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东方睡狮是什么时候醒来的
曹怀新/文
在中国的GDP跃居世界第二位的时候,有人有提起了拿破仑的“睡狮论”,说是醒来的狮子让一些人不舒服了。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那么,中国这头睡狮是什么时候醒来的呢?
有一天回家的路上,见一老人路边摆书摊,其中有半套川大新闻学院教授靳明全的《攻玉论》。一问,这套书共是四本——ABCD,地摊上只有B和C。随手翻了翻,是20世纪初留学日本的政治人物卷和军事人物卷,拿回家每天睡觉之前闲看。这是一部史料类的图书,联系到以前读过的有关清王朝及乾隆皇帝的史料,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中国这头睡狮是社么时候醒来的呢?有人说是鸦片战争(1840),也又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而我个人觉得,真正醒来的时间应当是中日甲午战争。
1894至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真正震动了清廷,也震动了整个中国。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国,居然打败我天朝大国,弄得割地、赔款、丧权,受辱。甲午战争使中国人猛醒,愤而喊出救国存亡的口号,而如何走上救国存亡的道路,朝野呼声最高的就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于是,清晚期掀起向外国学习、出国留学,培养救国人才的热潮。
由于败得惨痛,挽救危亡心切,因此向别人学习的动机也就带有了急功近利的色彩,希望速成,学来就用。人们看到,日本本是中华文化圈范围的小小弱国,其首相伊藤博文,不过是20年前留学欧洲的学生,他们“分诣英、法、德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治一改,雄视东方”(张之洞语)。康有为也大力提倡派人留学日本“惟日本道近而费省,广历东游,速成尤易……昔日本变法之始,派游学生于欧、美,至于万数千人,归而执一国之政,为百业之师,其成效也。”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说的更明白,“中华欲游学易成,必自日本始。政治文字同则学之易,舟车饮食贱则费无多”。在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下,一大批士人东渡日本,甲午战败后的这一次出国留学热应当说是近、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出国潮。其特点:学以致用,重在速成。无论政治、军事、工商,农矿,无不如此。
20世纪初的15年间,去日本留学的人们,其学习的各个学科都是速成教育,多则三年,少则半年。可见当时的清政府对救国人才需求的急迫性。在这样的环境下,留学的人中,已获进士功名而放弃官职的人大有人在,其中不乏当年科举的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有资料显示,仅1906年,就有进士馆的95人赴日学习,从日本法政大学的速成班毕业生名单中可以看出,癸卯科进士33人(1903),甲辰科进士73人(1904)。1904年的殿试,进士出身的汤化龙、沈钧儒,都是这一时期留日的学子。
回过头来看一看中国的近代史,特别是清王朝覆亡的前后,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强盛的东方大国,沉睡了1000年,甲午战败才被彻底惊醒,才肯睁开眼睛看世界,于仓促之中,向外国速成学习,以求挽救亡国的命运。要说清这一点,我们的目光不仿回溯到18世纪。在此之前,中国这头狮子睡就睡了,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超越中国,更不可能战胜中国。而18世纪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发生重要变化的世纪,是蒸汽机时代的开始。我们这头睡狮在这重要的时代却是睡着过来的。
18世纪,中国曾有一次与西方诸国同步走上现代化的机会,这对中国来说,也是失去明朝初期向资本主义过度机遇以来,最后一次机会。
1792年,英国组建了一个访华使团来华,这是英国的第一个访华团。目的是拜访古老的中国,寻找与中国合作的机会。
欧美国家在18世纪冲破封建,飞速前进。以蒸气机问世为代表的产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天文学、地质学和电学学说的产生与利用,改变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使人类走进了近代科学社会。这期间,在法国先后出现的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在美洲大陆发生的美国独立战争和继之而来的美国独立,震撼了西方各国的封建统治,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这样的背景下,英国访华团满载着一船的礼物和希望,来拜访我们这个东方大国,这本应是一次邀请中国加入世界进步潮流的重要契机,可是,当时的乾隆皇帝却端着天朝上国大皇帝的架子,斤斤计较于来使行不行跪拜礼,以至于将对方提出的无论是否具有建设性的请求、意见,一概驳回,依然把国门关得铁紧,使中国轻易丢掉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英国人赠送的礼物中,有利用当时最新科技制造的与地球对应的星座仪器、有聚光能力很强的放大镜、有小型火炮等等,其中有一艘配备着各种口径火炮的皇家号战舰模型。在英国人为乾隆组装和演练的时候,乾隆脸上所表现出来的是莫测高深。可是,我读着这些史料却可以断定,那所谓的莫测高深的背后,决不仅仅是出于自大的不屑,而是深深的忧虑和恐惧。但是,乾隆皇帝仅仅秘谕海防,谨防英人在离开的时候对我海岸进行攻击。然后便自我安慰地对臣下们讲,西人的东西不过如此,关起国门依然故我,夜郎自大。
英国人平静地离去了,他们看透了中国的虚弱,形容我们是一艘庞大的破船,之所以没有沉没,是因为水手们十分尽责,这艘船是不堪一击的。四十八年之后,英国人的军舰再次到来时,他们没有再带着礼物,而是鸦片和炮弹的轰击。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在船坚炮利的侵略者面前吃了亏,但并没有引起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依然以天朝大国自居,对外国军事的发展及侵略扩张政策茫然无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的六七年,有人奏请清廷,应及早防范英国再次发动新的侵略战争,咸丰帝对此却不做理睬,决策者不但不做军事准备,反而担心英国猜疑“致启疑衅”英国军舰驶入珠江内河,两广总督叶名琛还以为英军是虚张恐吓,不必担忧。当英舰炮击广州之时,叶名琛还深感奇怪,英国人为什么要动兵兴武?由此可见,清廷上下和平麻痹思想已达极致。不言而喻,这种和平麻痹、自欺欺人的愚蠢表现的根源,是朝廷上下,官僚内部的腐败无能,贪图享乐。到了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清王朝决策者更加变本加厉地“享受太平”,慈禧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筹备六十大寿的庆典,而对日本的寻衅能忍则忍,一忍再忍,客观上形成了日本必战,中国避战的军事态势,则失败已是不可避免了。
甲午战争的失败,惊醒了中国人,也惊醒了清政府中一部分决策者,富国强兵,要先从人的思想意识上下手,说到底,要从人才上着眼。如此大国,要变革,所需人才岂止十数百人,向西方学习、向战胜自己的日本国学习,大批中国士子跨出国门留洋海外。这是中国挽救危亡的补课,15年间仅赴日本的留学生就有数千人之多。虽然是速成教育,可他们毕竟受到了近、现代主义思想的熏陶。但是,也不得不看到,对于清王朝来说,这次临时抱佛脚的式的补课,为时太晚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酝酿,赴日学子中,涌现出一大批埋葬封建王朝的革命志士,周维桢、邹容、陈天华、章炳麟 宋教仁、陈其美、黄兴、吴禄贞、蔡锷、董必武、李大钊、周恩来、阎锡山、蒋介石等等,都是那一时期的留日学生的佼佼者。日后,他们许多人学成归国,都为中国的变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却早已不是为清王朝所用。
正是由于清王朝在鼎盛时期紧锁国门,看不到世界未来的发展,不具有社会发展的前瞻意识,以致使人才教育依然按照千年以来的传统模式延续了近百年,直至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才致猛醒,导致了20世纪初的留学热潮,特别是赴日留学潮。这是一次“恶补”,也是制定发展战略必须具有前瞻性的不可多得的历史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