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雕塑般的词语镶嵌每个诗节”
——诗人赵卡读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尔科特的《白鹭》

现场

现场

作家、诗人赵卡
“用雕塑般的词语镶嵌每个诗节”
沃尔科特《白鹭》
赵卡读讲(录音稿)
地点:内蒙古大学
主持人:远心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赵卡老师为大家讲课。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另外,我们也有非常高级别的,应该说卡哥的粉丝来了,这是我们内蒙古著名的民族文化刊物《传统》的主编黑梅,她也是全国著名的小说家;而且我们曝光一下,她是我们内大文研班的学生,但是她说念三年以后写不出东西来了。这个我有时候也很无语,但是她算得上大家的大学姐,早一点进这个学校,也早一点毕业。我也是内大的学生,本科硕士都在这里。我觉得今天很庆幸,后面还会有人来听,迟到的我们就不管了。
我们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赵卡老师。我们发的通知你们也都看到了,邀请函中已经写到了,他最早是写诗的,然后这些年也在写小说,尤其近两年,小说的产量不少,也写了好多评论。我这样的开课方式,就是把外面的老师请过来,其实是我的一种理念。你们会发现学校里面都是科班出身的老师在教学生,而赵卡他是独立批评家,也是独立的诗人、小说家。仅在这一方面,我和他相比的话,他就更加自觉。另外,他自己经商,还在一直写作,而且时间非常的长。包括我们内蒙古的好几位诗人都是这样的,三个男诗人,广子、赵卡、温古,我觉得这三个人都是值得我学习的作文老师,尤其是赵卡,他的评论写的令人很佩服。我只给大家讲一个细节,因为我们是写诗的,今天早晨我又专门把网页打开,因为我搜集你写的在内蒙古比较著名的诗人敕勒川的时候,我看到,赵卡在2016度各大诗歌刊物,我们中国知网上能搜到的文章13篇。我给大家读一下,这13篇中有评论,有小说,有诗歌。我现在无法判断他的题材,我跟大家说一下这些刊物有哪些,正好也是一个普及,一个诗歌月刊,是我们诗歌界的权威刊物,还有《长江文艺》,还有《青春》,这个杂志70年代能看到,不知道图书馆现在有没有,去翻一下;《海燕》、《红岩》、《青岛文学》、《草原》,《草原》这是目前我们内蒙古文学界级别最高的刊物;《青年作家》,这都是有先锋性质的杂志。《新民周刊》、《骏马》、《山花》、《新文学评论》,还有《华夏时报》。十三个是吧?你看看他发表的量,这其中有评论,小说,而且他的小说现在很热门,很抢手,很多人和他约稿;那天中午我们预约,和他聊了一下,我一听他小说创作的思路,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就写他们村的事儿,他们村儿能写一本书;然后这样的一个发表量,我觉得请过来给我们同学讲课,其实他也是在给我讲课,我觉得非常有说服力;不是说只是去年发表,这是个长期的过程,他会在这样的时间,2015年和2016年达到他的一个高峰,非常成熟的一个作家和一个评论家,所以,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赵卡老师开始他的课。
主讲:赵卡
那就开始吧。
我和你们的老师赵博士是好朋友。我没上过大学,所以我来大学讲课觉得有点儿压力山大。在这里,我要事先说明一下,我不是来讲课,是来作分享的,这样的话,我压力会小点,大家也能读到更好的东西。刚才赵博士对我的介绍过奖了,我不是写作量最多的,我是阅读量最大的,多少年来我坚持一个原则——每天阅读量不低于一万字,这是我自己给自己做的基础任务。我所说的阅读量只是指正经书,报纸上、杂志上、微信上的、网络上的,这些都不算,纯粹的书,专指文学艺术方面的,一天不低于一万字。上周有个朋友到我家做客,看到我沙发床上的一本,以为是什么好玩的书,拿起来一看是《堂吉诃德》,对,80万字,一天一万字,80天就能读完。我的床头放的都是这样的书,所以说我不是写作量最大的,而是阅读量最大的。而且,只要是从事文学的,我一直有个建议,就是加大你的阅读量,当你读的多了,见得多了,什么样的作品你都知道怎么回事了。
来之前赵老师和我说,大家现在开的课是《现代诗歌的审美》,是关于现代诗的。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所说的诗,一般都叫新诗,咱们古典诗歌都是格律诗歌,这是相对区别说的,一百年前,忽然出来新诗了,但那个刚出来的新诗套用长者当年流行的话说是“Too young Too simple”,意思就是太年轻太肤浅了,所以现代诗这个概念是很重要的。什么样的是新诗?什么样的是现代诗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就是新诗。
今天分享的一个著名诗人是德里克·沃尔科特。沃尔科特1930年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的圣卢西亚,以前是英国殖民地的一个诗人,这个国家,这个地区,我到今天也不知道在哪个地方,可能是太小了。沃尔科特他不仅写诗,他的剧作也很著名,而且当过导演。他出了很多很多诗集,最著名的就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部长诗,然后就是今天分享的《白鹭》。沃尔科特是199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不是《白鹭》,是《奥梅罗斯》,写他的出生地的历史的一部宏伟的书。
