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史上第一文”浅论
——赵佗《报文帝书》的文化价值及其地位
作者:丘树宏
——赵佗《报文帝书》的文化价值及其地位
作者:丘树宏
明清之际“岭南三大家”之一、粤学大儒屈大均曾在《广东新语•粤记》中言:“广东之文始尉佗”。
屈大均对南越王赵佗的这一高度评价是切当而中肯的,也是极具重要意义的。
(1)
美国的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H.Morgan)在其《古代社会》中说:“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明。”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也指出:人类“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由此可见,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的诞生是人类告别荒蛮走向文明理性时代的转折点,也是研究和考量、评价人类历史和文明走向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据目前所发现的史书资料来看,岭南地区包括广东,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人物是赵佗、任嚣。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统一了南越,接着建立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其中南海郡设番禺、龙川、博罗、四会四个县,任命任嚣为南海尉、赵佗为龙川县令。不久,任嚣病逝后,赵佗接任南海郡守,之后在秦、汉统治混乱时期,赵佗建立南越国,先后两度自称南越王。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完全统一南越国。
在目前发现的史料中,记载赵佗、任嚣最早的史书是司马迁的《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列传》之五十三《南越列传》。全文如下: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
及孝文帝元年,初镇抚天下,使告诸侯四夷从代来即位意,喻盛德焉。乃为佗亲冢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召其从昆弟,尊官厚赐宠之。诏丞相陈平等举可使南越者,平言好畤陆贾,先帝时习使南越。乃召贾以为太中大夫,往使。因让佗自立为帝,曾无一介之使报者。陆贾至南越,王甚恐,为书谢,称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前日高后隔异南越,窃疑长沙王谗臣,又遥闻高后尽诛佗宗族,掘烧先人冢,以故自弃,犯长沙边境。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老臣妄窃帝号,聊以自娱,岂敢以闻天王哉!”乃顿首谢,原长为籓臣,奉贡职。于是乃下令国中曰:“吾闻两雄不俱立,两贤不并世。皇帝,贤天子也。自今以后,去帝制黄屋左纛。”陆贾还报,孝文帝大说。遂至孝景时,称臣,使人朝请。然南越其居国窃如故号名,其使天子,称王朝命如诸侯。至建元四年卒。
佗孙胡为南越王。此时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胡使人上书曰:“两越俱为籓臣,毋得擅兴兵相攻击。今闽越兴兵侵臣,臣不敢兴兵,唯天子诏之。”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守职约,为兴师,遣两将军往讨闽越。兵未逾岭,闽越王弟余善杀郢以降,于是罢兵。
天子使庄助往谕意南越王,胡顿首曰:“天子乃为臣兴兵讨闽越,死无以报德!”遣太子婴齐入宿卫。谓助曰:“国新被寇,使者行矣。胡方日夜装入见天子。”助去后,其大臣谏胡曰:“汉兴兵诛郢,亦行以惊动南越。且先王昔言,事天子期无失礼,要之不可以说好语入见。入见则不得复归,亡国之势也。”于是胡称病,竟不入见。后十余岁,胡实病甚,太子婴齐请归。胡薨,谥为文王。
婴齐代立,即藏其先武帝玺。婴齐其入宿卫在长安时,取邯郸樛氏女,生子兴。及即位,上书请立樛氏女为后,兴为嗣。汉数使使者风谕婴齐,婴齐尚乐擅杀生自恣,惧入见要用汉法,比内诸侯,固称病,遂不入见。遣子次公入宿卫。婴齐薨,谥为明王。
