们抱头相认
从一首诗里交换灵魂,信任,坚强,与真挚
而仪式必不可少,相信一场冬天的雪
可以召唤坚定的羽毛,这生命热爱的本质
那些血液已被取出,从你口中流出的
第二次生命,是上苍兑现的沉重诺言
 
在尘世,肉身喜爱贴上标签,而灵魂没有性别
以诗为证,让我们抱头相认
在前世,北风擅于把黑夜吹成两半
而今生,光芒把一天恰如其分地聚拢
永恒由此将时空重组,破碎的一切
必将在紧握的手中复原,而太阳
总在被命运浇灭之后
必将被一个清醒的梦拥抱、点燃!
 
《这里》
 
这里正在做着一个梦
天黑之后就能实现
他们都醒着走路,只有一个人
以睡眠的状态,迎接路的到来
 
这里的风是凝固的
没有谁能发现它的存在
落叶被他们攥在手里
即便枯碎,也要连同骨头一起入土
 
实际上,他们是没有骨头的
正如他们只长着一张脸
一个人的梦被风穿过
手脚就断裂了
而他们拒绝任何形式的穿过
拒绝任何形态的转换
一个人的意念在火里结冰是可怕的
如同妄图颠覆命运与时间
 
冬天已经在这里
他们需要一场恰如其分的毁灭
让枝头长出新的神经
让痛感布满每一棵做梦的树
 
这里已经人满为患
这里的人们有他们,我们
还有醒来的你们,唯独没有
真正睡着的你
 
《我与黑夜依依不舍》
 
那些黑夜无所不在,白昼
也总是以其真挚的本质示人
很多人喜欢穿上光明,而口中
诠释着黑暗
 
争议不是必然的,而时间喜爱
看顾静止的人们
那灵魂说出的密码,对于他们
只能被永久封杀
 
你看看这黑暗,你
听听这寂静,无边无际的睡梦
敞开彼岸的大门,我就一次又一次地
与黑夜依依不舍
 
《方向》
 
趁着夜色,我们要把黑暗折叠起来
从内心返回故乡,要跨过肉体与灵魂的阻隔
轮回之中的看见,被短暂的听见重演
而光束从世俗的包围里,放射出熟视无睹的笔直
 
抵达的方式被坚信取代,被秋天吞食
——请相信蓝,相信爱,相信生,相信风
相信那些深邃的名词和动词,一如既往的坚信
天空里,所有的事物都将一泯恩仇,都将回到存在之前的纯净
记忆也将不再可靠,被风声一再覆盖
 
正如一双手的疼痛终于失去耐性, 正如
不相干的叶子不会败坏春天,而
时间总是擅长某种和解,正如
你迈开的步伐,是我永远坚持的方向。
 
《很多道路向夜晚敞开》
 
很多道路向夜晚敞开,向白昼
发出盛情的邀请
他们迫不及待地出发,或开车,或徒步
或提灯,或歌唱,或交谈
他们握着手,探讨衣食住行,交换
尘世所获和所失
 
很多道路向故乡敞开,他们
的喧哗使交通一再阻塞
人群四散而去,静默的黑夜
覆盖了世界的最初
 
只有一个人低头前行,甚至
吹灭了唯一的灯笼,他深知
——唯有孤独
才是通向灵魂故乡的捷径
 
《我睁开眼睛迎接你》
 
就这样吧,我不擅于整理那些琐碎的事物
让那些边边角角躺在角落里呼吸
让那些尘埃又有充当逃兵的机会
而我希望看到的,也是这样的自己
可以随时不用进入睡眠,可以让
我睁开眼睛迎接你,迎接事物永远完满的部分
而永恒的命名总是让我无限欣喜
那些被天空带来的消息总是与琐碎无缘
当我睁开眼睛迎接你,黑夜正刮过大地
你紧闭的双眼写满了冬天的安详
 
【林程娜简介】
 
林程娜,80后,广东揭阳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福建省漳州诗歌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