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之心:发无漏智而证正理
——评析《浩然之心经文》的完美性问题
作者:甘易
圣人之心因为与常人境界差距太大,世人很难想象。佛学术语中谓之曰,圣者正也。发无漏智而证正理之人曰圣者。何为无漏,即为面对某些事物圣人所发出智慧时是全覆盖或主要覆盖的,因而无所遗漏。而证正理则是对该类事物运行的底层逻辑清晰明白。推而广之,圣人所发无漏智和所证正理还可涉及更为广大和更为全面的范围。这也正是浩学三观其第一观浩然之心的宗旨和使命。在此,浩然之心和圣者之心完成了相互契合和近似一致性的解读。
心是一切的根。心是一切的缘起,也是一切的答案。心是意识的本体,与我们生生不息。心是什么?东汉末年刘熙作的《释名》给出的解释: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也。凡是所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一切存在的皆是自己当下的心灵状态。心即自然法则,心能生万物,万物皆备于我心,心外无物。一切始于心,终于心。人的心每天会产生6万个念头,很多念头犹如过眼烟云般消失。我们的心灵有时会更多地安住在某些念头上,从中获得了生命的爽气、喜悦和自由。这种集中意念全神贯注纯粹专一的长时停顿效应,是意念力的叠加、凝结和进步,也是形成的意念场雏形。人们日常生活之心的活动状态,即所呈现的是生活的念心,念头之心,常念之心。这就是心之状,心之态,心之情,心之志,心之理,心之慧,等等,所展现的正常之心。所谓观心,就是向内看,主要说的是观心方法,将注意力放在内心感受或者起心动念上面,将注意力从外部世界转到内在世界。
浩学第一观浩然之心,观浩然之心在于明心,发明本心,让自心的本体光明,使本心生发光明。在这里观得光明之心并非人们日常生活的常念之心,而是在这常念之心基础上,作为圣者所生发所持守的浩然之心。浩然之心即是日常生活常念之心的最高和极致理想状态。浩然之心是永恒、纯粹、实在、意识和喜乐的自性,它是比虚空更加纯粹的意识体。俗话说,人心难测,天意难违。天意自古高难问,圣人之心就像天意一般,我们很难有机会知解,只是通过圣人的伟岸作品窥见一些,很难有全面识读圣人之心的专有作品。按照中国儒家的观点,做到既能克己,又能成人的人,就是圣人了。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是成人之道。而成人就是要克己,而克己就是要返回自己的内心,找回自己的善端,找回自己的良知,然后将内心的良知外化于这个世界,以善端和良知合一自己的成人之道。王阳明先生说:圣人无所不知,知只是知道天理;圣人无所不能,能也只是能发扬天理。圣人之所以知天理是因为圣人到达了垂直领域的巅峰,会看到一般人从未看过的风景,会见到无数从未见过的有趣灵魂,体验到那种超越一切的灵魂愉悦感,其生命维度是博大而精深的,圣人之心同世界,心即理心即世界。圣人是:“鱼藏于渊、兵不示人”,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在于他内在的辽阔,他知道自己的心与道相连,知道从道里使用能量。圣人之心在于善养。孟子提出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同时他提出一个命题:人皆知粪其田,莫知粪其心。怎么来养其心,给心营养?孟子的结论是:博学多闻。只有博学多闻才能长养浩然之气。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是圣人之气和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就是浩然之心。浩然之心,是2020.6.3赵立航、甘易在作家网发表的《浩然之心经文》所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这一浩然之心哲学概念一经提出,浩然之心词汇浏览器搜索源头均指向这篇经文。这一篇经文和浩然之心哲学概念构成了浩学三观的组成部分之一(浩学=浩然之心+浩然之气+浩然之象)。一般理想的规则是,有九转之心即可成圣。浩然之心就是圣人的九转之心。浩学第一观浩然之心,就是以本篇经文意蕴所生发形成的对圣者之心的九种比附观照,这九种比附观照即为圣者的九转之心。这九转之心可开启智慧,弘扬志向,常与圣贤之心去印对,还可用其调摄和存养本心,纯乎然者即达天理之心。