太子兴代立,其母为太后。太后自未为婴齐姬时,尝与霸陵人安国少季通。及婴齐薨后,元鼎四年,汉使安国少季往谕王、王太后以入朝,比内诸侯;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勇士魏臣等辅其缺,卫尉路博德将兵屯桂阳,待使者。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尝与安国少季通,其使复私焉。国人颇知之,多不附太后。太后恐乱起,亦欲倚汉威,数劝王及群臣求内属。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于是天子许之,赐其丞相吕嘉银印,及内史、中尉、太傅印,余得自置。除其故黥劓刑,用汉法,比内诸侯。使者皆留填抚之。王、王太后饬治行装重赍,为入朝具。
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余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众心愈于王。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使者皆注意嘉,势未能诛。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发,乃置酒,介汉使者权,谋诛嘉等。使者皆东乡,太后南乡,王北乡,相嘉、大臣皆西乡,侍坐饮。嘉弟为将,将卒居宫外。酒行,太后谓嘉曰:“南越内属,国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何也?”以激怒使者。使者狐疑相杖,遂莫敢发。嘉见耳目非是,即起而出。太后怒,欲鏦嘉以矛,王止太后。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称病,不肯见王及使者。乃阴与大臣作乱。王素无意诛嘉,嘉知之,以故数月不发。太后有淫行,国人不附,欲独诛嘉等,力又不能。
天子闻嘉不听王,王、王太后弱孤不能制,使者怯无决。又以为王、王太后已附汉,独吕嘉为乱,不足以兴兵,欲使庄参以二千人往使。参曰:“以好往,数人足矣;以武往,二千人无足以为也。”辞不可,天子罢参也。郏壮士故济北相韩千秋奋曰:“以区区之越,又有王、太后应,独相吕嘉为害,原得勇士二百人,必斩嘉以报。”于是天子遣千秋与王太后弟樛乐将二千人往,入越境。吕嘉等乃遂反,下令国中曰:“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又与使者乱,专欲内属,尽持先王宝器入献天子以自媚,多从人,行至长安,虏卖以为僮仆。取自脱一时之利,无顾赵氏社稷,为万世虑计之意。”乃与其弟将卒攻杀王、太后及汉使者。遣人告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而韩千秋兵入,破数小邑。其后越直开道给食,未至番禺四十里,越以兵击千秋等,遂灭之。使人函封汉使者节置塞上,好为谩辞谢罪,发兵守要害处。于是天子曰:“韩千秋虽无成功,亦军锋之冠。”封其子延年为成安侯。樛乐,其姊为王太后,首原属汉,封其子广德为龙亢侯。乃下赦曰:“天子微,诸侯力政,讥臣不讨贼。今吕嘉、建德等反,自立晏如,令罪人及江淮以南楼船十万师往讨之。”
元鼎五年秋,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汇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故归义越侯二人为戈船、下厉将军,出零陵,或下离水,或柢苍梧;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柯江:咸会番禺。
元鼎六年冬,楼船将军将精卒先陷寻陕,破石门,得越船粟,因推而前,挫越锋,以数万人待伏波。伏波将军将罪人,道远,会期后,与楼船会乃有千余人,遂俱进。楼船居前,至番禺。建德、嘉皆城守。楼船自择便处,居东南面;伏波居西北面。会暮,楼船攻败越人,纵火烧城。越素闻伏波名,日暮,不知其兵多少。伏波乃为营,遣使者招降者,赐印,复纵令相招。楼船力攻烧敌,反驱而入伏波营中。犁旦,城中皆降伏波。吕嘉、建德已夜与其属数百人亡入海,以船西去。伏波又因问所得降者贵人,以知吕嘉所之,遣人追之。以其故校尉司马苏弘得建德,封为常海侯;越郎都稽得嘉,封为临蔡侯。
苍梧王赵光者,越王同姓,闻汉兵至,及越揭阳令定自定属汉;越桂林监居翁谕瓯骆属汉:皆得为侯。戈船、下厉将军兵及驰义侯所发夜郎兵未下,南越已平矣。遂为九郡。伏波将军益封。楼船将军兵以陷坚为将梁侯。
自尉佗初王后,五世九十三岁而国亡焉。
太史公曰:尉佗之王,本由任嚣。遭汉初定,列为诸侯。隆虑离湿疫,佗得以益骄。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汉兵临境,婴齐入朝。其后亡国,徵自樛女;吕嘉小忠,令佗无后。楼船从欲,怠傲失惑;伏波困穷,智虑愈殖,因祸为福。成败之转,譬若纠墨。
中原鹿走,群雄莫制。汉事西驱,越权南裔。陆贾骋说,尉他去帝。嫪后内朝,吕嘉狼戾。君臣不协,卒从剿弃。
《史记•南越列传》首句讲到的就是赵佗,然后才引出任嚣。全文对任嚣的介绍非常简单,而对赵佗的介绍则详细得多。“南越列传”是以赵佗这个人物为核心的,文中还引用了不少赵佗的原话,其实就是赵佗的列传。因此可以说,赵佗是岭南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第一个有传记的人物。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目前有据可查的岭南人撰写的文章,是《汉书•两粤传》中赵佗的《报文帝书》。