沃尔科特是一个写海洋的大师。到今天为止,我们记住了各种各样的诗人,有写乡村的,有写城市的,有写命运的,有写历史的,写海洋的这个是无可争议的,沃尔科特是公认的大师。他写海洋得天独厚,他就出生在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是他生活的地方,第二是他诗歌的启发就来自这个地方;但是我们不能把沃尔科特认为是地方诗人,为什么需要特意强调地方诗人呢?地方诗人和地域作家,这些年来一直很流行。比方说福克纳,福克纳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教练级的小说大师。我认为,大家以后要写小说的话,有两个师傅需要拜访,一个是海明威,一个是福克纳。你要是从他们那里学到东西,写小说很快上手。我呢,就把福克纳暗暗认为是我师傅,我认的另外一个师傅是胡安·鲁尔福,写《佩德罗·巴拉莫》那个。福克纳主要是写美国南方的,他那个地方叫做“约克纳帕塔法县”,这个地名太拗口,不知道我诌对了没?他这个里面的东西中国很多人就受了影响,比方说莫言,他就写高密县东北乡。他的小说像《红高粱》系列,《丰乳肥臀》《檀香刑》等,包括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蛙》,还有《生死疲劳》都是以这个地方为原型写的。再举一个例子,著名的《白鹿原》,陈忠实写的,把一生的赌注放到一个叫白鹿原的地方。所以说很多人就写一个地方,专注即成功,我后来就写土匪乡,不知道行不行?我老家萨拉齐土匪太多了也出名了。但作为地方诗人地域作家有他的局限性,这个放到后面说。就是说,沃尔科特靠了三样东西写,他所生活的加勒比海,英语和他的非洲祖先。这三样东西集中在沃尔科特身上,这就是说花里胡哨的,而他一生都在探索这种花里胡哨的关系。为什么是这三样呢?加勒比海,是他的出生地,英语是他创作的语言,非洲的祖先是他血液里的东西,就是说写成他作品的风格。所以,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时,授奖辞说的很准确。因为几乎每一个作家写作都离不开这三样东西,就是你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就会影响你,比如内蒙古,内蒙古的某个老实巴交的作家,像邓九刚先生,祖籍山西的,然后生活在呼和浩特,他写的是著名的旅蒙商大盛魁,但很一般了,我也在写一个大盛魁小说,凡是和犯罪有关的东西这里面都写了,杀人,放火,偷窃,违法,等等都有,这是题外话。
我尊敬的诗人、翻译家黄灿然老师他主要翻译诗歌,是这些年来翻译诗歌的最好的,黄灿然老师也翻译过沃尔科特的其他诗,他在他的评论中介绍沃尔科特就说,“具有欧洲和非洲血统”,他这是说,欧洲人和咱们中国人有一点不一样的是他的血统非常复杂,尤其他们有殖民地,他就很复杂;又有信教的传统,所以在一个人身上就弄不清楚他的血统是来源于哪儿,种族来源于哪儿,他到底说什么话。有的人生于非洲,说着英语,然后生活在亚洲。所以沃尔科特是棕种人,并不是黑人。我们平时介绍时,大部分说沃尔科特是黑人,实际上不是,他是棕色种族。他是讲英语的,当地人讲方言,所以说沃尔科特身上自带另一种生命,“被分割的孩子生错了肤色”,这句诗我觉得他自己说自己说的很准确。沃尔科特的诗是英国诗歌式的风格,什么是英国式诗歌风格呢?大家看这个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代的诗歌就知道了,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代是英国文学辉煌也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那个时代,像莎士比亚就是活跃在那个时期,就是说英国的诗歌有一个特点,优雅。优雅有时候也不准确,估计都是被朱生豪给译雅了,我看莎士比亚的语言挺野蛮的。包括华兹华斯那些人,也是诗人,今天看来一般了,或者说被译一般了。当时这些诗人的诗歌地位是什么样的?我们平时说标准英语,什么是标准英语?就是说你读华兹华斯,你读完他们的诗歌就知道了,英国标准的纯正的英语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沃尔科特继承了英国标准的纯正的英语。我呢,是当过一个学期的英语老师,我那会儿是刚出学校后没事干就跑去乡中学当英语老师了,连半瓶醋都算不上,瓶底儿吧,后来走上社会把当时学的那点英语全给忘掉了。学英语的特点是如果你不是每天说英语就忘得很快。又跑题了,再说沃尔科特。沃尔科特在他的《飞翔号纵帆船》中说:“我只不过是一个喜欢大海的红种黑人,我受过良好的殖民地教育,我身上有荷兰、黑人和英国血统,所以我要么不是任何人,要么是一个民族。” 这样的表达是在中国的作家身上不会出现的。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个中国的作家会说,我是一个杂种。所以你看,外国人很诚实。比如博尔赫斯,博尔赫斯是阿根廷的,有人采访时说你这个传统来自阿根廷,博尔赫斯纠正说:“不,我的传统来自欧洲。”有人问,赵老师,您传统来自哪儿?我会说我的传统来自《诗经》,其实这是胡说。我学的第一首正儿八经的诗是中国的,但第一部小说绝对是外国的,我看过外国的才发现,我这个崇洋媚外非常正确,看中国的我估计会很麻烦,眼界不开阔。所以沃尔科特这种尝试,我也不知道他是什么种族,所以表明他非常诚实。我的朋友、诗人草树,我刚才来的路上和他打招呼,跟他说我一会儿要和大家分享沃尔科特,会引用他一篇文章里的观点,他表示很荣幸,当然是谦虚了。草树是这两年中国写的非常好的诗人,他也主要读外国诗人,他对沃尔科特的喜欢不是一般的语言能够表达,他说:“无意中从网上看到了诗人兼翻译家明迪上传的一段沃尔科特的诗歌朗诵视频。83岁的老诗人虽然行走要依靠轮椅了,但他站着朗诵,声音底气十足,毫无老态,明亮里夹带着重浊。他的姿态让我联想起《珍珠港》中的罗斯福总统,而声音的延时部分又太像甘地,只是比甘地更有力量,目光也更犀利。”哈哈,就是喜欢一个诗人,对他的动作和姿态都要喜欢上。
赵娜老师做了两张图,这图还没选好,网上有沃尔科特和马尔克斯的黑白的对比图,长得太像了。因为马尔克斯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作家,写《百年孤独》和《迷宫里的将军》那个,你们一定要看。他俩的照片太像,有时候看到沃尔科特又想这是不是马尔克斯?
