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五味杂陈的文字——读赵林祥散文集《人生的第一个青苹果》

赵林祥是一个岐山“奇才”,当我仔细读完《人生的第一个青苹果》,突然感觉,这个两岁丧父,10岁因病双耳失聪,靠自学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兄长。有太白山一样刚强的脊梁,有华山挑脚夫一样对文学追求的意志,有渭水一样灵活机智的头脑,有泥土一样质朴、芬芳的心。
优美的散文,不仅能让人过目不忘,而且能给人许多思考。赵林祥的散文,以他生活的岐山地域为画布,用他充满激情的文字为颜料,真诚地画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读者会在这块画布中看到温暖明亮的色彩,会读到生命的疼,一个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也会读出生命的倔强和顽强。
读赵林祥的散文,如喝一杯清香芬芳的茉莉花茶,宜品。要品出味儿来。《人生的第一个青苹果》就是五味杂陈、五味俱全的文章。在静夜,读这样的文字,你会感觉在字里行间,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不很浓烈,也不刺鼻,舒心且温润的一种味道。掩卷长思,你会感觉这种味道刺激了心灵深处的隐形的琴弦。他是用文字酿制一坛坛陈年老酒。这坛旧,浓缩人生各种况味。
读赵林祥的散文要用身心去感觉,不必使劲嗅,就能品出各种味道。《乡音是一味药》,读出孝心,读出母亲患老年痴呆后,一个乡村儿子尽所能,为母亲延缓衰老的一个个感人的情节。读着,内心酸酸的。羊有跪乳之恩,鸦当反哺之情。赵林祥夫妻皆有残障,把一个患老年痴呆的母亲照顾得能高寿,真的让人肃然起敬!这样弥漫着孝心的文字,怎能不感染教化读者?《人生的第一个青苹果》散文集中,像这样,让读者读起来酸楚的文章很多,不是简单的煽情,而是文字中有一种感人向上的力量。《父亲那一巴掌》,让我读出生活的苦辣。有一年,母亲酿醋时,把煮熟了的五谷杂粮放到笸箩里,笸箩放在火炕上给加温。没料到火炕里煨柴过多,导致火灾。仅有的几间瓦房和家当化成灰烬。当作者次日一早,赶回家时,也跟着惊魂未定的母亲和弟妹大哭。父亲打了他一巴掌,让他学会面对灾难,坦然面对。这篇回忆性散文,感情真挚,文字中浓缩着一种苦辣。地位卑微的人物,在面临天灾时,表现出的承受力,有小草一样的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赵林祥散文中的苦,是抒写生命中的坎坷和痛,他笔下的苦,没有黄连那样的苦涩,让人难以下咽。他是把生命中这种“痛”,用幽默的手法加以缓冲,如一个举重运动员,使用浑身的力气,擎起生命中的负荷,然后舒缓有节奏地放下。《寻梦的路》,是写自己坎坎坷坷的人生之旅,自己两岁,父亲患脑溢血去世。十岁花样少男,因农村误诊,青链霉素中毒,告别有声的世界。在寂静无声的世界,坚持自学,爱上文学。写作是他向这个世界的抗争,也是唯一发声的窗口。寻梦路上并不平坦,母亲不识字,将他的一麻袋稿子和资料换了盐巴、 肥皂。他跑了20里路,才追上那个收破烂的老头。无法用语言交流,连比带画了半天,给老汉磕了三个头,才讨回书稿。为采访,还发生车祸,住院半年。迄今,已经发表作品100万字,公开出版五本专著。你不得不佩服赵林祥是一只雄鹰,虽然折断了羽翅,仍向生命的高空,倔强地飞翔。读这样的文字,催人奋进;读这样的文字,让人反思和共鸣。赵林祥写乡土的一组散文,有泥土香。那是封存在记忆深处的歌谣,那是在梦中念给故乡的山,念给故乡的水,念给故乡的风的一首首抒情诗。这一首首抒情诗,有一种“甜”的味道。这种味道蕴含了乡情之美,民风之美,人性之醇美。《依依乡情》《民俗风韵》两辑散文,大都如此表述。这种“甜”味道,也是一种乡村的味道。赵林祥非常热爱乡村生活,对脚下的土地,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他熟悉袅袅升起的一缕炊烟,熟悉炊烟里里喧腾的生活,熟悉稼穑,也熟悉垄旁大树上的飞鸟,以及树下的鸣唱的小虫。他的乡土散文接地气,有独特的芬芳。
赵林祥的散文有着岐山地域真实生活的沧桑素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的组合。他是一个乡村歌手,也是一个励志传奇。他的散文,取舍潇洒,收放自如,且错落有致,文字准确、生动、精炼,有着极高的审美水准。达到散中见飘逸,不散中见思想深刻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