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乡愁化作长河流——读树久先生《照影母亲河》

 树久先生是我敬重的一位文学前辈,也算是我的忘年交,虽然十多年里,我与先生聚少离多,但先生是为数不多偶然相见经常思念的良师挚友。
 树久先生是一位忠厚长者,身上透着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儒雅与淡定。他讲话,慢条斯理,却时闻惊雷之声,漫溢着浓郁的学养,发散着旧私塾里古籍的韵味,我私下称他“老学究”。他待人,极讲尺度,礼貌得让你慌怵,周到得保你舒服,像一位世事练达德高望重的“邻舍翁”。他为官,完全是探索与实践,他以中国传统文人的道德标准,验证着“学而优则仕”的学解;诗圣杜甫曾有“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慨叹,他有“我要证明一下,文人能不能当官”的谑语。他为文,干净利落、沉稳娴静、老辣犀利,有鲁迅遗风,《清明雨》中的篇什足可为证。我常与同道讲,树久先生是县内我敬服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有资格代表辽阳县的最高水准,不仅在辽阳,而且在省内也应有一席之地。
 树久先生纤瘦,本就弱不禁风,近闻又染顽疾,以为先生会从此退隐江湖,专心调养,不问文事,熟料历经文坛春秋的老将,又擦亮了挂在墙上的那杆老枪,虽年迈多病,但仍蛮有准星,枪响必有斩获,终有《照影母亲河》结集出版。从文联主席巴进师兄处得到此书,我爱不释手,情不自禁地深吸着书卷散发出来的好闻的油墨的清香,终日手不释卷,认真品读。徜徉在温情的文字的藤架下,先生带我趟过岁月的蹉跎长河,抚摸河滩上记忆的流亮卵石,聆听娓娓动听的语言草,攀折高大挺拔根深叶茂的智慧树,在“矣乃”的桨声里辨识远去的生活帆影,在经世的风里捕捉人生思想的碎片儿,和先生一起畅叙“亲情、乡情、友情、师生情,民族情、爱国情……籍中《初访琉璃厂》、《初识景德镇》、《一条毯子》、《半月池塘》、《谢幕》、《有芳草兮菲菲》、《瓷都画工剪影》等篇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堪称不可多得的精品。读树久先生的作品,就如同在与他茶饮小聚,听他絮语平生,不自觉地走进他的生活、他的内心、他的情感世界,从而更加清晰地看清了他这个人。
 树久先生是一个很纯粹的人。他的喜怒哀乐是不假掩饰的,他热心为朋友的著作作序,关心后学的创作,力顶县域内的文化名人。在《年六十而拾金》中,他讲,人这一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正如花开花谢,云起云飞,潮涨潮落……不妨有所为而来,无所憾无所怨而去,把慈爱音容,把明媚娇艳,把照人肝胆,把远见卓识,把不朽建树和长者风范留在人间。有侠义,有担当,不造作,直抒胸臆,坦言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建功立业的愿望,
 树久先生是一个很质朴的人。他二度推介县内青年篆刻家张鹏,对张鹏的成长、创作、风格形成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他寄予厚望,表达了一位文坛长者对艺林新锐的挚爱。他写残疾农民栗德聪,写身残心雄的文友印振科,写亲戚出殡……他关爱文朋书友的同时,更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热情地为生命的坚持而喝彩。