介绍完沃尔科特本人,接下来接触一下《白鹭》,也就是今天我们分享的这首诗。《白鹭》是本诗集,我买回来不知道怎么回事找不到了,要不今天就带来了,我们现在读到的《白鹭》是一个从网上解压下来的。中文译本是我尊敬的一个朋友,诗人、翻译家程一身先生翻译的。我们见到的《白鹭》应该有两三种吧。我认为,程一身先生的《白鹭》是我目前读到的最好的译本。流畅,就是你把外国诗翻译成中文流不流畅是个很重要的标准。很多人为什么发憷外国作品呢?地名和人名之外,主要是国外的句子,长句,倒装,在阅读上很不习惯。这个很考验翻译家的功底,所以程一身翻译的非常流畅,而且很中庸。中庸就是合适,适度,正好,再恰当不过了。实际上,我们再举个很形象的例子,中庸就是最好的白酒,酸甜苦辣的味道都有,但每一种味道都不露头,这就是中庸。所以程一身教授翻译的《白鹭》,尽显中文之美。
《白鹭》出版于2010年,沃尔科特凭借《白鹭》获得了艾略特奖。别小瞧这个奖,入围的10位作家中,包括诗人谢默斯·希尼,希尼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你看希尼的诗,希尼和弗洛斯特都是农民诗人,人家写农民诗和中国的不一样,咱们中国的农民诗,都是孩子们读的,什么收割麦子啊太阳光芒啊,你看弗洛斯特和希尼时就知道外国诗人比中国诗人更技高不止一筹了。
我们今天分享的是《白鹭》的核心章节《白鹭》。《白鹭》是一本54首诗组成的诗集,最核心部分是里面的11首组诗,组诗内含金量最高的就是这个。拿到这本诗集你就明白了。《白鹭》是其中核心中的核心部分,就是说这部诗集给它增加光彩,能让它一举成为全球大家都很服气的一首诗。所以主要就是讲《白鹭》这本诗集中的一首诗《白鹭》。他这些诗都没有注明创作时间,不知道什么时候写的,但是有一点是透明的,就是沃尔科特老年时期的作品,诗集出版时沃尔科特已经80岁了。这国外的诗人到了80岁还在写,这和国内的诗人是不一样的,你们谁能给我举个例子,中国的诗人别说80岁了,60岁以后还能好好写作的?中国的诗人,青春期靠才华写作,中年写作,中年写作的概念出自罗兰·巴特,被欧阳江河引用最厉害的那个概念,中年时期靠经验写作,60岁以后已经写不过他中年时候的作品了,创作能力明显下降。但说老年写作的厉害,除了沃尔科特之外,另外一个诗人是叶芝,叶芝是爱尔兰诗人,也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叶芝这个人很了不起,他的秘书是庞德,庞德有一个厉害的地方,艾略特的《荒原》,那也是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主啊,他改的。艾略特写完《荒原》之后找庞德看看他写的作品,庞德直接砍掉一半儿,砍完一半儿后成了世界名作了。同时期,诗歌里是《荒原》,小说里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些都是进入文学史的东西。当年海明威也好,还是菲茨杰拉德也好,大家的小说都要找庞德看看。所以我很怀疑,他是叶芝的秘书,是不是叶芝的很多诗他也都改过。因为我们大家读到的叶芝最熟悉的诗,比如《当你老了》,还有《驶向拜占庭》《丽达与天鹅》这些都是名噪一时的名作,到今天都是经典。就像叶芝这样的作家后来也遇到了问题,就是不想写了或者说写不动了。但叶芝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到晚年的时候写出了《人与回声》也是非常厉害的名篇,他写人的一生的命运是什么?终生的劳役。所以说这都是真正的大诗人。终生写作的最著名的应该是歌德,我们今天看到的《浮士德》实际上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他年轻时写三部曲作品,最著名的就是拿破仑行军打仗时带着那本《少年维特之烦恼》,那是尽显年轻时的才华,炫耀的东西。到了晚年他觉得这个东西不对了,所以写了《浮士德》。《浮士德》就很少有技巧,就是说一个人一生经验的结晶。他不是一首诗,是一个剧,这个剧恐怕下辈子也搬不到舞台上了,终生无法在舞台上上演的剧,写了一辈子,到死还没写完。这就是国外的大作家,终生写作。所以我和我的朋友广子在搞《中文》杂志时,最后定下的标语就是向终生的中文写作者致敬。我们年轻时候写过一两部好作品这不算什么,老年时候写过一两部好的作品,这也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做一名终生的、持续的中文写作者,这才是作为一个职业作家、职业写作者的一个终极意义。很多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还能写出大作,沃尔科特就是获完诺贝尔奖十年后写出《白鹭》的。这个就是说,像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百年孤独》,之后又写出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很多人是看过《百年孤独》的,大作家的大作品,那不是影响中国,而是影响全球的很多作家,但是《霍乱时期的爱情》,在技巧上和细腻程度上要超过《百年孤独》的。为什么外国人写爱情写的好呢?咱们中国人写爱情是写年轻人的爱情,中年人的爱情,马尔克斯写的是老年人的爱情,写做爱。看完之后你目瞪口呆,什么叫做巨大的才华,无法超越这个。在这儿不能用语言描述,用语言描述就亵渎了,我建议大家看一下,就是说好的文学作品会让你终生难忘。