观圣者之心,首观虚者之心。虚者之心,乃为造化之心,也是集虚之心。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提到:社群的本质是“虚构的力量”,不论是猿人,还是过去的宗教和国家,还是现在的企业和国家,还是未来移民外太空,它都永远适用。我们需要讲一个虚构的故事来凝聚团体,《圣经》如此做,企业文化如此做,国家法度如此做,圣者当然也如此做。孔子是最早提出唯道集虚的虚者之心的圣人。孔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是精神意义上的斋戒之心,是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纯心而虚持一道即为心斋。浩然之心即为心斋修炼而成的虚我之心,以气驭人驭物驭事驭境,集虚为道,当为圣人的虚者之心。虚者之心的法能在于能开辟生面。
观圣者之心,次观明镜之心。明镜之心彰显剔透之晶莹,是观照万象之心。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因为圣人和凡人的区别主要在于镜子的清晰程度。心灵只有如此,才能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悠游自如,从容不迫,应变无穷。圣人之心如明镜,存在有顿悟而明的超然情况。但更多的因为是长时间地致良知,在事上不断磨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步步地将人欲去掉,能够始终存养天理,知行合一,所以在心中练就的关照能力非常强,让人们感觉具有了圣贤般的未卜先知之能。其实,通过心即自然运行法则的修习,能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接近自然规律,从而使内心变得更加强大聪慧,更坦然地面对各种社会压力和人生挫折,从而实现自己人生境界的提升,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明镜之心。明镜之心的法能在于能应变无穷。
观圣者之心,再观不动之心。如如不动之心是化育万物之心。如如不动就是不生气,内心感受平稳。《孟子》上记载,孟子自称“四十不动心”。王阳明也十分强调不动心的功夫:“孟子集义工夫,自是养得充满,并无馁歉;自是纵横自在,活泼泼地,此便是浩然之气。”在纷扰混乱中,不动心;每临大事有静气,不随境转,不为气乱,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就是王阳明的巧妙心法,也是人人都应该进修的立命功夫。如如不动之心还可以担当对战之心。在对战中做到如如不动,才能看到对方是什么,对方能伤害你,是因为你在乎对方。知道自己生气没有意义还会反受其害,就这样如如不动,反而会从对方生气中发现对方在乎什么,你也会在这蛛丝马迹中看到对方的格局有多大能走多远,他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是什么。不动之心的法能在于能化育万物。
观圣者之心,第四观拟形之心。拟形之心就是目标之心,方向之心,规划之心,情景之心,虚拟世界之心。王阳明针对练习书法曾说:“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这种方法被王阳明总结为八个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多姿多彩,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圣者之心属于拟形之心。拟形之心还有更为广泛的意向和运用。它为我们还揭示了一个秘密: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图像,会将与之相应的事物吸引过来。在这种状态里,呈现在你心中的心理图像,必然是我欲之心我为之心等理想目标的践行景象,当一个人精神如此专注在美好而光明的境界上时,自然就能将美好而光明的东西吸引过来。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中获得幸福,就得 “凝思静虑,拟形于心”,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在脑海中经常想象自己所耕耘的所志向的所奋斗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让它形成一幅稳定、生动的心理图像,进而发挥出拟形之心的主导作用。拟形之心的法能在于能洞见景观。
