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平创作的长篇小说 “六如”系列三部曲,即《六如轩》、《六如台》、《六如亭》分别讲述了40后曹路祥、50后文展华、60后叶果玉的创业故事,随着2014年8月《六如亭》的出版,三部曲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三部书虽然各有千秋,但是也有很多相通之处。例如都是以东江流域的香州为背景,穿插了精彩而丰富的商战、情感故事,都围绕创业展开,题目都有“六如”二字等。如果将这三部曲连成一部,我们会更深刻地领略作者在这“六如”之中寄托的深意。
曹路祥是知青,冒着政治风险创业,最后成为了企业家,文展华将企业家的精神上升到爱国的高度,为协助祖国购买航空母舰不遗余力,叶果玉的事业如同他的情感一样,丰富而坎坷,大起大落之后,虽内心归于沉寂,但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三部书一气读完,一部宏大的创业史便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部创业史也是一部宏大的广东现当代发展史。作者从浩如烟海的企业家中选出这三位最具典型的优秀代表,不仅体现了孜孜以求的写作精神,也将客家人崇文厚德,敢于拼搏的精神写的淋漓尽致。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之下,我们遇到了一件件六如偈中事,认识了一个个红楼梦里人。
一、客家人的精神赞歌
三部书的主人公都是客家人,故事发生和发展的背景都在岭南,书中除主角外的配角,大多也都是客家人,连作者曾志平先生本人,也是客家人。众所周知,客家人在岭南分布广泛,为岭南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书中,作者对岭南客家人的精神气质做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三部曲堪称是一组客家人的精神赞歌。
曹路祥作为“三部曲”首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一开始就充满苦难,他本来是个积极上进的好青年,但是在那个政治主导一切的时代,由于所谓的家世原因,他承受着极大精神和现实负担,以至于高考受到诬陷,近在咫尺的大学美梦被撕的粉碎,接下来去了偏远地区当了知青,随后又失恋了,可谓孤独无助之极。作者善于书写困境,在困境中展示人性的光芒,曹路祥骨子里客家人的坚韧再一次在这些困境中爆发式的展现出来,他没有就此消沉,而是积极地寻找出路,最终还是鱼入大海,来到城市,开启他的人生梦想。这和当年客家先人,在艰苦卓绝的情景下,抛家舍业,翻山越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风貌,不谋而合。
作者在深入理解客家人精神品格之后,运用矛盾,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并且在矛盾中写出人物精神气质。三部书中,不仅是曹路祥,文展华、叶果玉也都是在苦难和纠结中奋力突破。此外书中有很多关于主人公情感的故事,例如曹路祥与黄云秀,叶果玉与刘月槐,以及围绕在他们身边,一个个魅力四射的女性,如红楼十二钗一样,都能代表客家女某一方面与生俱来的优点,她们或是坚忍不拔,或是蕙质兰心,虽然一路磕磕碰碰,但是最终修成正果,在这个过程中,客家女精神品质体现的淋漓尽致。另外,文章中穿插了很多诗文,而且书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热爱文学的知识青年,在作者笔下,这些人物有很多相同相通的地方,但同时也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和个性的鲜明,这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崇文精神和和而不同的气质。
二、六如偈中的人生领悟
作者在写这些企业家们创业故事的时候,体现最多的是他们对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的探索,而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发财致富,改变自身窘境的思想层面。以《六如台》为例,中国缺少航空母舰,就像当年盛唐缺少大乘佛法一样,一首航母或许不能代表国力,但是它可以激发民族自信,这一点是与大乘佛法的意义是一致的。