人们是怎么对沃尔科特评价的呢?沃尔科特是1992年凭借《奥梅洛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这是一部长诗。国外有传统,他们的希腊英雄主义传统太强大。国外有两个传统,一种是希腊传统,一种是宗教传统,所以说很多人写东西喜欢拿他们的希腊传统和宗教传统写东西。沃尔科特也是借鉴中国人所说的抄袭仿照的意思,但是人家水平高。借鉴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的长诗,写完了《奥梅洛斯》,然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加勒比史诗”,沃尔科特也被誉为“当代的荷马”。这个称号是无上光荣的,为什么呢?假如有人说我,赵卡是当代的莫言,那我就会感觉到无上荣光。荷马,这个是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欧洲哲学的源头来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文学的希腊源头来自一个是荷马,二是古希腊的戏剧家。所以说创作,我为什么刚开始就强调阅读呢?没有阅读就不会有资源,你要大量阅读才能利用资源,你越有强大的资源,就能写出强大的作品。我们说抄袭,今天这个抄袭,明天那个抄袭,我说我也抄袭。你抄袭的哪儿?我说,我告诉你我抄的谁,我说了一串名字,你没读过,你想指责我抄袭都没办法,我觉得是我抄的好。我有个中篇小说,给广子看,问这篇小说写得怎么样?他说:“这是我目前看到你写得最好的小说。中国几乎没有超过的。”这就是抄的好,但他反手说,“要不是我刚看完《佩德罗·巴拉莫》”,就被你骗了!”哈哈!当然抄也不是一个字一个字抄,你明明知道我抄,却又说不出我哪个字是抄的,所以说这是我提倡的写作的投机取巧的办法。
罗伯特·格雷夫斯是英国的诗人、希腊学家,他说:“沃尔科特处理英语时,对英语内在魔力的领悟要比他大部分(如果不是所有)生于英语地区的同代人来得深刻。”国外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像纳博科夫是俄罗斯的,他到美国之后用英语创作,写得比美国人还像美国人,这就很厉害了。布罗茨基,那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流放后到了美国,他的大量散文是用英语写的,写的比英国人和美国人都好,就像我们见到老外时,中文说的比中国人都好。咱们着急还满嘴大茬子味儿,我这个武川莜面土豆味儿,外国人说的那么好,就这个意思。沃尔科特说:“我无风格可言。”这个没风格不是自谦了,是自夸了。没风格就是他的风格,为什么呢?刚介绍里说过,他的背景,他受的教育,包括他祖先的来源,让他把各种风格容纳于一身。所以说,布罗茨基非常推崇沃尔科特,他说:“你可以说他是自然主义的,表现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意象主义的,隐逸派的,自白派的,等等。”这些都是当时美国、法国那些国家非常著名的文学流派,像自然主义,华兹华斯他们都是自然派的,意象主义就是庞德他们。意思就是说,沃尔科特,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著名诗人风格在沃尔科特身上都有,但是都不冒头,就是我刚举例白酒那个说法,都不冒头,这就是水平。但是这里有什么问题呢?出现个人身份危机。你到底是谁?批评家首先说:“一位西印度群岛诗人”或“一位来自加勒比海的黑人诗人。”一般都是这样介绍的。就像赵卡是内蒙古的诗人,黑梅是来自通辽科尔沁的小说家。有时候这么介绍时,心中很不爽。我是内蒙古籍的全国著名作家,不是内蒙古作家。这是个人膨胀,当然这是开玩笑的。来自加勒比海的诗人,加勒比海范围太广,应该说我是英语世界诗人,所以说给人的定义不准确让人很不爽。布罗茨基在一篇评论沃尔科特诗歌的文章《涛声》中认为,这种定义之短视和误导,并不亚于把救世主当做一位加利利居民。“这些显然要把他视为一个地方作家的企图,是一种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怯懦,这种怯懦可进一步归因于批评界不愿承认这位伟大的英语诗人是一个黑人。”的确如此。中国也是这样,贾平凹写的挺好,农民,莫言也是,自己不懂的东西还要胡乱评价,以后要远离这种人。什么叫远离这种人?一定要远离你们身边懂文学的人,你身边人太容易影响你,什么也不懂还要评价。
