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我们要有实干和担当精神——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秋分之际,我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由29名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的书,让我深受启发和鼓舞。这本书就像一盏灯,折射出许多人生的哲理。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我想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奋斗历程直接相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青年习近平刚来到梁家河时就要一步一步地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关”。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这些都是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每过一关都有一份收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在奋进中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内容朴实且深刻,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心系百姓、勤奋上进、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这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信念和抱负直接相关。在农村7年,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极具说服力。透过这本书我们了解到,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并没有记录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但那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深深地打动着我们,青年习近平用他的一举一动感动着我们。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习近平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脚注。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当读到去文安驿接知青的村民们见到习近平的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时,我的心微微一颤,是的,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习才能改变命运。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青年习近平遇到不懂的事就要刨根问底,以办沼气为例,在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期间,他从《人民日报》上了解到沼气的重要价值,他毅然决然赴四川学习办沼气的技术,回来之后结合当地的气候研究施工,推动梁家河兴建起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习近平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是震撼人心的。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真理之光,弘扬浩然之气,这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还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从政史。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正因如此,习近平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大家都拥护他”。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在梁家河的7年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是习近平与黄土地的不解之缘,从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中汲取到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广大青年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在青春岁月里找寻奋斗的目标,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实际,克服困难,努力奋进,方能成长成才。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人才自信。青年人才要到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真正了解社会民生的真实状况,了解基层民众的疾苦,从而培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提高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只有到艰苦环境中去打磨,才能在实践锻炼中沉淀自我、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为走好人生道路沉淀和积蓄力量。青年要把奉献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把人生追求融入到国家事业发展洪流,把“小我”凝聚成“家国”,把点滴真情奉献给祖国人民。
 当我们回望过去,历史已经定格,古老的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经历了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跃进,今天正昂首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道上。人们关注领袖,希望走近领袖、了解领袖、读懂领袖,实质上是在关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的前途命运,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像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的那样,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始终与人民相结合、和群众在一起,真正做到敢于担当、善谋实干、实事求是、锐意进取,扎扎实实作出业绩,就是信仰的力量、为民的情怀、务实的作风、担当的精神。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历史。
  
 
 作者简介:周后运,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邓演达/蔡锷研究专家,曾当选为北京2008奥运火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