观圣者之心,第五观良知之心。良知之心,就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本质就是事物的根,不证自明。谁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谁就具有了良知之心。王阳明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因为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善,都有良知,只要我们能心存向上向善之心,我们就能成为圣人,这与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有异曲同工之妙。心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心才是万物的根本。心的好坏,决定了世界的好坏。所以,世界坏了不是万事万物坏掉了,而是我们失去了本心,失去了我们内心中本来存在的良知。用孟子的话说,我们丢掉了本心,却不知道去寻找,丢了鸡和狗,就满世界去找,这是很可悲的事情,所以孟子还说,人生所有的价值就在于寻回已经丢失的良心,心安之处是吾乡,喜乐之处是妙然。良知之心的法能在于能参透玄机。
观圣者之心,第六观合一之心。合一为本,合一为大,合一为通,合一为达。合一之心可分成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渡能合一,心神合一,身心合一,物我合一,道器合一。天时,地利,人和,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天是一种道,道有一种场,场中有暗物质,此类暗物质有极强的超人智力的能力。如你的神意与某个暗物质的场强相合,就增加了你的能力,在功能上就有很大的提升与改变。所谓的"当心与天地连通,生命即发生质变"就是这种场强相合。人们打坐练功,像儒家所倡导的坐忘之修持,就是提高自己的场强,以适合某种暗物质的场强,和某种暗物质形成交融,这就是与天地融合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境界。天道酬勤,人道诚心。用自己的一颗诚心去感应天道的运行变化,便是天人合一。人这一生要想事事顺心顺意,只有把自己的精神境界,以及生命频率调整到与天道规则相感通,才会受到上天的庇佑。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功法,王阳明讲凡事在心上学,事上磨,身上练,这样才能塑造坚韧和完整心性,做到静亦定,动亦定。定静皆宜,则内心强大。内心强大,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利于实践,也利于心战,也更接近于圣人之心。渡能合一,是指心性修炼出制心一念,保持纯粹,自悟成圣,是我自菩提和心即渡之的过程。渡能合一是将世界看作是一根杠杆,去寻找支点,站在支点上实现彼岸和此岸融合为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完成渡的彼岸目的,还必须与渡所需要的能量合而为一,这样才能达成我自菩提的目标使命。合一之心的法能在于能履行使命。
观圣者之心,第七观人生八心。人生八心是圣者之心的基本格式,涵盖了圣者之心的主要意志和表象。人生八心即是“在是欲为、慈悲喜舍”的八心,和“此自实本、彼超虚无”八心的合称。人生八心具体释义为:我在之心、我是之心、我欲之心、我为之心、我慈之心、我悲之心、我喜之心和我舍之心;另一别称为此我之心、自我之心、实我之心、本我之心、彼我之心、虚我之心和无我之心。对“在是欲为、慈悲喜舍”的人生八心,每种心皆可延展出另外三心,譬如我在之心可延展出我生之心、我发之心和我真之心。这样人生八心其实尽可延展为40种心。这就是圣者之心的基本格式和境界。人生八心的法能在于能完整境界。
观圣者之心,第八观百态之心。圣者有百态之心,即是众生之心的千姿百态。百态之心是对心的形象综合,也寓意着圣者的无限之心。比起人生八心的40种基本格式和境界之心,经文中又增加了16种心,涉及共达56种心。56种心正合中华民族56个民族之数。除过人生八心之中的40种心之外,另增有,圆润圆满之心、此心、同心、自心、我心、立心、观心、本心、造化之心、一体之心、在者之心、此在之心、本源之心、德性之心、赤子之心、碧血丹心16种心。百态之心的法能在于能运用自如。