关于沃尔科特的特点, 美国批评家斯文·伯克兹 在《指定继承人——评德里克·沃尔科特的《仲夏》》一文中说,“他的引导者包括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时代的诗人,华兹华斯,丁尼生,叶芝,哈代和罗伯特·洛威尔(此人也曾尝试把这一序列的传统合并到他自己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他们的声音象织机上的纬线一样在他的诗行中穿梭。与之相应的是,从中也可以听到本地的影响,譬如加勒比地区的方言语汇和句法”。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当代和前一代最优秀诗人的营养价值拿来,然后结合自己的本地方言写出非常好的作品。特别一提的是莫言,莫言学的是谁呢?是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福克纳是写南方的嘛,他把这两个人的特点学到之后呢,写高密东北乡。山东的本地方言,语言和故事,拿出去后就傻了,怎么中国还有这么好的作品呢?所以说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张艺谋拍完之后在柏林电影节上拿了奖。我在北京现代文学馆参加麦家的一个讲座,邀请的嘉宾中有莫言。当时我就感到庞大的气场,坐着坐着听说莫言来了。麦家是今天的主人吧,莫言进来的时候自带光芒,所有人的照相机往他身上打,我就和旁边的朋友宁夏的诗人阿尔说:“兄弟,咱们啥时候要是能这样就没问题了。”有老人没座位,就坐在地下听,他也听不懂讲什么,就是去看,这就是气场。莫言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成就呢?他在中国是最聪明的,最自觉,最勤奋的人,把国外的小说和文学作品容纳到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然后创作了独树一帜的莫言小说。今天这么多人写小说,当把莫言的小说拿到手的时候,你看到的根本不是和其他人一样的作品,和中国所有的作家都不一样。这就是莫言。
毫无疑问,沃尔科特是一位英语的大师。我很奇怪,国外的任何一个国家一旦用英语写作时,他的英语水平就超过他本国的人,所以很多人特意强调英语大师。在这儿想强调什么问题呢?就是翻译的重要性,翻译中的缺憾。每次翻译一定是把原著中的一些东西丢掉了。所以说你怎么才能把它留住?举例子,庞德等翻译中国诗文,现在在想用外语怎么翻译?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一个字一个字对的啊,英语的这几个单词对上,怎么翻译啊?中国的汉语是抑扬顿挫,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英语不知道怎么对。所以说肯定在翻译过程中丢掉了一些东西。“他灰溜溜的跑了。”“灰溜溜”怎么翻译这个味儿?就存在这种问题。因为我不懂翻译,我知道的好多诗人朋友他们也是翻译家,王家新老师啊,黄灿然老师啊,像草树啊,李以亮啊,他们也有些困惑。水平挺高,我估计是用其他方法转换过来了。诗人、翻译家黄灿然老师认为“他这种风格,刚好适合用来表现加勒比海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西印度群岛也因此找到一位能够赋予它不朽魅力的伟大诗人。他的语言明亮练达,他的诗句充满阳光和空气,海滩,海岛,沾在皮肤上的沙粒和海盐,而这种鲜明的色彩是与他那画家的眼睛分不开的。他不仅是一位诗人,戏剧家,还是一位水彩画家和油画家。”
为什么今天讲沃尔科特呢?沃尔科特这个名字对中文读者来说应该是很陌生的,我们很多人熟悉的是奥登、里尔克、叶芝、艾略特、史蒂文斯、弗罗斯特、布罗茨基、特朗斯特朗姆、博尔赫斯、波特莱尔、惠特曼等等,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就更不要说了。所以,讲沃尔科特要比讲这些诗人轻松的多,你们不熟悉嘛,好讲,因为讲错了也不知道。要是讲奥登、里尔克、艾略特大家都知道咋回事,就不敢讲。所以这也是投机取巧的事儿。大概就是说,关于沃尔科特,关于《白鹭》,关于英语诗歌的一些特点,刚才已经说了,虽然讲不全面,大家知道一点儿。今天为什么说不是讲课,而是分享?因为讲课不是我的专长,我是写评论的,斯坦纳说评论家是太监,哈哈,现场给大家评论这首诗,也没多大意思,估计你们也不爱听,还是分享吧。分享诗歌的方式最好是阅读,只有阅读才能感受到诗歌之美。整个《白鹭》不读,但是核心章节要读下来。我的普通话不好,但是课堂上一定要读。我在北京的时候,欧阳江河老师讲课,讲着讲着就觉得没意思了,就开始读。他是技艺好,他读诗会听的如痴如醉。
程一身老师这个译本翻译的非常好。我虽然普通话不好,咱们还是读一遍,感受一下中文之美。我给大家一个提示,就是朗诵诗歌切忌朗诵腔。我说的朗诵腔是以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为标准的装腔作势的朗诵。朗诵是诗人怎么写的怎么朗诵就行。沃尔科特怎么写的呢?他老年了,以我本人的理解能力,读一遍吧:
1
细察时间的光,看它能有多久让
清晨的影子拉长在草地上
潜行的白鹭扭着它们的脖子吞咽食物
这时你,不是它们,或你和它们已消失;
