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灵犀的心

灵犀的心
——读晚心·疏桐诗歌集《月下无月》有感
 
文/杨舟平
 
  青年诗人晚心,与我见过两次面,微信往来很多,所以人熟面也熟。第一次见面是在家乡凤翔一酒馆,边吃饭边叙了几个小时,可用“相谈甚欢”来形容,饭毕,他送我一本诗集《月下无月》,看着精装帧的诗集,封面是我喜欢的那种雅致,就随意翻了几页、读了几首。后来由于各种忙,就把诗集束之高阁了,直到有一天,晚心发微信给我,很认真地问我对《月下无月》的看法,我有点惭愧地回答,还没认真看,等看完再评论。
  说过的话就要负责,以后的以后,我就抽空读了这本书。
 
  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有句名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用这句话来形容晚心和疏桐这对情侣诗人我觉得很恰当,横看当下诗坛,情侣诗人的确不多,但像晚心、疏桐这样因诗而相遇,因诗而相爱,心心相印、心有灵犀、志趣相投且创作旺盛的情侣诗人更是少之又少。
 
  晚心本名张敏强,与我是老乡,但他常年生活、工作在成都、拉萨两城市。第二次我们见面在西安,是在他与恋人疏桐的新书分享会上。疏桐真名马飘,也是秦人,也是今年五月底在古城西安举办的“月下无月,长安有诗”晚心、疏桐新书分享会上才与我见的面,那天她刚好坐在我旁边,清新可人的一个小女生,给我印象很好。两人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而是创二代,这对年轻情侣能在如今这“看脸看钱看权看背景”的时代依然决然坚守清冷的诗歌创作,明知文学不能养家却能如此执着地喜欢文学、守望文学,令我叹服、敬佩,同时感觉自己很羞愧。
  大诗人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诗要做到“三美”观点,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深以为然,音乐美是指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所说的新诗的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变化灵动、好像音乐一般好听;绘画美是指诗的每节都是一个可感的画面;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错落有致。我仔细读了《月下无月》集后,觉得这两位年轻诗人的诗基本具备了这三个特点。事实胜于雄辩,如作者在《月亮的寂寞》中写道:“有一朵云|飞在天空|你说|那是我|有一片影|立在湖边|我说|那是你|那云|变成了雨|那影|沉入了湖|月亮出来了|我看见|你的影|已透过这月影飞向那太空的月······”瞧,多美的意境、意象、想象、画面,文字的凝练、精致、齐整,尤其使用短句式,使感情饱满、起伏、急切、炽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有点“山水田园派” 唐代大诗人诗佛王维诗的味道,诗的“三美”跃然纸上。再看《时光的骨灰》:“我对着灯光祈祷|如同对着蜡烛深思|这被光影打磨的旧日|在无边的寂寞里|又熬了一夜······”又是另一番情景,另一种思索,另一种探秘,另一种结构跳跃,另一种淡而有味的语言,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有很多种“诗味”的解读,就像读者心目中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的效果。
  大河奔腾是一种美,小溪潺潺也是一种美,每一种美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好的新诗是靠意象说话,借助意象之间的组合与转换来完成诗意的传达,且意象本身具有原创、鲜活的特点。可见意象是诗的灵魂与生命符号,是一种富于暗示力的情感符号,也是富于诱发力的期待结构。如舒婷的《致橡树》、戴望舒的《雨巷》便是新诗“意象美”的经典。当然,美的意象是靠美的语言传递给读者,《月下无月》中的诗大多不仅具有美的意象,而且能用一种突破常规语言的艺术表达,用熟悉的语言给人一种陌生的感觉,似乎是不讲语法,但仔细琢磨又符合语言的逻辑性,如作者在《借了一缕魂》这首诗中写道:“黛玉|向梅花借了一缕魂|我则|向黛玉借了一缕魂······”语言熟悉又陌生,抽象又具体,是作者独有而且常见的语言向度,传递的意象不仅美而且具有较深的哲思,在朦胧和清楚之间,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精妙独到,正如学者、作家施蛰存谈新诗时所说:“新诗既要求解,又要不求甚解”。
  四川省诗歌学会会长曹纪祖先生称两位诗人是“中国情侣诗人”“新生代的爱情诗人”,他们手执烟火以谋生,心怀诗意以谋爱,目前已合著两本诗集,开了两场作品分享会,第一场分享会在成都举办,他们的诗集和爱情故事被成都多家媒体报道,引发轰动。当然,两位诗人毕竟年轻,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窃以为有些诗还得再打磨一下,个别字还得再推敲一下,表现手法上还有很多提升空间,但瑕不掩瑜。有情怀才有胸怀,“情到深处人孤独”,愿这对情侣诗人在今后诗歌创作的路上不断前行,不断努力,披荆斩棘,永不回头。愿他们收获更多的圆满!
  作者简介: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都市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等。作品多篇入选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试题。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海外文摘》《人民司法•天平月刊》《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西部法制报》《华商报》《杂文报》《宝鸡日报》《散文选刊》《延河》《美文》《秦岭文学》《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00余万字。
 
  2021年5月27日
 
作者:杨舟平
来源:陕西文艺百家
https://www.toutiao.com/i6977477033513337385/?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imestamp=1624586944&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se_new_style=1&req_id=20210625100903010135157199222042E0&share_token=056bf345-8ef0-4ec4-b37f-6fa20b48ecc4&group_id=6977477033513337385&wid=162471597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