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一种回望,或一种纪念——读王长征《码头简史》(长诗)

一种回望,或一种纪念
——读王长征《码头简史》(长诗)
周维强
 
    《码头简史》是一首长诗,原发于《红豆》杂志2020年第八期,约五百行。长诗的写作,不仅消耗脑力,且消耗体力。王长征完成这首长诗,是在进行创作上的一种超越,将情感、思考,浓缩在诗歌之中,然后把内心的追逐在诗歌中表现出来。读完《码头简史》,我没有欣喜,只有思索。那就是,在时空中和我们当下生活相对立的那个贫穷而简单的年代,为何大到河流、村庄,小到码头、炊烟,都会让我们感到那是一个无比诗意的生活场景。我想,这是时代发展和推进过程中,留下的一个谜题。当我们疯狂去追逐物质时,那种匆忙与焦躁,俨然掩盖了内心的真正需要,我们的现实生活是被异化了的,被现实的物欲撕裂了的,抽干我们心灵养分的生活。幸好还有诗歌,可以让我们追本溯源,让我们正视自己的现状,让我们在已存的记忆中打捞那份诗意,继而还原,让心灵可以得到彻底的回望,不至于被物质生活彻底吞噬。
    王长征的老家在安徽界首,那是皖西北平原上的一个县级市,北有沙河、南有泉河,王长征生活在泉河岸边,村庄偏僻、河网密布,最能与外界联系的就是渡口码头。码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是经济繁荣的驻足点。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水运占据主流,由此而带来的集市繁荣,码头林立,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岁月的垂青。《码头简史》这首长诗,在构思上,分节将情绪推向高潮。长诗并不是短诗的简单合集,而是在意象的精神延展上,注入历史、人文以及自然风情的思索与思考。在这首长诗里,诗人将准备了十年的精神原动力作为情感支撑,从而让整首诗显得厚重而有力道。
    诗人安琪说,我一向对长诗写作情有独钟,在我看来,长诗写作才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终检验。扬州大学叶橹教授也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始终不能出现能够抒写杰出伟大的长篇诗歌的大手笔,必定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一种缺憾和悲哀。”这么多年这么多人在长诗写作上孜孜以求,内心充满的必是形而上的果敢和宏大高远的抱负。短诗可以凭借瞬间灵感闪现一蹴而就,长诗则无此种可能,它与一个人的呼吸长短、精神气脉、血质底蕴有关,与一个人认识世界、经历生活、丰富内心有关。
    王长征的诗歌,在我的印象中,一直以语言简练,意象清朗,感受力强见长。长诗《码头简史》更是将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十五个小节的长诗,层次分明,情绪递进,缓缓向前,诗意和诗味都浓缩的恰到好处。读起来,犹如和一个思想者倾心交谈,又好像和一个挚友同饮了一杯杯醇厚的老酒,回味无穷。诗人所占的高度,绝不是简单的抒情,而是从历史、现实的双重辨析中,去解读心灵的真切感受。那份疼痛与撕裂,失去与回望,无一不渗透着悲戚、忧伤的气息。王长征擅长在长诗的叙述中,将那些能够震颤人心的画面,诗意化的处理,既有“虚”的思考,又有“实”的再现。自然景观也好,人文情愫也罢,他始终把爱与悲悯放在写作的制高点,以良知去审视,以诗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感悟现实困境中的奥义。这使得这首长诗有着独到而独特的美学意义与启发。
    回到文本上我们来看,首节,诗人从古代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起笔。开始“一种立地成佛的生活”其实并不容易,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然后,让时间成为一条中轴线,码头作为一个意象,在时间的流逝中,各色人等登场,不同时代轮回,码头是固定的码头,码头上的人和事,却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之所以,诗人用“简史”来叙述,是想通过诗歌的凝练和对历史精简的叙述达成文本写作上的统一。于是,我们看到,这种机缘的巧合,这种文本上的互补与共生,就有了长诗在叙述上的创新与创造。
    《码头简史》既有叙事诗的叙述,又有抒情诗的节奏,它还融合了一首被诗意镀金民谣的流畅吟咏,在意象的沉淀和知识的切入上,有着内里潜藏的思考。诗人把内心的乡愁和对故乡的书写,细节化推进,虚实相间。虚的部分,是想象,而实的部分,则是对现实的思考。《码头简史》,出场人物,也很有戏剧性,比如“员外”“江湖客”“仙人”……都是虚化了的人物形象,在诗歌的抒写上,更有开阔的意境可以利用。而结尾处的一句“有文化的人不会自信,老百姓对未来才有期待”,更像是一种警示的提醒,也升华了全诗的结构。
    曾攀在《自然史•生活史•心灵史》一文中,这样解读这首长诗:“《码头简史》是一出自然史,生活史,也是心灵史。码头是全诗始端,也是归程。河水流向未来,河流也往往沉入灵魂的涵洞;而循此重新冒涌之际,便是自然及内在世界的再造之时,衰微与苦难不过是磨砺的锻造,王长征诗中张扬的,是无尽的悲壮,更是无穷的执念,文化的重建与灵魂的重整,随着精神的聚沙成塔,寻向开阔广袤的世界。也需要指出的是,王长征诗歌语辞的集聚异常绵密,有时显得过于缭乱分散,即如水流涣漫之中,最终码头亦无处可寻,甚至于容易被万壑之流所淹没。”
    以为这样的解读是精准而独到的。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我们写诗,是源自于内心世界的需要,当面对故乡的土地,面对乡愁中那些能够和心灵碰撞出火花的诗歌因子,写出真情的诗,既是原始冲动,又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情感回馈。《码头简史》延续了王长征一直以来的叙述格调,激情充沛而内蕴深沉。我从这首诗里读到了一颗诗心的高雅与淡泊,面对“码头”这段“简史”,他恪守着内心的善良和纯真,遵从于心灵的呼唤。这首长诗的完成,坚持安静、沉实的书写,富有自然的清韵。抒情的诗句是优雅的,也是冷静而敏感的。在这扎实、绵密、有纹理的抒写背后,他的笔总是伸向别人不易觉察的地方去探索,去发现。
    看得出来,《码头简史》的写作更加接近于一种情感的经验表达。诗歌是一种隐秘的存在。诗意往往沉静在世俗生活不易觉察的地方,而诗人的职责则是要用一颗诗心去感知,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掘。我读《码头简史》,感觉到,王长征的诗歌写作更像是对诗意寻找的过程。用语言去记录,用情感去雕刻,用心灵去探索,写出让人过目不忘的佳句的同时,也在对历史进行深情回望。读《码头简史》,仿佛看见王长征站在他的故乡的河边,领略大河奔腾里的乡情,抑或站在码头上,聆听河水或低或高的歌唱。很长一段时间,他身居闹市,心静如水。在繁华的都市,写出带有故乡河水般清澈的诗句。这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诗人必备的诗歌写作艺术。所以,写出《码头简史》,是诗人不忘诗意这个初心的见证。
 
作者简介:周维强,男,80后,现居浙江杭州。从事评论写作多年。浙江文学院青年作家(诸暨)班学员。在《青春•中国作家研究》《中国艺术报》《当代教育》《浙江作家》《上海作家》《四川作家》《华西都市报》《新疆艺术》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数百篇。荣获“钱潮杯”首届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奖,入围首届杭州青年文艺评论大赛奖,获第五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