鹦鹉在日出时咔哒咔哒地发动它们的船只
四月点燃非洲的紫罗兰
面对鼓声阵阵的世界,你疲倦的眼睛突然潮湿
在两个模糊的镜头后面,日升,日落,
糖尿病在静静地肆虐。
接受这一切,用冷静的判决
用雕塑般的词语镶嵌每个诗节;
学习闪光的草地不设任何篱笆
以免白鹭被刺伤,在夜间呻吟不止。
刚才我朗诵的第一节。
我们今天分享的作品好在哪里呢?现代诗好在哪里?我说的现代诗不是新诗,新诗是民国的诗,70年代末以前的诗,属于不怎么成熟的。现代诗好在哪里?就说咱们今天的主题。这首诗的第一句“细察时间的光”,这就是老年之作,因为年轻人不写时间,因为他不缺时间,所以这一看就是老年人。“细察时间的光”起句不平凡,关于诗歌的主题一目了然。这就是我们传统语文教育中经常被问的一个弱智问题,也是我本人从事文学写作以来最为困惑的一个问题,你写的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中心思想。文学作品为什么要有一个中心思想呢,没有中心思想不能吗,来,你给我说说卡夫卡和博尔赫斯每一篇小说里的中心思想?后来我也不得不妥协这个中国语文式问题,我得回答,文本是有中心思想的,比如说,所有的文学作品里有一个共同的中心思想:时间。把时间作为中心思想是很安全的。一个诗人或作家的伟大首先在于他如何感受、处理“时间”这个主题,比如但丁的《神曲》,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比如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包括卡夫卡的《城堡》,都是在处理时间的问题。在读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他处理的问题就是“时间”。
2
这些浑身洁白,鸟嘴发红的白鹭多么优雅,
每只都像一个潜行的水壶,在潮湿的季节
茂密的橄榄树,雪松
抚慰咆哮的急流;进入平静
超越欲求摆脱悔恨,
或许最终我会达到这种境界,
在阳光下,棕榈叶像轿子一样低垂着
影子在它们下面狂舞。在我充溢着
所有罪孽的身影进入遗忘的
绿色灌木丛以后,它们就会到达那里,
一百个太阳在圣克鲁什山谷
上升又下沉,而我的爱如此徒劳。
3
我看着这些巨树从草地边缘腾空而起
像膨胀的大海,却没有浪峰,竹林陷入
它们的脖子,像被绳子拴着的马匹,黄叶
从震荡的枝条被撕下来,雪崩般塌落;
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暴雨骤降之前,
天空如同被浸透的帆布,在绝望地航行
风在乱纸中猛吹,完全笼罩了山峦
似乎整个山谷是一枚安然度过风暴的豆荚
而森林不再是树木,而是奔腾的海浪。
当闪电炸裂,雷声吱嘎作响如同咒骂
而你是安全的,躲在圣克鲁什深处的
一间黑屋里,电光一闪,当前突然消失,
你暗想:“谁会为颤抖的鹰,完美的白鹭
和云色的苍鹭,还有连看到黎明虚假的火焰
都感到恐慌的鹦鹉提供住房呢?”
我们从第一节开始一直感受它的美,另外就是说,他处理时间的方式是“细察时间的光”,这几句你会想到什么,《圣经-创世纪》的开篇,“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吕振中译)这就是伟大诗篇的开头格式,也就是我讲营销课时说的起手式。
刚才我们读第二节第三节感受到了什么?第一个特点是时间,第二个你看他的修辞,刚才读的时候估计大家都感受到了,《白鹭》如钻石光芒四射,也就是说织锦般的繁复华丽的修辞太强大了。中国的新诗太肤浅,太简单。你看它的比喻装饰句子,没错,我说的是修辞装饰,而且我始终认为,那些能够流传下来的诗主要是依靠修辞装饰过的力量,包括中国的许多古典诗词也一样。“这些浑身洁白,鸟嘴发红的白鹭多么优雅,/每只都像一个潜行的水壶,”“白鹭”优雅得像“水壶”太新鲜了,以前没见过。
我们强调词句,就是说你的词语、句子要怎么运用。一定要把最合适的词语安排到最恰当的句子里。这样的话,一首诗读出来就和别人不一样了。这样的句子在《白鹭》里面,天衣无缝的缀满了全诗,美到极致。像“有时像保龄球瓶一样直立,”“当闪电炸裂,雷声吱嘎作响如同咒骂”等等,正如诗中的一句:“用雕塑般的词语镶嵌每个诗节”。就是每个句子里,他的用词都像镶嵌的,有雕塑的美感,建筑感。如果用一些很普通的词语,就没有了美感。
咱们继续再往下读两节:
4
这些鸟持续为奥特朗充当模特,
在我年轻时,一本书中雪白的白鹭
或白色的苍鹭会像圣克鲁什翡翠绿的
草地一样打开,深知它们看上去多么美丽,
完美地昂首阔步。它们点缀着这些岛屿,
在河岸上,在红树林的行列或养牛的牧场里,
在池塘上方滑翔,然后在小母羊光洁的
脊背上保持平衡,或者在飓风天气里
逃离灾难,并用它们令人震惊的戳
啄出记号,似乎在它们神话的高傲里
研究它们是完全的特权
它们扑扇着翅膀从埃及飞越大海
伴随着法老的朱鹭,它橙色的嘴巴和双脚
呈现出安静的轮廓,装饰着教堂的地下室
随后它们展翅起飞,翅膀扑扇得很快,
当它们扑扇翅膀时,当然像一个六翼天使。
5
那永恒的理想是惊奇。
阴冷的绿草地,安静的树木,那边山坡上
的丛林,接着,一只白鹭白色的喘息使
飞行进入画面,然后用它笨拙的脚步
摇摇晃晃地站立,那么笔直,白鹭的象征!