 树久先生是一个很重情的人。籍中收录了《寸草春晖》、《渡口余韵》、《半月池塘》、《平原挽歌》、《师心似月明》等大量篇什,叙同学情、师生情、手足情、亲友情,他在《寸草春晖》篇末写道:“从土地上萌发的种子还会将种子撒在土地上,从母亲怀抱里离开的儿女终将回到母亲的怀抱。”感性、率真、深刻。在《半月池塘》有一段送别的描写:“待我回转身望见也扔五十奔六十的外婆,见她抱着外孙吃力前行的样子,禁不住心头一酸抹转身来。而外婆却一面说“让外婆抱吧,让外婆好好亲亲小宝宝”,一面却唱起歌来……”慈祥亲切的外婆形象呼之欲出。而“我的心依然荡漾着半月池塘的波光,仿佛有一道道清泉在奔流。”自然、亲切、婉约、深情,充满了诗情画意。
 树久先生是一个很文化的人,渊博而不事张扬。不仅文学功底扎实,书画也很见长。《初访琉璃厂》、《帅府虎啸》、《习字茶叶坞》等篇中浸润着先生的学养、爱好与兴趣。他在《初访琉璃厂》文末写道:“我小心翼翼地把这本杂志带回我投宿的地方。我在想,我纵然不名分文,可从琉璃厂归来,我便有瑰宝传世了。”既庄又谐,一个年迈而又童贞未泯的风趣老者跃然纸上。
 树久先生是一个很感恩的人。《槐叶留踪》的开篇树久先生这样写道“秋风乍起的时候,秀青从数千里之外的景德镇捧回一幅瓷板画像。拆去外一层里一层的包装,棕红色木框里,一位鬓发苍然慈眉善目的老人的半身黑白画像显现出来,谁见了都说和本人一样刚毅安详。像下是秀青的题款:”我的奶奶……”自然而忍忍的笔触,深含着对自己母亲的怀念。在《初雪》里,当情同“生母”的姐姐死后,先生连用六个不知道来渲泻胸中积压的悲痛与泪水,用情之深,读之动容。像这样的篇章还有《平原挽歌》、《谢幕》等等,情之所至,字字血泪。
 树久先生是一个很深刻的人。文以载道,有所教化。但劈头盖脸的说教先生是不为的。先生阐述观点,鞭辟时弊,有灼见,有器识,无赘语。一条普普通通的毯子,一件中日战争的旧物,却勾起了作者的联想,引发了作者对和平与战争的思考。“我因此不时看一看这条我还在用的毯子,我知道它不是也不会是一件文物,但它是无辜的。有时我甚至想,它如果是一片绿叶该多么好,这样便可以滋养荫护着花朵?不是吗?”(见《一条毯子》)像这样动感、理性而又诗意的句子,在整部书中如耀眼的火花时有迸现。
 树久先生是一个懂生活的人。鲁迅先生有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树久先生亦是如此,他写《遥寄云居山》,虽有所隐晦,但明眼人不难看出良苦用心。他写《初识景德镇》,他写《瓷都画工剪影》,他写《习字茶叶坞》,他写《珠山时雨》,写的都是自己的家人——儿子、儿媳和自己不满周岁的小孙子。天伦之乐,绕膝之欢,溢于言表。写孙子时雨也最传神:“满月般皎洁的脸上,鼻子和嘴口端正而又圆润,宽敞晶莹的前额下,两弯眉毛时而飞扬,而一双眼睛则恰好比两汪清水轻轻荡漾”。不言一个爱字,而惜爱之情泛滥。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妙。写祖孙惜别:“时雨不知所措了,愣了一下,随即不住地招手,紧接着,忽然一抱拳。此时,奶奶抬起头潸然泪下……”细节决定成败,成功的细节描写可抵千言万语。
 时下是一个娱乐的时代,庆幸树久先生还坚守着深刻。时下是一个浑沌的时代,难得树久先生仍保持着清醒。时下是一个浮华的时代,洗尽铅华更从容,阅尽沧桑方真境;树久先生是一个从容的文人,也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我从文二十余年,窃以为一生留一篇文字传世足矣,树久先生有那么多妙文存世,在我看来,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读树久先生《照影母亲河》,先生拳拳之心,倦倦之情,感人至深。母亲河在先生笔下似一面镜子,真的照出了历史的影、时代的影,也照出了芸芸众生的影。栩栩如生的人物,异彩纷呈的人间百态,展示了先生的画工。我虽年届不惑,但非饱学之士,一管之见,不能及万一。只好借用籍中先生后记中的话“我因此不能不让我使用的语言文字和每一个标点都传递我对生活,对生活主人的感激之情”来证明——先生血管里流淌的是血,因此,愈老心越红,愈老文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