为了稳定岭南,汉文帝采取了优抚南越王赵佗的办法,借赵佗的势力加强对南越地区的统治,因此,汉文帝委派幕僚陆贾出使南越游说赵佗,并写了一封长信给赵佗。赵佗也给汉文帝回了一封信。内容如下:
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老夫故粤吏也,高皇帝幸赐臣佗玺,以为南粤王,使为外臣,时内贡职。孝惠皇帝即位,义不忍绝,所以赐老夫者厚甚。高后自临用事,近细士,信谗臣,别异蛮夷,出令曰:‘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与牝。’老夫处辟,马、羊、羊齿已长,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内史藩、中尉高、御史平凡三辈上书谢过,皆不反。又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吏相与议曰:‘今内不得振于汉。外亡以自高异。’故更号为帝,自帝其国,非敢有害于天下也。高皇后闻之大怒,削去南粤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窃疑长沙王谗臣,故敢发兵以伐其边。且南方卑湿,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众半羸,南面称王;东有闽粤,其众数千人,亦称王;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亦称王。老夫故敢妄窃帝号,聊以自娱。老夫身定百邑之地,东西南北数千万里,带甲百万有余,然北面而臣事汉,何也?不敢背先人之故。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然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汉也。今陛下幸哀怜,复故号,通使汉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为帝矣!谨北面因使者献白璧一双,翠鸟千,犀角十,紫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十双,孔雀二双。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
考古证明,赵佗的《报文帝书》,应该是目前所能看到的岭南最早的文章,也是赵佗的代表作,是岭南进入文明的标志和生命信息,是岭南进入文明初期阶段重要的文字注脚。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为什么需要重新认识《报文帝书》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的理由依据所在。
有学者还认为,赵佗求“羊”之“牝”(《报文帝书》)与求女(《淮南衡山列传》),就是求“阳”求“阴”求“和”,这是广州神话“五羊衔谷”文化内涵“五行阴阳”的历史底蕴。广州神话“五羊衔谷”是岭南文化中心地——广州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2)
从文本来说,《报文帝书》是一封书信,但这不是一般的书信,因为赵佗这个特殊人物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从先秦开始,就已经有了书信这种形式。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
古代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经常使用到一系列的应用文,如传统的书信、名片、柬贴、启事、题诗题词、对联等。尤其是在书信礼仪这个问题上,古人以“自谦敬人”为原则,字里行间,揖让进退之态不仅依晰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文风则言简意赅、质朴精练,具有中华文化浓厚的文化色彩,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中华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意。最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逐步约定各类书信的格式,以方便他人写信时套用。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应该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后来诸葛亮的《出师表》纵论天下大势,折服天下英雄;李陵的《答苏武书》委婉悱恻地道出进退两难、忍垢蒙耻的无奈,赢得多少人扼腕叹息;林觉民的《与妻书》所蕴积刻骨铭心的爱恋,使人震憾不已。古往今来,多少书信留下这样的真情、行踪和言事,成为宝贵的历史文献。