另一个想法令人惊奇:站在树稍的
一只鹰,悄无声息,像一只猎鹰,
突然冲入天空,用那种和你相同的高度冷漠,
在赞扬或责备之上盘旋,
此刻它落下来,用爪子撕扯一只田鼠。
草地的事件和这种公开的事件是相同的,
一只白鹭惊奇于这个事件,高处的鹰在嗥叫
冲着一具死尸,一种纯粹是虐待的爱。
当我们知道了它的主题和修辞,有主题,有修辞后,诗的好还要看气息。我们读一首诗时,气息不顺就会特别难受。假如让我们读福克纳、乔伊斯的小说,为什么很难读?除了特殊的句式设计之外,有种意识流的成分,我特别不喜欢意识流,意识流这种东西让人上气不接下气,感觉气息不好。真正的好作品,首先要好读。如果有读过美国诗人金斯堡《嚎叫》和法国诗人圣-琼·佩斯《远征》的,一定会被诗人的高亢刚猛的气势所震慑和折服,但你们见过平时人们会朗诵吗?不会。真正的好句子,举个例子,大家见过最多的是像叶芝的《当你老了》这样的诗口口相传。这里面的奥秘就在于气息,所以你看《白鹭》的气息,均匀、平衡,有古典音乐般的节奏感,所以程一身翻译《白鹭》译出了中文之美。每一行诗都会给人带来巨大的愉悦感,和其他的英语诗人比如艾略特、史蒂文斯、迪兰·托马斯、西尔维娅·普拉斯等都不一样,和英国浪漫主义的伟大先贤们如雪莱那种尖锐、浑身似火的明亮也不一样,沃尔科特是将高音的嘹亮和中音的浑厚结合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发声,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觉得他的来自加勒比海地区独特的殖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出身给予了他诗的独特魅力。简单来说,就是你出生在海洋地区,你的嗓子里都带着潮气.
继续读诗:
6
圣诞节这周过了一半,我还不曾看见它们,
那些白鹭,没有人告诉我它们为什么消失了,
而此刻它们和这场雨同时返回,橙色的嘴巴,
粉红的长腿,尖尖的脑袋,回到了草地上
过去它们常常在这里沐浴圣克鲁什山谷
清澈无尽的雨丝,下雨时,雨珠不断落在
雪松上,直到它使这里的旷野一片模糊。
这些白鹭拥有瀑布和云的
颜色。我的一些朋友,已所剩不多,
即将辞世,而这些白鹭在雨中漫步
似乎死亡对它们毫无影响,或者它们像天使
突然升起,飞行,然后再次落下。
有时那些山峦就像朋友一样
缓缓消失了,而我非常高兴的是
此刻他们又回来了,像记忆,像祈祷。
7
伴随着落入林中的一片悠闲的叶子
浅黄对着碧绿旋转——这是我的结局。
不久将是干枯的季节,群山会生锈,
白鹭上下扭动它们的脖子,弯曲起伏,
在雨后用嘴巴捕食虫子和蛴螬;
有时像保龄球瓶一样直立,它们站着
像从高山剥下的棉絮似的果皮;
随后它们缓缓移动,用双脚张开的指头和
前倾的脖子移动这么一只手的宽度。
我们共有一种本能,那种贪婪供应
我钢笔的鸟嘴,叼起扭动的昆虫
像名词那样吞咽它们,当它书写时
钢笔尖在阅读,愤怒地甩掉它的鸟嘴拒绝的食物。
选择是这些白鹭的教导
在宽阔空旷的草地上,安静而专心地阅读时
它们不断点着头,这是一种难以表述的语言。
“钢笔尖在阅读,愤怒地甩掉它的鸟嘴拒绝的食物。选择是这些白鹭的教导”。这个很有意思,这就涉及到技艺。主题和语言确定之后,能不能写出令举世折服的诗篇其实就看一个诗人的技艺了,注意,是技艺而不是技巧,技艺贯注的人生的阅历和经验,技巧要等而次之;我们刚才读过一遍,《白鹭》感情充沛,令人惊叹的高音和浑圆的中音恰到好处的调换共鸣,一生的时间都奉献给了诗歌。这样的句子出来我一点儿都不奇怪。风格化的描述服从于内心起伏的激情,你能想象一个80岁老人体内汹涌炽热的激情吗?修辞雄辩而精确、用词惊心动魄而准确、语调哀而不伤,断句举重若轻,这个是我个人的总结。译者程一身说,“他是一位平衡大师,准确地计算好了每一个诗节中杠杆的比例,并服从于内心的涌流和生命的经验。”太有魅力了。作为一个世界级的诗人,写诗的时候,和我们初学者写诗是不同的。技艺高超。这就是我们说的老师傅.