如果将远赴异域,购买航母的行为看成“取经”的话,那么作品的主角、文天祥的后裔文展华,无疑是像唐僧一样,是这群人的精神领袖,而其他正面人物如曾树良、苏瑞平等,就如同悟能、悟净一样,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作为反面人物的苏锡玲、文展铭等,就像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一样,没有这些磨难,也成就不了文展华和这一部感人的《六如台》。但是到最后,当慷慨激昂的故事结束时,却留下一段让人感慨的结尾,那就是他死后激烈的财产争夺战。
不仅是文展华,其实曹路祥和、叶果玉也都是如此,他们年轻时大多积极上进,追求卓越,当经历一切大喜大悲,大风大浪之后,往往都会回归宁静。在《六如亭》中,走出校门便官运亨通的骆仕强,最后的结局是抛家弃子,到远在天边的尼泊尔出家为僧,终生守护那青灯古佛,“校花”张集芬,客家妹王绍华,结局和命运都令人唏嘘不已,在这种沧桑和感动之中。人之一世草木一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感慨,呼之欲出。
三、正史之外的红楼别传
三部曲作者曾志平先生,做过国企和民企的CEO,,当过公务员又是中国作协会员、市作协名誉主席,可谓阅人无数,而且他一直未曾离开过惠州,对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和风流人物,知道的很多,在这个过程中,他掌握了很多正史上看不到的原始资料,其中不乏精彩的爱情故事、官场生态、商战纠葛。因为确实经历过这些,再加上他的生花妙笔详加打磨,用心布局之后,这些故事显得生动风趣,在这些故事之中,蕴含了很多繁华之下的内幕,堪称一部正史之外的红楼别传。
作者不仅将发生在香州政商圈内的一些秘闻巧妙地穿插到小说中去,而且还有步骤地将这些故事拓展到香州外围,从而将整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氛围烘托出来,例如,《六如亭》中,叶果玉为推销智能电表,与廖崇山兄妹一起在北京公关,见电网的刘部长,想通过他的影响力将电表推向全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多细腻而隐秘的事情,在得知刘部长喜欢收藏之后,廖崇山找到流浪文人任先生,让任先生帮忙鉴定郑板桥的《北山松寿图》,由于鉴定结果的不确定性,二人决定先付定金,待刘部长看过之后再付钱,写到这里,连古董商都佩服廖崇山、叶果玉的精明。结果,表面风雅的刘部长还是收了,不仅收了,还继续委婉间接地向他们讨要启功大师的书法,这种事情,无疑是对当下“雅贿”的生动再现。
叶果玉是个富有才情而且善于把握机会的成功商人,对老婆刘月槐深有感情,但是由于延续香火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刘月槐将赖琪琳这位年轻的美女推荐给自己的老公,起初,叶果玉对此是坚决排斥的,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叶果玉不仅与赖琪琳发生关系,而且在感情上也开始倾向她。曾志平将这个过程写的虐心而生动,让人读起来又爱又恨。但是其结局依旧是完美的,最后的叶果玉颠覆了自己,和妻子重归于好。这种情感模式,在当下很多官、商身上都有体现。
惠州60后报人刘腾云在看《六如亭》之后,也感慨地写到“我作为一名60后,对《六如亭》所描述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更能感同身受。甚至,书中几名重要人物的原型,我都认识。所以我对曾志平“三部曲”的这最后一部有更多的共鸣”。正是因为这三部曲是一部正史之外的红楼别传,所以很多与小说中主人公同龄的企业家会觉得里面的人物似曾相识,甚至感觉就是在写她们自己。
正如曹丕在《典论》中所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只有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对社会的发展进行思考和批判,才会真正有历史价值,有生命力。通读曾志平先生的“六如”三部曲,不仅全面地展现客家人高尚的情怀和品格,也深刻地表现了佛家如梦幻泡影的社会观,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一部正史之外的红楼别传,相信千百年后的社会学家,在研究当下的社会经济状况的时候,也会像我们研究清代社会史时翻看《红楼梦》一样,也会翻看这精彩的“六如”三部曲。
作者简介:曹杰,90后,笔名彬彬 ,左岸风文学社副社长,现任惠州市丰湖诗社理事、城区作协秘书长、《东坡文化艺术》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