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归途,都是前路
——评《穿越海上丝绸之路》
文/陈静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海洋,在中国人的意象中,意义非凡。除了象征宽广深邃外,海洋还经常被用来借指时间的久远,一件事情一旦与海结合起来,便有了岁月亘久的意味。
两千年前,当一支支船队,在浩瀚海洋中乘风破浪,向着远方不断行进时,或许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两千年后,被人们以这样隆重的形式重新提起,更不会想到,那些他们不远万里带到异国的陶瓷、丝绸、药材和渊源文化,会在两千年后,以种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形式回归,焕发出新的丝光绸彩。
比起早已声名大噪的纪录片,图书《穿越海上丝绸之路》除了尽收片中精华,更多了一份可以静静品味的从容感,它并非只是纪录片的文字收录,而是一种沉淀与延伸,亦如那条曾经连接了华夏大地与陌生异域的航道。
作为人文历史书籍,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文字,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从而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穿越,这是文字独有的魅力。
书的开头,就是一场具有穿越感的盛大蒙太奇,从唐代义净法师不畏艰险以海为路传播佛法,到上世纪80年代的文森特奏响海上琴声的探索旅程,再到翟墨与海为伴、在海军的护卫下重走丝绸之路,不同的人在同一条航线,写出了截然不同的故事。如果说义净法师是为了弘扬文化,那么文森特更多的则是探险与体验,而在信息化发展到如此程度的今天,翟墨自然不用依靠航海去寻找或传播文化,也无须亲自下海才能知道海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风光,他的启程,更多的是为了致敬。
也正是因为翟墨等后世之人的念念不忘,义净法师当年所期望的一切,全都成为现实,甚至比他想象的还要丰富。通过这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世界开始有人知道了中国的名字,而中国也得以知道在神州之外,还有那么多神奇的土地,上面孕育出神奇的作物,居住着神奇的人们,他们有着我们所不了解的神奇文化。
一切神奇,都来源于曾经的未知,而当彼此了解后,这份神奇便成为互相的交融。在《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的书中,记录了很多这样关于交融的故事。
马来西亚忙着向客人介绍产品的刘俊光,在泰国决定接手家族茶叶生意的白姗姗,和在新加坡带着儿子学习茶经的魏荣南,他们分属于不同坐标,却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传承茶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让茶叶为世界所知,也让分属于各地的华人实现了时空上的交融,他们以茶为生,也不断让这茶香历久弥满,散播到更多的人群之中。
而更深入的交融,更是无所不在。阿努拉与潘霞,何伟与黛比,这两对跨国夫妻更加生动地体现出了交融的含义,而这种交融,更具让人温暖的烟火气。爱好武术的阿努拉,出现在了相声的舞台上,而黛比则和她的中国丈夫,兴致勃勃地讨论美食包子的做法,这样带着声响与气味温度的交融,不仅是生活细节与个人爱好的连接,而是文化的碰撞与结合。当年古代先人们驶向海上丝绸之路,心中满是对未知的憧憬和忐忑,而活在当代的我们,则更可以有的放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进行交融,这份信手拈来的自由,离不开两千年前那一个个颠簸的日夜。
交融,能带来愈发兴旺的传承。
伍万通在泰国掌管着他的轮胎王国,与中国进行着深入的贸易往来,而郭说锋在印尼是富甲一方的知名商人,却常年致力于自然环境,想要带动富裕的华人们回馈社会。他们都传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并且将之发扬光大,赋予更加宏大的意义。在他们眼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以物易物,而是国计民生的共同发展。
亦如古时航道的开启,而今当国门完全打开,文化经济上的你来我往,对中国而言,大事与小情共存,输出与输入同在。
来中国学习中医、武术及各种技艺的外国青年,他们带来了新鲜的异域气息,缩短了我们与异国的距离,同时,他们也目的明确,汲取着他们所需要的一切——为了个人爱好,为了事业发展,为了患病的家人,甚至是为了帮助自己国家内更多的人。他们很像他们的祖先,对中华文明充满兴趣,但他们却更知道怎么亲自将这些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发挥更加实际的作用。两千年,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早已不再只是好奇的打量,而是学会了取长补短,携手共赢。
这是轮回,是海上丝绸之路跨越千年的再次发酵,当年从海外承载着异国香料、种子、书籍而归的先人们,他们的归途,而今变成了新的前路——既是我们的,也是世界的,必将带来更加热络的沟通和交往,和更加纵深牢固的协作。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以文字,为我们开启了一场穿越之旅,《寻路》《家承》《原乡》《连枝》《薪传》《问道》《脉缕》《轮回》八个部分,宛如八个不同的航段,也是八种对于那条古老航道的不同解读。海洋无声,并不会留下船的痕迹,而我们,还有之前的一代代人,则用文字记录下了发生在波涛之上的故事,并让其源远流长,愈发激荡。
来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