我们再看最后这节:
8
我们在圣克罗伊一个朋友家的游泳池边
约瑟夫和我正在交谈;他停止谈话,
这次来访我本希望他会快乐,
喘息着指出,并非静立或阔步
而是固定在这棵巨大的果树上,一种景象使他震动
“就像某种来自博施的东西,”他说。那只大鸟
突然飞到这里,或许是同一只鸟把他带去,
一只忧郁的白鹭或苍鹭;说不出的话
伴随着我们,像欧迈俄斯,第三个同伴
什么得到他,他爱雪,什么就会让它呈现,
这只鸟泛出一种幽灵似的白光。
此刻正值中午或傍晚,在草地上
白鹭一起静静地向高处飞翔,
或者航向海绿色的草地,如同一场划船比赛,
它们是天使般的灵魂,像约瑟夫的灵魂一样。
这是《白鹭》这本诗集的核心,诗共8节。所以读完之后,我们最后要说感受。《白鹭》是一部老年之诗,沃尔科特写《白鹭》的时候,已经是享誉世界的大诗人了,意味着不再有身份焦虑和精神压抑这种情绪了,年轻的作家有种焦虑,生命的焦虑和写作焦虑。沃尔科特当时有了名誉地位,写《白鹭》是毫无焦虑感的。所以你看《白鹭》的语调、语速、语感都平和和宽阔无比;这个时候我可以说一下这首诗的中心思想了:表达了沃尔科特对时间流逝和死亡迫近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不是那种难以抑制的悲伤,而是如我的朋友、诗人草树所说的:悲而不伤。所以你会看到诗人叹息美之将凋零但更珍惜现时的时光,不到一定境界根本达不到这种洞悉人类命运的水平。所以沃尔科特就是写了这些,诗歌写了什么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很多诗只能放到中国的语言源头上,我们才能知道写了什么。这首诗主要是写老年,时间在流逝,我感到很悲伤,但是没有伤到那个地步。我很坦然的接受这一切,时间已经流逝了,但是我们还要珍惜这没有流逝的时候,我们要珍惜现在。所以说,这是一首非常豁达的一首诗。
基本上分享《白鹭》就到这里了。
最后,额外说一句,赵博士说要在内蒙古大学开现代诗歌审美的课程,这个课在北京没问题,在内蒙古可能是破天荒的。我觉得内蒙古大学,包括内蒙古的其他学校,如果要进行语文教育,要是回避诗歌的话,这个语文教育,我相信不会好到哪里。为什么?因为在世界上的所有文体中,诗歌是所有文学、所有文体的老祖宗。世界上第一流的诗歌作品就是《荷马史诗》,戏剧作品就是古希腊的三大剧作家,哲学作品就是柏拉图,就是说文字高于一切。文字高于标准,高于音乐,文字当中高于一切的就是“诗”。所以开诗歌课,我觉得这很有想象力,很及时,应该会让很多人受益的课程,尤其是我们说的现代诗。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目前翻译成中文最漂亮的诗,而不是讲诗歌理论,就是想让大家感受,为什么要开现代诗课程?好在哪里?这就是我们今天分享的,所以不用中文学术语言,我平时也是做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会存在主义,一会儿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等,讲这就没意思了。就用平常的口语,所以大家感觉赵卡老师没多大水平,这是为了让大家互相都能听懂。
为什么讲现代诗?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的新诗自胡适1916年写完那首《蝴蝶》后就诞生了,之前的都是格律诗,四言、五言、到七言就不再往前踏一步。格律诗,无论你的水平多么高深,就只在四言、五言、七言之内。当然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像唐诗的辉煌,它是没问题的,但是今天我们没法那样写,所以今天我的好多朋友,当他写古体诗的时候,我的话很难听,中国古典文学的格律体是种死去的文体。所以说新诗也是用口语破的局,经过五四的不成熟期和四九年后的歌德体,真正确立了现代意识应该是从七十年代末北岛顾城开始启蒙,经八十年代洗礼到九十年代终成大熟,诞生了中国当代汉语诗歌诸多大诗人,比如西川、于坚、欧阳江河、李亚伟、王家新、韩东、臧棣、余怒等等,当然了,你们熟悉的可能也是热爱的席慕蓉,海子。
那到底什么是现代诗?这个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属于理论家们和写博士论文的同学们研究的事儿,我作为一个作家、诗人,我参考的是波特莱尔和惠特曼的标准,毕竟他俩算是开现代诗的鼻祖:
1、自由;
2、反动。
自由是说形式的,反动是说内容的,也就是说,什么形式都敢用,什么内容都敢写。
今天分享沃尔科特的《白鹭》,一是的确大师之作,二是比较安全。如果我讲艾略特的《荒原》,估计会被你们轰下台的,太复杂也太晦涩。
谢谢!
作者:赵卡
来源:62路公交车
本期编辑:周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