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 大道无垠
——程伟杰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哲学思考
作者:王晓岳
——程伟杰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哲学思考
作者:王晓岳
一
程伟杰号墨升、瀚墨堂主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从小接受素描、色彩、速写、寿山石雕刻、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的熏陶,1999步入大学后,学习艺术设计和国画专业。他以磨穿铁砚的精神,在学习和探索中国画的道路上已经跋涉了二十多年。与此同时,程伟杰对寿山石传统雕刻与现代绘画的结合进行了尝试,使得寿山石雕刻产生了新的生命活力和更高的艺术境界,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别具一格的创造力。
2011年,福建省台办、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在台北联合举办“百首咏茶诗书画展”,作为海峡两岸第八届图交会的一项重要展览项目。筹办方看到了程伟杰工笔花鸟画作品的深厚造诣,特邀其按古人咏茶诗意画了一幅工笔画。程伟杰在画面中画了农家磨盘上的酒具、冬瓜、青藤上的小鸟,虽是工笔,但通过线条变化与造型形式美的紧密结合,塑造了诗意般的生活场景,使画面既有韵味,又表现了心灵的意境。
从那之后,他感受到了中国绘画对于心灵的召唤,感受到了中国画的思维智慧对自己生命的震撼。此后,他的人生道路从主攻寿山石雕刻艺术转向了中国画创作为主。
他认为理念是决定一切的,首先应确立自己的创作理念,找到一条适合自身条件的创作道路。
20世纪初,西画强势进入中国,康有为、鲁迅、陈独秀等人主张用西画来改造中国画。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些艺术家也主张用西画的造型、色彩、观念和技巧来弥补中国画的不足,提出了改造中国画的具体方法。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现实主义绘画传到中国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以素描改造中国画”。当时,中央美院取消了中国画系。潘天寿先生则认为,中国画和西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体系,西画重视科学,中国画重视哲学。西画按照比例、透视等法则进行创作,中国画是哲理的,以书法的线条为基础,用笔墨来表现人类深刻的思想感情。这种理念上的斗争一直延续到现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程伟杰觉得中国画尤其山水画有很多规矩,千百年来规矩变为程式,绘画就戴上了紧箍咒,就无法前进了。明代四王的霸权和清代画风的教条主义都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这大概是“以西画改造中国画”的根据。然而,1956年6月,张大千去拜访毕加索时,毕加索搬出一捆画来,全是临摹齐白石的画。毕加索对张大千说,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为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你们中国。这么多年来,我常常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乃至东方人来巴黎学艺术?
程伟杰他从中西绘画的交流中体悟到,中国绘画能让毕加索这样的大师心向往之、悉心习之,充分说明了中国画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作为炎黄子孙有什么理由要妄自菲薄呢。作为中国画的继承者在选择自己的创作道路时,应该秉持坚定的文化自信,在继承传统时切不可泥古不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国的笔墨文化获得创新性发展。
二
米开朗基罗说,“艺术的最高目标并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表现心灵的意境”,因此说,画家的情感表现才是一幅美术作品的灵魂。程伟杰认为,西画通过写实表现意境,中国画通过写意表现意境。中国画家,特别是中国山水画家首先要处理好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所谓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中国画的山水画不是真山真水的写生,不是把山石树木画得越像越好。中国画的这山这水是画家心中的山水,写入画中就成了简约化装饰化的语言符号,成了“似与不似”的山水,也就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是主观的,是由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就是意境。程伟杰被中国山水画丰富的哲学思想所吸引,选择了走山水画创作的道路。
程伟杰的山水画,画山水而意不在山水,大山与江河乃是画家胸襟与天地自然、风云幻化、历史进程交汇融合的载体,神游太虚与弛怀山林互为表里。因此,程伟杰的山水画作象中有意,这个意是指画家的主观情感、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这些饱含寓意的山水便生发出磅礴之势和汪洋恣肆之态,将古典山水画中常见的孤寒寂寥、拘谨萎靡的气息扫除殆尽,那种山川江河的生命律动与勃发,沧海桑田的嬗变与顽强,都似注入了整个民族的记忆和现实感奋。浑厚华滋的画面、拙朴无华的线条、淋漓尽致的水墨形成了大山水、大气象、大格局的艺术风格。程伟杰说,“我的山水画作不是春花雪月般的吟哦,而是要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号角”。
程伟杰的山水画尤其强调将自然物象溶入心内,酿造出不屈的民族精神。他的作品《海丝丰碑》展现了这一理念。在暗流涌动的海底,迎面而立的是一艘明代的木制巨艟,船体已被狂风恶浪撕碎,但船首龙骨依然高高地扬起,尤其那粗壮的桅杆,如枪似剑,矗立在海天之间,虽是残骸,但其顽强的航海精神不死,沉船已化作海丝路上的丰碑。《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了中国人下南洋的路线。王朝更迭,但这条下南洋的航线始终没变。风暴无常,海路凶险。汉唐以来,在这条航道上的沉船多达2000多艘,沉船和无数尸骸勾勒出一条千年的死亡航线。然而这条航线又是无数饥饿的子民在生存绝望时的希望之路,即使面对死亡,仍然连绵不绝地扬帆南下,将华夏文明远播世界,造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程伟杰在《海丝丰碑》的创作中匠心独运,他所追求的正是“澄怀观道”,是中国山水画的写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魂。
三
西画中,线条主要起着界形的作用,它附属于形体,受制于物象,是一种非主要的造型元素。而中国山水画则不同,线条则是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绘画语言,它不仅承担着“形”的塑造,而且承担着“神”的传达。中国画的线条是被中国书法孕育了的线条。在中国书法中,不同的线条可以变换出篆、隶、楷、行、草等不同的字体。无论哪种字体,皆是书家情感的载体,王羲之《兰庭序》的人生感叹,颜真卿《祭侄文稿》的痛心疾首,苏轼《寒食帖》的孤寂愁苦,都被线条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书法中把用笔的技法称为笔法,笔法作为造型传情的手段,具有巨大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在山水画中,线条是骨肉,笔法是精髓。所谓以书入画,就是遵循主观情思与物象“神遇而迹化”的理念来作画的,就是要展现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和精神存在的价值。
程伟杰不仅醉心书法金石,又精于对吴昌硕“画气不画形”艺术理论的研究,于是在线与墨、线与色、线与气、线与势等等关系探索中颇有心得。他在山水画中的笔法突出了一个“写”字,并总结出线条形式美的法则。程伟杰认为,线条的力度美,是形式美的核心,没有力度,便没有气势。他的山水画讲究骨法用笔,线条不仅在于造型,更具有独立的表现功能。具有势感和运动感的线条不仅传达出丰富的节奏韵律。而且展露出画家的艺术气质和艺术风格。其笔墨的精湛,画风的韵格脱俗,让人叹为观止。
他还十分注重笔法中的水墨关系。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墨破水等等技法的妙用,营造出以书为骨、以水为气、以墨为韵的精气神,勾勒出画面的雄奇厚重。大学期间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积累,使其作品在画面构成上更具现代感,充满了时代气息。
程伟杰的山水画作品实现了笔墨与情感、造化与心源的统一。他的山水画题材不一,但无一不雄浑大气、意境苍茫,这得益于他对中国山水画大象无形的哲学思考,得益于他对以形媚道的深刻领悟,得益于他大道无垠的美学追求,得益于他以书入画的苦心践行和对笔墨精神的执着坚守。
作者简介:
王晓岳,作家,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集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