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冰峰:读《漫瀚剧探索》的一些感想

读《漫瀚剧探索》的一些感想
冰 峰
 
      朋友带着《漫瀚剧探索》一书的书稿来找我,让我写序,我说自己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适合写序,可以写一篇感受式的文章,发表一下我的看法。朋友同意了,于是我开始认真翻阅这部书稿。
      《漫瀚剧探索》一书的文字很简朴,没有艰涩深奥的词汇和句子,讲述的内容和表达的观点也比较直接、明了。其文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漫瀚剧概述;二是谱例;三是漫瀚剧的延续与发展。谱例部分我无权发表观点,需要音乐方面的专家来评价。漫瀚剧概述和漫瀚剧的延续与发展,我想我还是有话可说的。
      漫瀚剧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潮而诞生的新的地方戏曲剧种,"漫瀚"为蒙语的音译,意为"沙原"。它以二人台为母体,大量融入了蒙古族地域文化,吸收借鉴了晋剧、京剧等剧种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独树一帜,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株艳丽的塞外山花。换一个角度说,漫瀚剧是戏曲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碎片,是包头地区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留下的非物质文化证据。
      出生于包头地区的人,小的时候,都会经历一段地方戏的洗礼,特别是五十岁以上的人,这种感受就更为深刻了。二人台、晋剧,然后就是漫瀚剧。这些剧种的音乐旋律好像都在包头人的潜意识中流动着,一不小心就会哼唱出几句。我也是如此,尽管离开包头已经二十多年,但潜伏在身体中的音韵依然没有改变。所以我看到《漫瀚剧探索》的书稿时,一下子就有了见到亲人的感觉,嗓子里涌出许多话语,好像不吐不快。
      在塞外包头,汉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融合,是包头地区经济发展中必然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壮观的,也是缓慢的,记录着包头地区一代人的情感演变经历。可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时代的快速奔跑,让一切都变成了弹指一挥间的过往。“地球村”的出现和交通工具的改变,让人类的流动性加快了,就像水流一样,四处蔓延,不断冲刷着地域和历史留下的文化痕迹。很多地区的“文化”在“大文化”的冲击下,快速消退、湮灭。多少年之后,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一些城市的老旧模样了,许多“文化”也将变成历史资料中的一段文字,或者连一段文字也没有。这样的结果,对于情感细腻的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甚至是悲哀。
      难道不是吗?漫瀚剧对于包头人来说,是一代人情感迁徙时的集体记忆和经历,山西人、陕西人与蒙古族人在生活习性、文化认同、情感兴趣方面的融合、杂交,甚至局部基因的改变,都是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完成的。对于经历者来说,这是珍贵的,是情感中的根,是一代人情感中的光芒,也是一代人的期待、向往和追求。
      世界在改变,而我们的初心始终没有变。漫瀚剧是包头人胚胎中的天籁之音,刻录着包头人婴幼儿时期的情感回忆。然而,人类正面临着科技文化、资本文化、时尚文化的快速进攻,年轻人的情感和生活方式,正在日益改变,地域文化的特征在逐渐消失。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够嗅觉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变化,挽留这一段历史,下一代人,可能就会永远遗忘或背叛历史,彻底无语地把祖先的根挖断,让历史断代,让历史的真相“蒙冤受屈”。
      《漫瀚剧探索》一书,从学术角度看,可能不够成熟,也不够严谨和完善,但这本书毕竟是一位亲历者情感经历的真实记录,是包头历史发展在艺术家心中的深深烙印,是时代给包头人留下的念想。从这一角度看,《漫瀚剧探索》一书是有价值的,它呈现了历史的真相,也给包头人提供了查证历史的机会。
      李鸿斌在与我通电话时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经历过漫瀚剧剧种创建的一代人,音乐专业好的人,文字表达能力欠佳;文字能力较强的人,又不太懂音乐。所以,一直没有人对这段历史进行整理、记录。李鸿斌说,他自己虽然不是作家,也不是有名的音乐家,但自己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对音乐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研究,故而写了这本书。也许这本书算不上精品佳作,但对后人研究这段历史,还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我非常认同李鸿斌的这一观点。事情总该有人来做吧,起码,李鸿斌的责任感和艺术良知是令人敬重的。他在挽留历史,挽留曾经铭刻在包头人心中的那一段美好。
      我相信,《漫瀚剧探索》的出版,一定会推动更多学者、专家对漫瀚剧的关注和研究,也一定会让包头地区的人,为漫瀚剧文化的形成感到自信和骄傲。
 
2020年6月5日  于北京


冰峰简介:
        冰峰,男,本名赵智。曾在人民文学杂志社等单位工作。现任作家网总编辑、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旅游电视委员会副会长、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丰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微小说与微电影创作联盟常务副主席、京津冀诗歌联盟常务副主席、北京诗社名誉社长、亚洲微电影学院客座教授等职。连续多届担任中央政法委“平安中国”微电影微视频大赛评委,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评委,中国潍坊“金风筝”国际微电影大赛评委,全国高校文学征文评委,《北京文学》年度奖评委等。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词刊》《随笔》等各类报刊。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多部,主编《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每年四卷)、《中国年度微型小说》(中纪委方正出版社、漓江出版社、现代出版社)等文学作品集近百部。杂文《嘴的种类与功能》入编《大学语文》(2008年3月,北师大版)。有作品曾获第2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匈牙利举行)汉语写作最佳诗歌作品奖、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索龙嘎”文学奖等,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主办的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上,多次被评为“十佳制片人”。曾参加第五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2000年起,先后应邀出访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及东南亚等地参加文学活动,同时在柏林、悉尼、巴塞罗那、墨尔本及美国哈佛大学等地发表主题演讲。2014年,获美国世界文化艺术学院荣誉博士学位(在秘鲁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