按照传统说法,书信非文学创作,没有虚构的故事,无需杜撰情节,不论是家书或是社交往来,件件都有明确的目的,或是陈情述事,或是酬应唱和,是给对方以明白晓畅意思的一种通俗易懂的应用文。虽然没有先秦古文那种的艰深古奥,却有古代文体特别的古朴典雅,行文叙事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另有一番天地。
(3)
在我看来,赵佗的《报文帝书》就是这样的一件美文。它是一篇集政治性、社会性、文学性于一体的散文。政治方面,赵佗向汉文帝阐述了南越国与秦朝、汉朝的历史渊源关系,以及建立南越国的原由;社会方面,赵佗讲述了南越国国家治理以及与邦邻关系等情况;文学性则体现在他的行文造句上,有寻常叙事,有感叹抒情,有陈情辩解,行文不卑不亢,且带着几分幽默。全文仅五百余字,却含量丰富、文采灿然、可读性很强,先秦散文的影子很丰厚。《报文帝书》表现了赵佗与汉文帝之间的沟通与告白,看似有很大的随意性,纵笔运墨没有顾忌,敞开胸怀、直抒心灵,但字里行间却包含着许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隐私性内容,让人深思、引人揣测。貌似恭敬,谦谦有礼,但却极具风骨,正气凛凛,蛮夷大长老、南越王赵佗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作为两千多年前这样的的一件“作品”,《报文帝书》确实非常优秀,因此,它除了是一封岭南最早的书信,要作为岭南文明的标志予以重视外,我觉得还完全可以将它看作是一篇价值非常高的文学作品,要列入岭南文学史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来对待,甚至还可以列入中国文学史的范畴来对待。如此,岭南文化史和文学史就必须重新审视、重新评价,在中华文化的版图上,岭南的文化地位和作用才能回到她应该有的位置上。
在国外,一些国家认为,书信是写给具体收信人的私人通信。除了保护有关的私人秘密外,一般对属于书面作品性质的信件也给予版权保护。在许多国家,实际上将所有书信当作文学作品,如法国、印度、英国、美国等。有些国家的版权法则明确地把书信列举在受保护的作品之内,如巴西、尼日利亚、菲律宾等国家。
赵佗作为副将与任嚣一起完成了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大业,在秦、汉出现混乱之时,赵佗通过建立南越国,通过和辑百越,使得南越地区免遭战火涂炭而保护了秦汉疆土,可见赵佗是真真正正的中华统一英雄。赵佗与异域和交,开展海上经济贸易和民间来往,为汉武帝的海上丝路做出了特殊贡献,因此是海上丝路先驱。赵佗将中原文化和制度带到岭南并与当地土著文化相融合,又将海洋文化、海洋文明引进岭南并与之融合,以至影响中原,成为岭南人文始祖。
这里必须申明的一点是,在秦统一之前,岭南地区是有着自己的原始文明和本土文化的,但这是本文探讨之外的内容。本文研究的是指以汉文字的进入与运用、封建制度的落地与实施作为标志的岭南文明和岭南文化。
应该说,认为岭南文明从秦统一南越起源,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岭南文化从赵佗发轫,在学术方面也有一定共识,但在实际上,许多人却往往是从两汉之交的陈钦、陈元父子开始说起,而且一直强调不够、发掘远远不够,尤其是利用不够,在社会上影响甚微。至于岭南文学的肇始,则一直缺乏制度性研究和权威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两汉之交的陈钦、陈元氏父子说,有唐代的张九龄说,也均未能形成比较一致的学术共识和社会共识,更缺乏有影响力的价值开发和社会利用。
如果我们赞同赵佗是岭南人文始祖,是岭南第一个见诸于史书记载的人物,是第一个在史书中有传记的人物,尤其是其撰写的《报文帝书》是岭南文章的第一篇,那么,岭南文明除了是从秦统一岭南开始外,岭南文化、岭南文学也应该是从《报文帝书》开始。
综上所述,基于赵佗的这些特殊而重要的贡献,我们必须建立“赵佗学”予以深入研究。而以上这些有关赵佗的历史功绩,我们都可以从《报文帝书》中读到可靠而丰富的信息,找到许多重要的途径和渠道。因此,《报文帝书》作为岭南史上第一文,确实值得我们从岭南文明、岭南文化、岭南文学三个维度予以高度重视并好好珍惜、发掘和利用。这对于共建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国,对于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8月2-6日于珠海
(注:本文个别地方参考了网上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