观圣者之心,第九观无我之心。在圣者的人生八心中,无我之心是与本我之心相对应的。无我之心即为本我之心的反者,是光明之心。此心光明,本体自明。本身的光,在流动,是造化和照耀,乃无我之境也。我们将无我之心作出特指为圣者的九转之心之一,还是因为老子对圣人的无心作过有关圣训。老子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在《道德经》里又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见,在老子这里,无常无为无言无用无己无名无功的无我之心对圣人来讲是何等的重要。无我之心的法能在于此心光明。
道由心念,心生万物,相由心生,境由心转。这就是圣者的九转之心在生发持守。人生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就一个:心灵的问题。一切外物都是内在心灵的投射。这个源头解决了,其他投射出来的世界,就都解决了。无论儒释道浩易那家,究其本质乃是修心,心之所至便是开悟亦是得道。浩然之心的妙觉顿生就是专注于感恩当下、判断当下,并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这同样也是心之所至的开悟之道。王阳明讲:“天助自助者”,圣人和贵人,都是真正绽放的你自己,是最好的你自己,是完美无睱的你自己。所以,在未来能够修持到情志融通和理慧达圣的人,就是那些拥有以上九转之心的圣者之人。而现实中的我们并不完美,我们离完美还差得很远,也许永远无法达到完美,因为作为人类,我们有局限性,我们是不完美的。我们对宇宙、上帝和永生知之甚少,我们对人类的理性功能、人生的终极目的和人的能力也都所知不多。我们有无数的未知、未能、未竟和未达,面临、阻挠和等待着我们。这也正是《浩然之心经文》所倡导的追寻内心完美自我必须在意也必须在心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作者简介:
甘易,浩学思想倡议者,浩然之气道学创始人,新易学《重易》创作者,独立研究学者。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对哲学及其自我理念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注重工具理性,欣赏诗歌赋文。
与秦墨合著有《信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著作,同名纲目录纂“信仰论”百度百科。
著有《卧牛城赋》,系为2016年4月山西临汾平阳广场所树立的一座不锈钢浮雕墙艺术景观赋文,亦称“七哉赋”。“七哉赋”为宿青平所寓意创作。
2020年4月,作家网发表与赵立航合著《浩然之气(经文三篇)》(完整版),是对孟子开创浩然之气学说丰富发展的集成之作。先秦圣学,国学新道。一万七千言,经文了其观。围绕其经文要义,在作家网曾连续发表过的五篇相关评论和延展文章中,提出了国学第十三道即浩然之气道学的思想主张,提出了拟与儒释道相并列的浩学思想的系统主张。
2020年6月,作家网发表与赵立航合著《浩然之心经文》,堪称,一部“心即渡”的预言式和开创式浩学经文,是针对“儒释道浩”并列称谓中浩学思想所作的奠基性经文,也是将浩学作为一门新学科所提出的创新主张。术语革命,浩然之心。一千字经文,五十六颗心。观瞻中华文明,明见浩然之心。实现了一个完整地深度学习和表达浩然之心的可部署思想框架:我自菩提,心即渡之。随机而渡,随感而能。渡能合一,熵减阳明。
2021年1月,作家网发表与赵立航合著的《浩学三观:浩然之心、浩然之气和浩然之象》和《浩学:儒释道浩之国学第四维度》两篇文章,于是拟与儒释道相并列的浩学思想体系日渐精进,其中尤以浩然之心和浩然之象两个新生名词所承载的内涵最为丰富,并与孟子所创立的浩然之气学说共同构成了浩学三观的组成部分。浩学作为儒释道浩之国学第四维度,逐渐展现出了其厚德弘毅和大道笃行的发展之路。浩然之心和浩然之象两个新生名词如今已缘起呈现于QQ浏览器和百度等搜索之中,赫然入目。
2021年1月,缘发于浩学三观中的浩然之象,念生偶得,顿现荣华,窥见了易学天地的又一唯美之境域。人生最奥妙之处就是你永远无法重来。因此,寄希望于一切重新开始和一切重归平静,是生命灵魂所遥想所穿越的另一种世界。于是摒弃邯郸学步,踽踽前行地开启了新易学《重易》的探索创作之旅。一切重新开始,一切重归平静,这是新易学《重易》的精神实质。春华秋实,不辍劳作,别开生面,铺陈华丽,终于呈现出了中华易学文化的又一片蔚蓝色新天空。新易学《重易》是虚拟世界问题,是以天道、灵魂、爱与慈悲为心象之变幻的易学,是太极宇宙灵魂生成观。
除却巫山钟情理念,悟观沧海云水浩然。
诗言道:
心念贯通似真空,高峰体验毗妙有。
未竟满溢不呈现,又见唯美始浩然。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