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港理论研讨会后记
作者:瑞箫
2017年,藉由“新诗百年”的主题,中国当代诗歌理论研讨会放到了临港这座精心打造了15年之久的诗歌新城,这也是临港新片区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合作举办的当代诗歌理论研讨会。临港作为一个高端制造的未来新城,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科学精神与艺术精神相结合的可能性,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成立四十多年来,不仅对古典诗学卓有研究,也始终关注着现代诗歌、当代诗歌的发展与研究,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一份情怀,双方合作诗歌理论研讨会已四年。临港诗歌理论研讨会第一届的主题是“纪念新诗百年”,议题是“中国当代诗歌的现状、出路和问题”;第二届研讨会的主题是“都市文化语境中的诗性书写”,着重探讨了现代诗歌在精神内涵和艺术形式上与大都市的关系;第三届大会主题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化之路”;第四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断裂与转折——当代诗歌中的当代性”,第四届会议采用网络直播的云会方式,线上线下互动呼应。临港诗歌理论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对中国诗歌现代化进程的回顾与梳理,更是对中国诗歌现代化探索的未来展望。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诗歌已全面进入一个全新的诗歌时代,各种新的诗歌现象丛生,亟待分析、研究和整理,临港诗歌理论研讨会就是对中国诗歌当代现象进行及时性的一次总结和梳理。
从第一届起,临港理论研讨会每年都会邀请10个左右的诗歌评论家、诗学专家和当代诗人,不问流派,不问出处,只问成就。临港理论研讨会不追求发表什么宣言,也不形成什么共识,我们坚信,创造来自于宽松,理论创新也一样。临港作为诗歌的未来新城为中国当代诗歌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包容的理论研讨环境。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诗人吉狄马加先生对诗人的创造性工作给予了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他在《诗人的“在场”与诗歌中的“当代性”》的发言中指出,诗歌的社会性写作对我们依然重要,我们不能面对重大的社会事件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问题选择沉默,就如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一样,每一个诗人通过自己所呈现的现实与时代也是不尽相同的,诗人选择何种方式来表达个人经验,同时又让这种个人经验蕴含着更为普遍的生命意义,这同样是诗人最为个人性也最为复杂和隐秘的一种创造,在这里外界和任何人都没有干预的权力;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研究员认为,从古至今,中国文学中国诗歌创作一向非常强调“现实性”和“现实感”,而在今天的中国文学创作实践中,强调“当代性”无疑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强调“当代性”就是要以更为真实的态度,以面对现实的勇气去揭示中华民族的当代境遇;研讨会总顾问、著名诗人、当代艺术家严力先生认为,诗性的坚持应该参与当代文明的发展意识,“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只能由我们自己来记录。”因此,这本《诗的进行时》也可看作对当下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记录之一。
2017至2020年,“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四年来,临港理论研讨会得到临港管委会党组成员、南汇新城镇党委委员、组织人事(党建工作)办公室苗挺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研究员、徐锦江研究员,副所长徐清泉研究员、朱鸿召研究员、国际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学研究室主任任一鸣研究员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四届理论研讨会汇聚了严力、臧棣、钱文亮、王晓渔,许道军、海岸、李天靖、王士强、赵思运,朱钦运(茱萸)、潘颂德,王家新、包慧怡、古冈、安琪、张烨、杨剑龙、罗振亚、铁舞、黄礼孩、蒋登科、吕进、汪剑钊、树才、周瑟瑟、孙琴安、何言宏、杨斌华、世中人、曹剑龙、石生、王家铭、叶匡政、吉狄马加、伊沙、祁国、许德民、孙新堂、余暘、沈浩波、陆渔、舒冲、弘十四、瑞箫、张晓燕等诸多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评家、诗学专家、翻译家(按出场排序),集中发布了他们最新的诗学思考和近期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此感谢与会的所有专家为大会作出的理论贡献;深深感谢四年来大力支持研讨会的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领导,感谢你们对当代诗歌理论研究的重视,对临港理论研讨会这个品牌的大力扶植;感谢本书评审专家潘颂德研究员,潘老师多年来关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感谢不顾高龄坚持在春节期间加班看稿,为本书提出了诸多良好建议和宝贵意见;感谢我的导师王文英老师和远在天国的戴翊老师多年来对我的教导和栽培;同时也要感谢所有参与会议服务,在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全体工作人员:感谢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办公室任洁主任多次为大会出谋划策,尽心尽力,感谢办公室夏蔚晨老师、徐忠平老师的工作配合;感谢好友李艳丽副研究员的鼓励和支持;感谢《上海文化》编辑部沈洁老师在本书出版前给我良多指导,感谢上海社科院出版社陈如江老师、本书责任编辑包纯睿老师为了出精品而精益求精,辛勤工作;感谢所有参与大会筹备工作与现场接待工作的临港新片区工作人员,大家为诗歌奉献的精神值得赞美;最后还要感谢本次研讨会的总顾问、著名诗人严力先生,感谢多年来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严力先生一贯秉持诗歌对人类文明和自身文明的反省精神,他坚信,对个人行为、国家行为、灾难和反文明事件进行反省才是传承和发展了诗歌精神。
从诗人、诗歌研究者到诗歌活动策展人,直到创立“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这个特色品牌,作为本次活动的总策划,在献上凝聚着所有参与者心血的理论成果的这一刻,我的心里也有诸多感慨。这些年来,诗歌带给我的生命太多的恩惠,它不仅带来创意和诗意,不仅带来荣誉和奖励,也带来很多的辛苦以及辛劳过后由衷的欢乐。志同道合的朋友因诗相聚,交流切磋诗艺,激发碰撞灵感,发自内心的快乐以及真挚闪光的友情,这本身就是美好动人的诗篇!
海德格尔曾说: “诗人的天职是返乡”。诗人的天职是要通过在语言中的冒险,达到在“完满的自然”中的安居。“诗人何为”是对技术制造和人为意图的反思,其探讨的根本问题就是诗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在今天的诗歌理论研究中也是非常重要和不可忽视的。2020是特殊的一年,疫情以来,这也是所有诗人、评论家和诗学理论专家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努力应对错综复杂的当代社会现实,也要深刻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诗人的天命就是要思考人的诗意存在,要直面当下此刻正在进行中的当代生活。
临港理论研讨会总策划张瑞燕(瑞箫)
2020.9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